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分享到:

      范扬:我就应该是最好的画家

        作者:钱晓征2012-08-21 11:02:09 来源:网络
        钱晓征:您说过类似这样的话:“石涛第一,我第二。”“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就是齐白石。”这话极有个性,听者不忘,也特别过瘾,您的自信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范 扬:首先,我的自信来自我的家族精神传承。我们南通范家是诗书世家,不做官,张謇给我的家族写过一首诗,诗中说:十代诗人九代穷。物质上贫穷,精神上却清 高,所以叫精神贵族。张謇给我高祖的父亲用小楷写的墓志铭,文字是桐城派名家吴汝伦所撰。墓志第一句话就说:“南通范氏,有宋文正公之后也。”就是说:我 们范家是范仲淹的后代。范家祖上有一个叫范凤翼的是官员,大约是侍郎一类的干部,明末时退隐到了南通,当时南通交通很不发达,古人不愿意做官就会退隐山 林,到离城市很远、交通不便的地方隐居起来,那是真正的退隐。


        钱晓征:您认为您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特点?


        范 扬:流动但不轻佻,浑厚、纠缠,沉郁雄浑,有一种滞重得拖不动的感觉,这就是我的艺术特点。何家英对我有一句评价,他说:范扬的山水皴法叫“墩布条皴”, 北方说“墩布”就是拖把,他是半开玩笑说的,我却觉得很精彩,何家英的直觉好啊,你看,这个墩布条又宽又湿重又纠缠,却又是浑然的,真是准确。


        钱晓征:您的这个艺术追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范 扬:最早还是追溯到大学。在大学里,我什么都画,那时候还是在探索,蛮郁闷的,画了两年素描,半年油画,半年国画,毕业后留校,我选择去国画教研组。有些老师很奇怪,一般都是基础不好的人才去学国画,当时徐明华老师对我选择学国画就觉得不解。当时班上油画课程上同学中只有5个得优秀的,我是其中一个。

        钱晓征:当年,您放弃油画,选择国画,现在看,您认为这个选择合适么?

        范 扬:现在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有西画的底子,再画国画,就能中西贯通,仅仅在中国画的传统里亦步亦趋,很局限,就像我们的身体吃食物一样,老是吃素食, 打打乒乓球球还可以,踢足球就踢不动了。我呢,吃了牛排、捆蹄,蘑菇、猴头菇也吃了,劲大呀,所以我画的山水就是有体块感。没有西画的底子,拒绝了西画这 么重要的精神食粮,当然不行了,就偏食啊,就没力量啊,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画山水,是平的,没有体块感。

        钱晓征:在中国国家画院这个时代的文化高地,您要实现什么理想?

        范 扬:现在的中国画院,原来叫中国画研究院,目前是60多名画家,目标不仅是打造成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一流画院,而且是中国唯一的最高创作机构。

        钱晓征:您从南京到北京,画风上有改变么?

        范 扬:到了北京我的东西更浑厚了。现在看,还是到北京好啊。我在大学,从学习素描、油画,到选择画国画,解决了东西画风的融会;现在从南京去北京,要完成南 北画派的贯通。中国画有南北宗,这是董其昌讲的。南宗画确实艺术性强,比较优雅温润,比较贴近艺术的本质,我也喜欢。南方的画家呢,很有意思,董源、董其 昌都擅长画手卷,江南山水就适合画成手卷,南方的山不高,多是丘陵,画的气息温润,跟南方空气有关。北方是大山大水,干燥,有气势。南北画风差别古已有 之,难有人真正做到南北贯通。北方画家看不上南方画风,觉得小气;南方画家觉得北派绘画不够灵动,南宗北宗,能把它协调起来就是高手。

        钱晓征:这个问题,您解决了么?

        范 扬:我在努力,现在我的作品,既有南画的灵动,更有北画的厚实。到了北京这几年,我用了一枚闲章,叫做:“南北相通,两京行走”,跑来跑去,既是实事又是 虚指既有南北通州,又有南北两京,这个闲章只能用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原来的画风,体现的是南方画派对笔墨精巧的认识,那个时期,我是任气使才,不那么厚 实,到了北京这几年,我的画风增加了厚重度。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