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贾又福 国画家 河北 北京 学生 人物访谈
      分享到:

      《北京青年报》对贾又福部分学生的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2-08-06 17:51:44 来源:网络
        《北京青年报》对贾又福部分学生的访谈
          1、贾又福工作室是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著名山水画教学团体。能否简要谈谈这个工作室区别于其他工作室的主要特点?

          赵秦: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其最突出的精义在于这几方面: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上,要求学者为自己树立最为高远的艺术奋斗目标,把握最为高级的是非优劣标准。即贾老师所谓的“独立高标”、“至真至难”。王一明:贾老师提出“宏观探道,微观探真”,不在根本规律上把握“道”,就不能在具体作品上得到真正的“真”。王恪松:第二层含义是,要在绘画本体上不断追求最高层审美规律,即绘画在哲学美学层面上的根本规律,包括艺术发展规律、画面构成规律、视知觉与心理学规律、教与学的规律乃至一笔一墨的技艺规律等等。孟宪琪:第三层含义是要求学者要尽可能地加深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归宿。山水画家不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进行体察是不可想象的,并且,大自然天地、山川、草木的运化规律是与艺术创作规律完全相通乃至契合的。杜凤海:“难”,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难,从思想到技巧,都追求更大的学术含量,所谓难能可贵。如此可见,贾又福教授追求“高标独诣”、“至真至难”的教学要求是极高的,独具远见的。

          赵秦:第二个特点体现在实践方法上,贾老师总结归纳了六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和大自然,以求最大限度地高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以求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它具有强烈的辩证法色彩,是贾又福教学思想精华之所在。王四海:泥古不化是因为还不够深入传统,在传统的最深处它会告诉你,传统的内核恰恰就是“创造”!是有条件的、辩证的创造!王一明:社会自然是千变万化的,会使你的艺术自有独特的源泉。认识并强化个性更能使你的艺术在面貌上、方法上不同于古人,也相异于今人。王恪松:深入社会自然又高于社会自然,是要求画家具备高超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能力和提炼概括能力,这对艺术成就大小的影响至关重要。认识自我走出自我,在否定中前进,这更是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的!这六个“最大限度”,也就是三大对比范畴,互为手段和目的,相辅相长又相反相成。

          赵秦:三是在贾又福所有创作、教学思想中,有一个理念始终贯穿各个环节,那就是:认清和坚持“一已之个性”,把牢自己艺术之“发端”。贾又福先生曾深入分析了历代大师的不同的艺术发端。所谓发端,是画家从自身个性特点和条件出发而确定的孕育艺术创作种子的文化上的切入点。孟宪琪:黄宾虹入古离古,画理精深;齐白石老农情怀,意趣横生;李可染为山河立传;贾又福以石观化、从自然和绘画探寻人生宇宙的哲理。这是画家避免雷同、追求独诣、实现艺术理想的保证。

          2、刚才谈到“以石观化”,这是贾先生多年力行的艺术理念,这种高层次的哲理一般人可能不大理解,请深入谈谈。

          赵秦:“以石观化”,是否可以这么初步理解:画家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发端来观察、领会、表现万物自然及其与人的通化关系及内在规律。王恪松:以石观化的内涵十分深刻,一两句话阐明是很难的。如果说宗炳的“澄怀观道”在认识论上确立了山水画的百代标程,那么“以石观化”可以说又往实践的领域迈进了一步。杜凤海:“以石观化”是贾先生不折不扣地从创作实践经验中概括上升出来的。赵秦:从以石观石,到以石观物,到以石观心,再到以石观化,终于达到大化之境,物无彼此,心无内外,天人一体,浑沦无迹,万念纷纭,归于玉宇澄清,可谓山水画所能达至的文化上的最高境地。比之万物,一拳之石,可谓小矣;比之天地,大化又可谓无极之大。以芥蒂之小体无尽之大,贾先生在用极端的对比来把这个问题说得透彻到位。“石”是一个代表性的物,并不是限定的具体的某个“石头”,“石”是贾先生个人艺术发端的代表,是研究自然对象过程中的切入点和起始点,你一落笔去画此一石,关系立即复杂起来,客观事物得到怎样的主观反映?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画面的“石”反映了多少自然属性?又有多少自我的观点?表现的过程和结果又多大程度地靠近“道”即自然规律?问题全来了。孟宪琪:贾先生“以石观化”论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在实践上指出了“澄怀观道”修为的门径所在。道本身不会刻在石头上,而会隐含在石的来龙去脉,与周遭事物的时空关系上。王一明:画家只有经过艰苦的思想与实践的磨砺,才能逐渐懂得把握你所感兴趣的自然世界万物(包括我之心观)的浑化状态,以此明了真理之所在(探道),大道一旦充分融入画的筋血,则大美立见。王四海:我想“以石观化”理论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找定自己的艺术发端,研究其独特的性状和原理,树立高层次的哲学美学标杆,从而在绘画小技之中达至无上的精神境界。

          3、我们知道你们工作室有一个很特别的写生习惯:一幅对景写生要一整天甚至两到三天现场完成,不带回画室涂改。这么慢?为什么?

          孟宪琪:我们来学习是因为工作室的独特魅力,为了学真本事。写生方法很慢很笨。面对自然吸取其精华,把握其表面性状和内在规律,再练意凝神,组织表现技法,没有一定时间是做不到的。古代经典巨作无不从写生自然而来,范宽、石涛等等,有独到的价值才是伟大的、有生命力的。贾老师的写生要求有深刻的合理性。我们在山中写生时,有看客非常感慨,现世浮躁,还有这么沉潜下去作学问的!写生和临摹都是金字塔的基础,基础越雄厚,峰尖才会越高。王一明:贾先生不是说过:“能把鲜明的感受一直保持到作品完成的最后一刻,不是更加高明么?!”所以这个慢,不是简单的耗时磨蹭,而要既画得浑厚完满又保持清新灵动,这是极高的要求。写生是向大自然取宝,要虔诚地进行情感交流,不能浮泛地“采风”。王四海:写生本身就是创作,要想达到贾先生的写生教学要求,在小小的一幅画里研究解决极多的课题,的确非长期作业不能办到!赵秦:大家最初不理解,那么长时间不是把敏锐鲜活的感受磨蹭掉了么?在实践中大家才逐步明白,只有顶着风吹日晒,死心塌地地坐在大自然面前,才能有时间测幽微、识浑沦,深入细致地观察山川草木的无限丰富性和天然统一性;才能有时间思考、选择、组织运用有效的、不同于他人的笔墨技巧,发肺腑之言,为形成新的独特风格和面貌直接提供现实依据;才能有时间从视知觉和心理学的层面探究画面各构成元素的复杂关系;才能有充分的时间不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试验、不怕画坏,反复思考、总结经验,患得患失、惨淡经营,用理性手段实现感性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坚强的意志和沉静的耐心,把掌握到的规律和原理转化为潜在的心性和直觉;才能有时间准确地抓住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提炼和深化“第一感觉”,并将其贯穿始终,给予最充分的表达。王恪松:对,只有“澄怀”,才能“观道”,我们的创作态度不是三分钟的激情和浮光掠影。笨里藏智,慢中生慧,苦中有乐,渐行渐悟,这些体会非亲身历炼者不能明了。
          4、还有,在临摹课上,你们工作室主张局部临摹,好像很枯燥,不象其他工作室学生画整的大画很“过瘾”。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王四海:贾老师很早就曾送我不少古人画册,辅导我学习传统经典。贾老师的有别于他人的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体系中是高度重视临摹的,安排大量课时,重点透析范宽、龚贤、石涛三大家。赵秦:我们也不是绝对反对整幅临摹,是提倡对传统精妙的东西一定要沉静下来,仔细体味其中微小的信息,才能学到刻骨铭心的东西,永远变成自己的本钱,如果不顾古画中的大量文化的、技巧的各种信息的复杂性,只图一时痛快过瘾,浮泛之后就会忘记了。王四海:对,学到精华是目的,不以大小为度,特别初级阶段小幅精研,容易吃透,才可进阶,过程当然有时感到枯燥,可伴随的是学到真功夫的愉快。杜凤海:我对此深有体会,很早时曾一冲动临摹了整幅《万壑松风图》,很过瘾,可后来才感到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要读懂消化古人精髓是要细嚼慢咽的。王一明:这样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嘛。

          5、在自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贾老师有个妙论:“把自然之景物拉近拉近再拉近,纳入自己心中,再推远推远再推远,令置于虚空之中”。听起来很悬,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王恪松:这是贾又福山水画写生实践高级阶段的理论支撑。贾又福山水画写生实践主张个性化的写生,要求艺术家充满激情的在大自然中寻找、挖掘和自己的艺术精神相吻合,和自己的社会感受、体验相吻合,和自己的哲思理念相吻合,“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局部”亦如获至宝,不择手段的将此拉至眼前。在“推远无尽,向虚合道”理念下,事事、处处、时时观万物为本一,山石、自然与人已浑融一体。

          6、在早年的工作室大展中,社会反响是肯定的,也曾有观点认为,很多学生还处于老师的阴影之中,面貌风格没有拉开或突破。那么多年后这次大展中大家的创作状态会怎样?

          王一明:那是在一定阶段内师承关系的表现。随着毕业时间的加长,大家都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高,深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个人面貌自然也就显著了。贾先生说过:三流的创造远胜一流的模仿。我们不会忘记。王恪松:这需要一个过程。王四海:这可能和参加展览的类型性质有关,比如也有面貌差异较大的东西没拿出来展。孟宪琪:不是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么。一定阶段像老师很正常,对老师前人的学习蜻蜓点水是不行的。这也体现了文脉和遗传关系。赵秦:跟随先生的一大收获,是把握住学习前人的正确方法,既要把握共性,也要坚持个性。所以我们跟老师学,不会仅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画风的表象,更不会简单模拟他个性化的笔墨语言的具体运用,而是发掘和引导自己的个性化的精神境界和笔墨技巧,升华自我内在素质。一定的发展就意味着必然包含对一定内容的抛弃,所谓“不破不立”。其实从这次展览的作品来看个人面貌已经“百花齐放”了。杜凤海:我曾研究贾老师的绘画好几年,从风格精神到语言技法,大家都说很像老师,这也是我的苦恼,脱不出来,很难变,很痛苦。贾老师送我一幅画《飞蛾扑火》,告诫引导我要去寻找自己的发端、情感、精神、语言。经过艰苦的过程,我近期大胆探索表现太行山雪景的静谧、浑穆和神秘,贾老师十分高兴地肯定了我的新风貌,完全脱开了,和大家都不一样。

          7、贾先生说“特别向往的是从最大强度的两极对立”,此是深寓哲理的画论,也是贾先生一贯的艺术特点,你们在实践中是怎么思考、理解这么高的纲领?

          赵秦:这段话集中反映了贾先生独到的“中庸观”。一谈中庸,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中正、平和、端正、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等等字句及其所含的意义。其中强调“和”、“合”、“中”、“平”的议论占绝大多数,或是泛泛地谈谈中庸之道的哲学原理,包括不少一流的哲学研究专家。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简单的中和平正是容易做到的,而要满足很多附加重要条件的中庸即中庸之真道,却是很难的。贾又福先生以其特有的敏锐发现古典教义中的关键点:“执其两端而用中。”原来“用中”是有前提的,“两端”,相反的两个极端!不是“两侧”,不是“两翼”,而是事物在最大限度上的内在矛盾属性的远距离对比,这是形成张力美感的来源。杜凤海:这就有运动,有生命,有内容,有激烈矛盾冲突,就有剧情,有看头。所以说,精采要向两端求,而不是要胆小地拉平、消解,不敢犯险。要追求高于普遍审美层次的“温良恭俭让”的大众儒学范式,进行直抵最高级中国哲学精神奥处的美学创造。王恪松:实践上,怎样才能向两极追求又不至失足失衡,贾先生也给出了一个要诀:“度”。“去把握那些极难修证的……界定和判断的微妙尺寸,找到那闪烁光芒的契合点——最大限度的那个度,度的重要性命悠关。……合度难,合最大限度犹难。这是最为关键所在。”说得已经十分透彻。贾先生不做艺术上的“和事佬”,追求的是含有最大碰撞戏剧性的“和”。

          9贾先生是山水画家,又很象个哲学家,有人认为山水画承载不了哲学,作为贾先生的门人怎么看?

          王四海:贾老师深入研究过中外哲学的要义,这都表现在他的思想、画论、创作、教学等方面。哲思怎么转化为创作营养是很难的,只有宏观地把握整体文化构架,才能准确认知绘画的位置,胸中所存的是大宇宙、大规律、大观、大化。带有宗教般的崇高精神,只有这种大的文化融合和精神升华才是山水画大师的必要条件,其中包含着深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感,贾老师已经走在前面了。杜凤海:贾老师的艺术融合了儒家的正气、佛家的灵气、道家的清气,这是艺术体现哲学的最高境界。赵秦:是的,贾又福先生反复提倡将山水画与艺术合观,始终站在哲学、文化的高度放眼艺术,以哲学思考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求和印证自然人生的哲理。把艺术实践从小技拓展为大道,使山水画艺术不仅是状物抒情的工具,更加追求其内在的文化承载和历史含量。学会常以哲学的思维研究绘画,从艺术的角度感知哲学,找准哲学与艺术契合的“点”,达致精神境界的伟大崇高。贾又福先生多年的山水画创作与教学成果证明,其对山水画发展的贡献是突破性的、跃进式的。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7(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