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油画家 杨参军 安徽 绘画 教授 人物访谈
      分享到:

      杨参军 关于具象表现绘画的一次对话——杨参军教授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2-07-17 14:28:24 来源:网络
         时间:2005年9月上旬 

          地点:杨参军教授绘画工作室 

           朱德华:“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从95年开始作为一个教学理论体系正式纳入到中国美院油画系的教学实践的构架之中,它拓展可这些年以来,特别是第三工作室成立以后,它拓展了油画系的教学思想,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能否请杨老师就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给大家阐述一下? 

          
          杨参军:司徒立先生1991年来油画系讲学,那是他首次在中国全面地论述了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论,15年过去了,我的体会是要真正理解它,就必须将它的精髓深深地根植于绘画实践体验和感受中去。 

           方法论的第一点就是无先验地观看。无先验的观看就像胡塞尔所说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一种姿态,牵扯到胡塞尔是一个完全哲学化的范畴,也是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的领域,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总体上认识胡塞尔的基本姿态。现象学的无先验地观看即把我原先已知的那些概念化的东西进行悬置,试图只看那些我们看到的东西,这叫“视其所视”。“悬置”是一种态度,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绝非不可能。贾克梅蒂、海德格尔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都曾经认真的实践过这样的行为,并因此而阐发了新的具有开创性的思想。我在这些年的绘画实践中体会到,每当我全神贯注于对象本身之时,也正是我所遗忘绘画之外“意义”之时,主体里的杂念在我直面对象中消隐循,剩余的只是视觉本身。沉浸于对象中的境界,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相溶的境界,而每当我将生命的直觉感悟投入到对象之中时,那确是一种“忘我”。 

           第二个,构成境域。观看的行为是每个个人的行为。每个人的观看都有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动性就是追问要在将“知性”悬置后我们还能选择些什么?同时,我们知道观看是一种意识,而意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被称为“意识流”。比如我们观看一个杯子的时候,我们在对它进行的每一个注视的行为中,意识在不断地流动。这个杯子本身在刚才、现在、以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一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天气在变,光线在变,一切都在变化••••••所以我们要抓住对象呈现出来的绝对存在样子实质上是不可能的。贾克梅蒂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描述了一个杯子,而在于他明知道这个杯子不可描述的本性还非要将它描绘在画布上。那就是“西西佛斯的精神”。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在描述这个杯子的时是按照这个杯子客观存在的那个样子去画出来的,是主体对客观的规定,是可知性的,是规定好了的 ,但贾克梅蒂认为那是不真实的,在他的眼中,杯子存在的真实的样子始终是可疑的。 

           第三个就是未完成性。因为人的意识直到死你才可以说他结束了,如果他没有死,他的体验就会一直下去,所以未完成性就体现为具象表现绘画反复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表现的行为方式。像贾克梅蒂画一张头像真的是没完没了,他曾画过十八次,每次画完第二天又抹掉了重新来过,而阿里卡则是一次画完第二天又重新开始。这种未完成性使得我们对待作画的姿态与传统意义上的作画姿态有着重大的区别,比如说我们看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绘画《拿破仑加冕》,它有一个开始,也有一个明确的结束,它的画面相对完整,但是在今天呢,我们面对事物的时候,你很难说这张画什么时候就完了,在某种时候画面上的未完成的因素反而代表了某种生成的因素,暗示着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的可能性的前提。 

           简单地说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就是这三点。 

           朱德华:这种理论对于艺术家的绘画行为您觉得主要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 

           杨参军:如果单独就理论来说,开始时常会不知所以然,实践起来必须还要一个引入,我也是逐渐地理清这样一个思路的。这样的思路更多的是让我感觉到画家必须始终要关注着自身与周遭世界的内在联系,那是一个精神化的存在世界,只有在你不断地体验观察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把这个世界画出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3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