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分享到:

      形象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重中之重——访《井冈山革命斗争》创作者刘大为、苗再新

        作者:核实中..2012-05-14 11:11:43 来源:网络
        形象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重中之重——访《井冈山革命斗争》创作者刘大为、苗再新
        刘大为、苗再新共同创作的作品主题是井冈可山革命斗争。刘大为介绍,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重新组合,壮大了革命力量,从此走上了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地、逐渐发展壮大的革命斗争道路。毛泽东和朱德会师后,使得我们的军队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因此,这个题材在建党建军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多次表现的题材。



          记者粗略计算,光是表现这个题材的著名画家就曾有十几位,这些画家的创作作品中不乏很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国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门类。苗再新表示,这幅作品创作最大的压力也在于此。



          “怎样从一个新的视角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有别于以往的作品,用现代人观念重新审视历史。我想这是最大的难度。”苗再新告诉记者。



          刘大为也认为,这次创作既要真实反映会师,用美术作品再现这段辉煌的历史,但同时又要避免和以前的创作作品雷同。要创作出—幅既有艺术水准,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创新的艺术作品,他和苗再新都感到任务十分重,相对其他题材要难很多。



          记者了解到,接受这个题材后,从草图到成稿,作品改动有4、5次之多。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刘大为和苗再新重新认真地阅读和研究了很多关于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文章、史料和图片,还专门到井冈山所有有关会师的场景、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的馆长和研究人员。此外,他们还拍摄了当地的景观、建筑,当时的武器等等。



          从井冈山回来以后,他们又对草图进行了多次修改,既要抓住最能代表会师历史意义的场景,又要避免和以前的作品雷同。定稿中,他们选择了2支队伍会合以后欢庆的场面和继续前进的场面,把毛主席和朱德画在队伍中间。这样既不脱离队伍,又能表现两位领导突出的位置,也避免“文革”时的创作模式。另外,通过行进的队伍、红军战士和当地民众形象组合的场面,避免以前的作品只有两位领导握手或谈话的场面。因此,在构图上会让观众第一感觉就是和以往的此类作品有所区别,有一定的新面貌。



          这幅作品的定稿大约有100多个人物,远景、近景、中景都有。所以,形象在这幅作品里起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的形象,还有红军战土和当地民众的形象。



          刘大为也表示,形象是这幅画的重中之重。在形象表现上,他们的要求一是要像,二是要符合当时历史的生活环境。在以往作品中,会师的战士服装一般是八角帽,但是他们经过实地研究发现,在1927年,红军的建制还没有成立,服装还没有定型。八角帽在会师时就不该是主要的服装形式。而会师战士的构成包括:北伐的一部分革命军、秋收起义的农民武装和当地的民众,因此,主要的服装应该是革命军的大盖帽和当地民众的头巾,这才符合当时当地的情况。革命战士主要是青年,但由于长途跋涉、食不果腹、连续作战,之后才欢庆会师,他们的形象是十分复杂的,有那种虽然削瘦但精神面貌十分充足的形象特征。于是,他们就从旧画报、电影、电视剧的片段里,去搜集战士的形象、资料。



          对于这次作品创作合作,苗再新谦虚地表示,他从与刘大为老师合作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在合作过程中,草图阶段的研究就不下10次,也多次进行调整。他认为,两人合作比一个人创作有很多优势,有刘大为老师指导、亲自动手,重要问题也有刘大为老师把关,这样很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合作的难点在于,两人创作风格虽然很接近,但毕竟不完全—样,所以在画的过程中,要将两人创作风格协调起来。



          对于观众对这幅作品的反响,苗再新莞尔一笑,他期待观众能够认可这幅老题材、新创作的《井冈山革命斗争》。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