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分享到:

      跨越雷池的尝试

        作者:核实中..2011-11-04 15:58:53 来源:网络
          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览3月上旬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该展共评出优秀奖32名,铜奖12名,银奖9名,金奖空缺。在北京解放军画报社供职的洛阳籍画家陈钰铭创作的国画作品《天籁》,荣获这次大展的银奖。在他参加全国中国画人物画理论研讨会后,记者在京采访了他。



          问:你的作品《天籁》在这次展览中荣获银奖,向你祝贺。目前有什么感受?



          答:其实创作这幅作品时,我并没有想到要参加什么展览,要拿什么奖,我只是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画自己想要画的东西;这次在人物画研讨会上,我发言中也讲到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画家,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创作非常重要。目前美术界普遍存在一种浮躁心态,要么是画画卖钱,要么是为某个展览画画,这样的心态画不出有分量的作品。现在美术创作中精品少,振奋人心的作品少,与这种浮躁的心态有直接关系。



          问:《天籁》这幅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请谈一下具体创作过程。



          答:《天籁》是幅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作品。我到西藏去体验生活,住了一个多月,感受很深,画了不少速写,收集了很多资料。我住在楚布寺,一大早常被一种低沉的嗡嗡声惊醒,很是奇怪,起来一看原来是成群结队的藏民们在围着寺院转圈,他们手持法器,一个个神情肃穆,那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虔诚是内地人根本想象不到的。这就是西藏。他们的这种生存方式与那种环境是如此和谐。西藏人特别朴实,对你好就是真好,要是恨你脸上立刻就能显露出来,决不虚情假意。到西藏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心灵得到了净化。回来后,我创作出了一组画,有10多幅,《天籁》只是其中一幅。



          问:从绘画技巧上看,《天籁》比你前几年创作的《九州悲歌》以及八届美展上的《向日葵》都有很大变化,风格也不一样,尤其是对线条的应用逐渐在减弱,似乎在追求一种新的画面效果,你是怎样想的?



          答:《九州悲歌》是我1992年上高研班时的毕业创作,是一幅表现抗战时期南京大屠杀的作品,这幅作品1995年获总政颁发的八一文艺大奖。《向日葵》是我回山西原来部队时,在山梁上看到大片大片的向日葵有感而发的,经过霜打的向曰葵,叶子都黑了,但仍那样挺立着,我很是感动,我像刻画人物一样来刻画向日葵,画得特别细,但不俗气,这幅画后来在八届美展上也获了奖。这些作品可以说都是成功的,但几年后回过头来再看,仍觉有不满意的地方。《天籁》的创作可以说画出了我新的想法,表现出了一种精神。这幅作品我用墨色渲染的较多,强调了大的黑白关系,减弱了线条的作用,单用墨色来表现,基本上是黑白,没有颜色,画幅也不大,在获奖作品中是最小的:一幅,不到1平方米,连款都没有题。现在人们画国画都是按传统技法来画,用线较多,没有线似乎就不成其为国画,没有人敢跨过这一步。传统技法在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八股,我就是要跨过这一步,尝试打破这个传统。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