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分享到:

      树下对话

        作者:核实中..2011-10-29 11:42:01 来源:网络
        整理:吉颖、陈敏仪  编校:陈修明、陈敏仪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王居明(潍坊日报书画院副院长,潍坊晚报书画版主编,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陈履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学术一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月刊副主编)



          陈修明(《渔汛》主编)



          树与人类文化



          陈修明下称(修):



          陈永锵先生这次以一个非常鲜明、非常具体、非常单一的“树”为主题,举办一个大型的个人创作展览,这在国内是较为罕见的。想请教你们,这样突出主题的个展,你们的感觉怎样?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



          陈传席下称(传):



          我觉得非常好,我特别赞同。



          树跟人类文化的关系,一般人都不知道,我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凡是早期人类文明发达的地方,都是树多。巴比伦、埃及、中国都是这样。中国早期文化中心起源在中原,后来再发展到山东、最后才到南方。那时中原(指今天河南,陕西一带)到处都是大树,树林一但被砍掉后,中原文化就落后了,中心移到南方去。古巴比伦的树被砍伐后,巴比伦文化也没有了,埃及也一样。



          我曾经把这研究的内容告诉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位是在中央担任相当高职位的领导人,他说他以前是研究刚果(布)历史的,刚果(布)一带早期的文明也是相当发达的,树木长得特别的好,后来树砍掉了,文化也就渐渐落后了。树跟人类文化的关系我们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但实际的现象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



          修:树跟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传:尤其是跟文化发展有关系。我最反对砍树,最赞成栽树。我在27年前就研究这个问题,那时我就断言:植树问题要搞好,不要像古比巴伦的沙漠地区那样。要把沙漠的植树搞好,不然总有一天长江水泛滥,亿万人受害;总有一天沙漠扩大,整个北方变成沙漠,现在都变成事实了。这是我在27年前提出的,现在北方沙漠一年吃掉一个县,我见到砍树我就恨。陈永锵画这个树的题材,我实在非常高兴,他也许不知道树跟文化的关系,但事实上树跟人类文化发展相当密切,沙漠地区为什么就没文化?北方文化为什么比南方落后,树减少了嘛!当然树减少也还有其他原因。陈永锵以“树”为题材作展览,我十分赞同。我最近忙得很,马上就要赶回去了,时间很紧张,但也特地赶来,祝贺他的展览。我赞成他画树!



          王居明下称(居):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讲法,树一直显示着生命的状态。你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都是老树参天的,新的校区就算还是那些师资,也没有那种氛围,这是很怪的一种现象。比如你把北大搬到香港、搬到深圳,就算还是那些师资,但是概念就不一样了。



          传:一个环境的好坏,往往看的是周围的绿化程度,很多时候看的就是树的好坏。一个学校环境要幽雅,有底蕴,就要有大树!



          居:中国传统的辞汇里,与树相关的都是与文化、与生命、生态相关的词。



          传:树立、建树……



          居:对,树立。没“树”你怎么立呀?树是排在第一位,树人,有树才有人……



          创作,以“树”之名



          修:像这种很有主题性的展览,您怎么看?



          陈履生下称(履):



          这种一个画家以一个主题策划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展览,从展览策划的角度看,是比较新鲜和独特的。就如陈永锵这个六十岁举办的展览,他可以简单把过去以往阶段性的作品挑选出来作回顾展览,也可以选择主题性的展览。而他却把最新的创作作为阶段性的总结和继往开来的发挥,我认为是比较好的。就算不跟齐白石比,六十岁对于一般画家来说,还有至少二十年的创作生命,不必急于作回顾,而立足于现在,我想比较好。通过六十的这个展览,能够找到六十以后的发展路向,能够由此倾听社会各界对作品的看法,我想比一般回顾更具积极意义,因为这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发展。



          在传统中创新



          修:陈永锵作品的笔墨技巧,构图基本上是传统的,但看他的展览总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这个展览,你们怎样看待他的作品所体现的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居:我们传统的花卉、花鸟画一般是遣性的、休闲的,而他(永锵)的作品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他把题材的主体扩大了,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张扬。



          传:我一直提倡:“刚阳大气”,“正大气象”。你看陈永锵的画,既“刚阳大气”,也“正大气象”,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作品。



          居:对,对,对,没有造作的感觉。技法在他的作品里面已经不是最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所张扬的一种气息。



          履:我个人不认为陈永锵的作品很传统,相反,我觉得他的特色在于他挖掘了古代传统很多画家、很多画谱没有画过的题材。他立足于岭南,画他亲眼所见的与岭南地域、岭南文化相关连的树木、花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岭南画家,像很多古代画家那样以画谱为基础画一种文人的感觉而不画一种生活的现实的话,作为现代画家来说,可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很难在古人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历史价值的推进。陈永锵立足于当下,立足于生活,画他所见、所感,我想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不觉得他的画很传统,反而觉得他的画富有新意,富有时代特色,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我觉得这是陈永锵作品中很重要的价值所在。至于说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画坛上几乎讨论了有五十年,这话题未来也会无限期往下延伸。传统也好,创新也好,并不是意义的本质所在,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画出自己的心声,如何表达自己的艺术感觉,这才至关重要。陈永锵今天呈现给我们的这六十幅作品,比我过去对他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为了这个“六十”,其作品表现是立体的。首先就不能雷同。他画了很多我们北方人从未见过的树木花卉,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们感受到岭南地域生态的多样性。当然,如果我们看陈永锵的画仅仅像普通观众那样,知道这画的是木棉、是芭蕉,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只是植物园的工作。如果把植物园的工作上升到一种艺术形态,上升到与当代中国画发展相关连的很多问题来思考,这是陈永锵这次画展向我们提示出来的问题。过去我曾说陈永锵是一个“有问题的画家”,是因为对于当代中国的很多画家,我们很难对他提出问题,(这些画家)画也画得不错,也很完善,价钱也卖得很高,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没有问题。有很多画家,画了一辈子梅花,画了一辈子紫藤,画了一辈子葡萄,所谓梅花王、葡萄王、鸭子王、鸡王,一辈子就如此,这样我们能对他提出什么问题来呢?提不出更多文化上有关的任何问题。



          陈永锵的可贵之处是他不掩饰他的问题,他总是把他的问题暴露给学界,让我们去研究,让我们去思考,或者让我们去反思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样我也不认为陈永锵的作品很完善,他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他自己已经解决好了。但相反,他提出的还有许多中国画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这也是他这个展览的价值所在。正因为不完善,正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日后在艺术上才能进一步发展,如果很完善,就不用发展了。陈永锵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探索,他在研究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你刚才说的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看似一句话,其实远不止一句话那么简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传统的笔墨问题,如何与传统中没有的题材结合起来的问题,齐白石解决了这个问题,齐白石就画过很多古人没有画过的题材,陈永锵同样在走这条路。齐白石活了九十多岁,将近百岁,与之相比,陈永锵将近还有三十年至四十年的努力。齐白石六十岁的时候艺术刚起步,就起步而言,陈永锵的起点已经比齐白石高很多。但如何跟齐白石那样,通过衰年变法,如何在衰年变法当中,把他所开拓的这条路线往前推展,做得更完善,使中国的水墨与岭南的植物结合起来,既有岭南文化特色又能反映中国水墨传统,同时又具有时代新意,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诗意创作



          修:陈永锵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强调他的作品不是追求“鸟语花香”,而是花鸟画的“人格美”和“生命美”,希望你们谈谈这批作品体现的文学性和它们对花鸟画创作的关系。



          居:我个人认为陈永锵不应该定位为花鸟画家,他画的已经不是狭义的花鸟画的范畴。



          传:绘画的文学性,绘画的诗意不是在画面上题首诗,而是画面上有诗的感觉。你看这两棵榕树(指《梳风筛日贮清凉》)就很有诗意,有纵深的感觉,有正直的感觉。绘画能画出诗意很难,画家对事物要有诗的感觉,构思和眼光都要和别人不一样。画画不是画标本,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没有诗意的人,同看一棵树,是看不到诗意的,只能看到皮相,这是方的、这是圆的……



          修:每个人都有眼睛,但不是每双眼睛都能看出东西;每个人都有大脑,但不是每个大脑都懂得思考。



          传:对,眼光是最大的问题。



          履:陈永锵绘画中的文学性不仅仅是从画面上表现,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学性也是一样,画面表现是一个方面,画面之外是另一个方面。古代很多画家他本身就是文人,能诗词善书法,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文学性。就这六十幅作品而言,它的文学性并不完全表现在画面上,有些就表现在画面之外。比如画面外那些短短的文字(指《晨窗私语》),或长或短,有些很有哲理,有些很有诗意,有些甚至可以引吭高歌……这是他的文学性,他不一定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另外,若我们细细品读画中的题跋,也可以反映它的文学性。当然也有些没有题跋,只有简单的年份和签名,但这都不影响文学性的表现。绘画中的文学性可以体现在多种方面,画面上的诗情画意通过什么渠道,如何传达给公众,也是他的文学性的一方面,这也是陈永锵作品的一个特色。



          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传:陈永锵画树,他是关心民生,岭南画派最可贵的传统就是关心民生。有些人对岭南画派说三道四,其实各有各的看法。但岭南画派关心民生、关心国家命运,你是无法否认的。它(岭南画派)提倡国画革命,新国画,不是为了做面子的。这种传统到了陈永锵这里,继承发挥得非常好,我希望其他画家都要学这点,一个画家没有民生的感觉,没有对国家、没有对民族前途的责任,这样的画家水平是很低的。



          居:这就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一个艺术家要担当起两个责任,一个是艺术责任,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艺术责任是在艺术上要有所建树,为把艺术推上什么新的高度付出努力。社会责任,是不管你在艺术上有多大的成就,你对社会能担当多大责任就要担当多大的责任。很多人观念狭小就是因为他没有社会责任,仅仅考虑他自己,也就心胸狭小了。比如我们三个人在一块,可能你在高峰,我在中峰,他在低峰,他在低峰就要担当起低峰的责任,你在高峰就要担当起高峰的责任,只有这样,群峰才显出是一幅山水画来。都是高峰也就是平面了,都是低峰也是平面。就如咱们讲的,国家要有领导人,但都是国家领导人就没有领导人了,都是群众就群龙无首了;做艺术事业的也是这样。



          修:谢谢大家的意见。



          2008年6月1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