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推荐访谈 >>
      分享到:

      史国良 道在心中 路在脚下

        作者:核实中..2011-06-13 10:25:52 来源:《艺术镜报》
           【编者按】初冬的上午,我们如约来到人济山庄的茶馆,暗自揣度史国良师父会如何惊艳出场,不经意间他来了,身着百衲衣,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高大利落,精神矍铄。
            采访时间:2008年12月10日
            采访地点:北京人济山庄

            《艺术镜报》(以下简称“镜”):您这次上山主要做什么?

            史国良(以下简称“史”):主要写书,也有创作。

            镜:是否觉得这些年社会关注您的画僧身份多于您的作品?

            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媒体也日益丰富。

            前几年社会对画僧身份很敏感,对我的生存状态也很好奇,时间一长,当大家对出家人的生活状态了解后,更多的是对我作品的期待和关注吧。
            镜: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拿您去和前代的画僧作比较。

            史:前代画僧的生活时空、教育模式和现在都不一样,前人多是在修行的同时画画,题材也以禅意山水、花鸟、佛像为主,带有自娱的性质。
            但我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画者,绘画是我的人生意义所在,用前人的框框来约束我是很不公平的。

            镜:和前代画僧比起来,您对佛的供养人群更为关注。

          史:我们常说“供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僧人作为纽带,在人和佛之间构建起供养人与被供养者的关系。

            人们安设佛坛、明灯上香、起修朝拜,乐于将内心的信仰寄托给佛,并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这个被供养者。

            但环境在变,僧人在弘扬佛家大悲大爱的同时,也要用心去关注这群供养人,他们是被供养者的衣食父母,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回馈。

          走青藏,常常能遇上朝圣途中的藏族同胞和佛教信徒,他们甘愿今生受苦,而将心愿寄托在来世。他们远离故乡、尘灰覆面,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叩首,或积月、或积年地至拉萨朝佛。因不同心理意愿或祈求保佑,或赐福免灾,或还愿。

            每当看到他们的虔诚,我内心总有一种深深的触动!是怎样的力量,支撑他们颠簸跋涉?又是怎样的信念,才能如此执着?平凡的人们,他们背后的人生又是怎样的曲折不平?

          我是一位出世的僧人,又是一位避世的画者,我持诵经文,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群可敬的供养人,所以选择手中画笔为他们立传,他们的喜怒哀乐、幸福遭遇,都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镜:您所说的供养人专指佛教信徒吗?

          史:不能这么狭隘吧,任何心中有爱的人都可以是佛的供养人:油渍黑亮帐篷里的妇人、提着酥油壶的敬香老人、田野上辛勤劳作的女子、给孩子喂奶的母亲、熙熙攘攘的小喇嘛等等,只要心怀纯真,谁能说他们不是呢?

                镜:您的“立传”立足于什么?

          史:立足于一个画家的责任,一个出家人的胸怀吧,当我从社会汲取影响后,我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点,去回报社会。

            镜:您的“立传“很多人不理解,说一个出家人不能这么充满人性人情。

          史:不理解的人很多。人们常问我:“你一个和尚的画怎么是花花绿绿的?”

            我的画颜色很鲜艳,藏族是一个热爱颜色的民族,空气稀薄、高原气候,植物要么无法生存,但一旦成活都会格外鲜艳。鲜艳的颜色在藏民看来就是生命的颜色。我喜欢画母亲,因为从生命开始她就付出了无私的爱,她是大地、源泉,是大情大爱的象征。

          出家人因为身份的特殊,更该珍惜这种情。

            镜:您提到了“情”,看过您在一些媒体的采访语录,看得出来您非常重视“情”,但作为佛门弟子,又讲究“空”,您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

          史:有人问我:“你能放下吗?”我说能,他们说好无情的人,真狠毒;我说不能,他们说那还当什么和尚啊!

            在他们看来,很矛盾。而对于我来说,这不矛盾。“情”不等于“欲”,而是佛家的大爱,它教人看到灾难、看到角落中美与感动。

          “情”与“空”的关系就像是“路”与“道”的关系,“空”、“道”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而“情”、“路”是具体的,形而下的。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情”和“空”之间转换。

            镜: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寺庙里师徒二人下山化缘,途中遇到一位女子投河,师父将女子救起并背到邻近村落,二人继续赶路,走了很远,徒弟说:“你刚才背了一个女子。”师父却说:“我早已放下了她,放不下她的人是你。”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

          史:这个故事很通俗,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道在心中,路在脚下”。别人越是不理解,就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坚持走下去。与佛相遇是一种缘分,不能辜负了上苍的知遇之恩。本版文/何琴

            艺术简历:

            史国良(释慧禅),生于1956年,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29岁成为北京画院一级画家,美术界最年轻的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

            史国良的作品《刻经》荣获有“美术奥斯卡”之誉的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并受到文化部的嘉奖。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坛写实画派的重要代表。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