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艺术新闻 >>
      分享到:

      探索“有”“无”相生的艺术之道——章燕紫的水墨天地

        作者:岁稔2024-04-14 08:18: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探索有无相生的艺术之道——章燕紫的水墨天地

        自得其乐(综合材料) 2020年 章燕紫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最核心的艺术语言,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艺术家描绘世界、表现自我内心的主流方式。当代水墨艺术家通过融入新材料、新技术和关注现实问题,使水墨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多年来,艺术家章燕紫致力于探索这一传统语言方式的当代转换,用极具辨识度的水墨语言拓宽了水墨艺术的表达边界,探索了各类新材料在水墨艺术中的融合与使用,将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情运用到作品的观念表达中。

        日前,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无间——章燕紫个展”为观众带来了《面对》《千里追风图》《零碎》《流光》等艺术家最新的系列创作,同时包含了《二十四节气》《自得其乐》等几件代表力作。在这一系列创作中,艺术家始终围绕“疗愈”的主题,对生命与存在进行深刻反思,在艺术与治疗之间不断探索个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于展览的主题“无间”,展览策展人林书传阐述道,“无间”实则是A和B之间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内容,“是一种非空间的区域,一种看不见的盈实状态”,这个看不见的内容往往比眼睛能够观看到的东西更为重要。他认为,在艺术家章燕紫的创作中,“无间”是表象的“卧底”,外表可能只是表达的冰山一角。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材料、形式、颜色和符号来传达这种表象与深层含义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有”与“无”本就是互相渗透、互为依存的关系。章燕紫坦言希望通过作品探讨“有”与“无”之间微妙相生的关系,以及“有”与“无”之间的状态——一种处于漩涡之中,没有方向的真空状态。

        展览中的作品无不充满了“有”与“无”这一对辩证关系的踪迹。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六张尺幅巨大的空心卷轴《面对》系列,虽为卷轴,却一改古人品画的观看方式,观众可以环绕其间进行观看,正反两面的概念因此被消解。传统卷轴装裱之下,最重要的“画心”却消失不见了,透过这一空心孔洞,观者可以构建“画心”的无限可能。作品的材料从各国通用的货币、止痛贴、纱布、膏药,到创可贴、针线、装裱碎料间的自由切换与组合,多样的形式组合与被拆解的图像隐喻之间构成表里不一的双重节奏。“卷轴画的画心部分是重要的。如果把重要的画芯去掉后,周边的部分就变重要了。是周边的装裱重要,还是中间缺失的部分更重要?‘有’和‘无’是相对的,没有周边的装裱,就不存在中间的空间,边界在这里变得很重要。眼睛在‘有’和‘无’之间切换,我们的注意力是在关注四周代表物质、权力、欲望、快乐、愈合的装裱,还是中间的空洞?抑或是空洞中经过的人?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这种感受,每一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解读。”章燕紫说。

        《千里追风图》是一件长约12米的册页装置作品,艺术家用手术刀、医用镊子在白色宣纸扎划而成的山水画,作品远看像是一张全新的白色册页,近看则是密密麻麻类似皮肤过敏凸起的痕迹。作品打破水墨山水册页一贯的语言方式与愉悦的视觉感受,形似山水的“风景”弥漫着令人不悦的痛感。《流光》系列则是艺术家对“身份”问题的反思,抛开性别与身体经验的表象,作为一个“人”对此作出的回应。这件作品亦对平面作品中的“空间性”表达作出的尝试,眼睛与嘴唇——最令人情动的感官之物,存在之隽永与失去之伤痕,在正负形空间之中潜伏与转换。《零碎》系列占据了展厅的一大面墙,像是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工作随笔”或是“工作室一角”,充满实验性、未完成感以及极强的延展度。刻掉画面的画册、展览的小海报、镂空的人物、作品撕下的一块、或是多年前没能进行下去的创作实验……丰富的“边角料”呈现了章燕紫长达20年时间的一些思想线索,是那些完成度更高的大作品的“注脚”,也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流。这些作品与展览的其他作品形成一种互文关系,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思考的草蛇灰线,亦能看到同时并置的创作过程及结果。

        作为从传统水墨出发的艺术家,章燕紫的创作理念、媒介以及展陈中无不显现着当代作品的实验性与先锋性。展览作品所传达的意涵,既包含了艺术家个体的生命体验,也是其对人生与社会存在规则的叩问。在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看来,画家分为功力型和才情型两类。“我是功力型画家,只能将画一点点打磨,所以我特别羡慕才情型画家,天马行空,非常帅气。而章燕紫既是功力型的画家,同时又充满才情。一方面她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另一方面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的观念却又是当代的,她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当代而当代,这种创新的个性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感人的”。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