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艺术新闻 >>
      分享到:

      潇湘山水 时代华章——从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看大美潇湘大型山水画创作

        作者:李辉武 周功华2023-10-27 08:17: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3年10月28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画展以7幅大型山水画长卷为主体,与30余件潇湘山水主题创作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画创作的时代新面貌。此次“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创作工程,无论从主题解读的话语体系,还是艺术语言创新的叙事系统,以及文化资源转换的意义系统等,无不凸显出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在湖南的实践价值。

          毋庸置疑,优秀的绘画作品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历史上,《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一大批经典作品都彰显出所属历史时代重要的整体文化形象意义。不过,从学理层面看,将艺术作品与民族国家形象的建构联系在一起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画和社会主义现实题材创作就与新中国的整体文化形象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新世纪以来,组织大型绘画创作工程,用于推动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重要课题。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拉开了中国美术界在主题性创作方面的回潮,积极担负起改革开放后国家视觉形象建构的使命。此后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大型创作工程项目,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话语体系,承担起以视觉文化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此次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推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创作工程,是湖南艺术家主动融入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使命担当与艺术尝试,彰显出三重全新的价值。

          通过对时代主题的深刻解读,推动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话语系统的建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阳君山华龙码头,了解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潇湘大地的深入阐释,也是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出发,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落实,向世界树立和建设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象征。2021年,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布局。2021年底,由湖南文联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采风写生活动在华龙码头正式启动,并先后组织了7支创作团队,分赴全省各地采风写生,产生了表现长江流域湖南段的《大江交响》,表现洞庭湖的《天下洞庭》,表现湘江流域的《湘江北去》,表现资水流域的《资润江山》,表现沅水流域的《沅水奔流韵潇湘》,表现澧水流域的《澧水泱泱》,表现浏阳河流域的《多彩浏阳河》等7幅长卷以及30余件潇湘山水主题作品。这个创作工程从酝酿筹备,经一年多时间,先后有数十位山水画家参与其中,且引导带动了湖南美术界一批青年画家进行山水创作,一时掀起了蔚为壮观的潇湘山水主题创作热潮。《大江交响》的题款写道:一江碧水,万里流淌,过川峡,汇洞庭,滔滔东去,奔腾日上,演千古沧桑,激惊涛巨浪,育华夏文明。看今日长江,挟时代风云,行锦绣文章,话复兴伟业,展生命宏强,玉宇澄清,百舸争流,成万千气象,奏时代交响。这阕文字中“华夏文明”“复兴伟业”“时代交响”等语词,频频出现于诸多相关文本之中,通过语词语义语境的营造,逐步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新时代主题的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在承载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之中,结合这些长卷画面笔墨点染,能让人很直观地看到在潇湘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视觉景观。

          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语言转换与重构,彰显出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特色和优势

          “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来说,董源的《潇湘图》因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大加推崇,故而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的原典。中国绘画史上关于“潇湘”的美学建构主要体现在“潇湘八景”的表现上。“潇湘八景”即: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渔村夕照、远浦帆归、洞庭秋月。据传苏轼、米芾、文同、慧洪等还有潇湘八景图绘的题画诗,由于众多文人的参与便使得“潇湘”诗画母题不断衍化,让“潇湘山水”成为中国传统经典审美意象,且辐射中华文化圈,对日韩等地区影响深远。因此,对于新潇湘美学的构建和理解,湖南当代山水画家通过此次创作工程,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传统的“潇湘八景”是经过千年历史的沉淀,在传统文化价值系统里树立起来的8个视觉图景与审美范式,也是代表着中原主流文化话语借用潇湘地域做出的话语权利的分配和传达。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湖南山水画家,如何解读和重构熔铸进时代精神的新潇湘图景,就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认为,他们在画面中拓展了“八景”,以更为全面的观照,树立了新潇湘人文地标的新范畴。“一江一湖三山四水”将长江、洞庭、湘资沅澧纳入整体美学观照的对象,这从空间超越了传统“八景”沿湘江两岸的地域界定,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近几十年来在潇湘大地上取得的社会发展和人文生活的新成就,超越了此前数千年发展的历史发展格局与审美意象。《沅水奔流韵潇湘》画面描绘的沅水上游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壮举。 《湘江北去》中的南岳七十二峰,将韶峰列入其中,就是对传统山岳崇拜文化的一次赓续和拓展,从此让南岳七十二峰这一传统文化意象掺入了东方红的当代色彩。在7幅长卷中,这样的案例多不胜举,这就表明此次创作工程所需要面对的远远不是画面图式的问题,还有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语言转换与再造命题,从而更能彰显出融通古今的艺术创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特色和优势。

          通过对笔墨语言的融合再造,传达出当代笔墨描绘当代史诗的独特价值

          此次展出作品皆以现代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进行创作,展现了当代湖南山水画家对语言探索的最新成果和较高水准。中国画在20世纪存在一个文人画传统与水墨画的分离现象,这个分离的过程基本与中国画现代转型的进程同步。现代中国画正是在“革王画的命”的口号下,也就是通过借鉴西方绘画改造传统文人画,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深入生活表现时代所形成的新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含了观念和语言的双重重构,也是当代水墨画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在此次“大美潇湘”山水画长卷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对“写意”与“写生”,“画面构成”与“意境营造”,“随类赋彩”与“色彩关系”等几组非常典型的观念和技法问题的探索方向与基本认知。

          写生问题是早期中国绘画革新者进行笔墨语言改造的重要手段,其背后的现代观念因素促其成为现代中国画的重要传统。此次“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创作工程,分别邀请参与画家分赴湘资沅澧、洞庭湖、长江湖南段进行了为期不短的采风,本文作者参与过的对澧水流域的采风,基本上采用自然、人文考察式的写生行动。这种写生行动将对长达数百公里流域内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写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画家对整体环境和画面要素进行综合性的把握和遴选。因此这种写生行动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让笔下的意象有来源有特点,而且更要综合写意观念,去粗取精。譬如,在澧水上游位于桑植县洪家关的贺龙元帅故居,录入画面意象就要舍去更多地理地貌的客观形态,而不得不采用大写意手法进行简化和弥补。关于“画面构成”与“意境营造”的关系,在《湘江北去》长卷中对于沿湘江坐落的永州、衡阳、长沙、岳阳等现代城市的描绘和山川写意之间就需要综合处理平面构成观念和意境营造、气韵生动观念之间的平衡。在这些作品中,画面色彩的运用也足以说明这种融合再造的取向。譬如《湘江北去》中的青绿用法已远不是传统青绿山水的勾染呈现,连基本的色彩原料都已经是现代工业制成品,其色相之丰富,纯度之高远远超越传统青绿山水的原料性质。《资润江山》《天下洞庭》中对色彩的冷暖关系、补色关系等,运用得非常纯熟与自然。综上所述,这一批大美潇湘主题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观念的转换与重构还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正是朝着现代中国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方向努力前行,反映了湖南当代山水画家对于这个学术课题的研究和探索的新进程和新成就。

          通过国家层面推动和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从而营造一套新的叙事系统、话语系统和意义系统,这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美术发展所应有的题中之义。湖南文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组织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创作工程,艺术家们植根于湖湘文化基因,深挖潇湘精魂,抒发时代精神,他们所创作出的这批作品堪称时代华章,这是对湖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的语言转化与重构,也是为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作出的努力和尝试。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20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