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艺术新闻 >>
      分享到:

      书法界的2021:涵养时代书风 回应时代关切

        作者:李亦奕2021-12-26 08:36: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书法界的2021:涵养时代书风 回应时代关切

        ▲草书春雨帖诗卷  徐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的书坛与往昔有些不同。文艺责任与使命的体现贯穿全年,铺展四季,我们见证了书坛掀起的一波波齐心向党、盛况空前的红色浪潮;见证了书法界实干笃行地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良好生态;见证了书法工作者根植传统、努力以书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艺术理想……2021年,书法从书斋走向更广阔的时代天地,同时,这一年也是书法界坚定文化自信、修身守正、赓续前行的一年。本期特别选取了2021年度书法界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盘点和省思,以期给书坛同仁及所有热爱书法艺术的读者朋友一些启示和感悟。


        从兰亭奖看展评机制的文化导向

        4月,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活动在浙江绍兴举办,孙慰祖、崔寒柏等15位书家荣膺本届兰亭奖金、银、铜奖。作为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历届的兰亭奖都备受书坛瞩目,本次兰亭奖评审最亮眼、最庞大的群体,要属35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青年劲锐,这个群体构成了本届投稿作者的主体。此外,在总结往届兰亭奖审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兰亭奖评审组委会制定了更为严谨科学的评审流程。

        为了纠正书坛重技轻文、技道不均衡的状况,中国书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杠杆,引领书坛扭转风气,展览评审就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从本届兰亭奖征稿启事中就能看到端倪,比如评审要进行文字审读的表述,以及对入围者进行文化素养测试的表述。于是,在绍兴兰亭博物馆,人们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入围作者面试。以网上连线方式,每个入围者抽一题,准备几分钟后,连线上场,由主考官提问,入围者现场作答,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评委在主考官后集体打分。这样的面试方式,无疑成为本届兰亭奖评审环节的一大亮点。古老的书法艺术和现代互联网传媒技术对接,既人性化——避免了全国各地作者赶往一地费时费财还有防疫安全问题,又跟上时代步伐,为今后书法界办活动延伸无限网络空间作了先行探索示范。


        从徐渭展看书法的心法与技法

        2021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5月,同样是在绍兴,一场迄今规模最大、作品最优、参展单位最多的徐渭主题展“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在新落成的徐渭艺术馆开展。展厅中,《草书咏笔中堂》《行书群忘诗轴》《草书七绝》《草书咏月诗轴》等徐渭书法巨作,或正、或欹、或颠、或斜、或狂、或醉,恣肆飞扬,生气勃勃,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诚然,徐渭的书法风格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及环境密切相关,有专家指出,徐渭书法作品总体来说不同于晋唐法帖,也不同于同时期如文徵明、王宠、唐寅等人的风貌特点,其艺术性更高,写意性更足,但同时对传统法度的破坏力、反叛意识也更强,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色彩,且属于明显的心法大于技法。可以说,他的创作状态、作品样式、气格境界与他的情感跳跃、生命律动,以及人生观、文艺观等是紧密联系的,也是高度吻合的。

        深挖徐渭大写意书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表现力,对于当下书坛,显然是有必要的。在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系列学术活动“兰亭论坛”上,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就指出,当代书法创作有两种趋向,即极度精工与极度写意。极度精工者,每每以装饰化、技术化、工艺化取胜。在形质上求与古人相近,“克隆”范本,而笔墨的表现语言,没有适时的新变,没有创作激情的贯注,没有“人”的在场。极度写意者,则将书法变成视图,解构字法,夸张笔墨,使作品美术化、图案化,以图视性替代了书法的可读性,以技术性取代了文化性。李刚田认为:“这两种趋向都缺失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应引起警惕。这是时代给书法人提出的课题,这不是简单地在创作形式与技法乃至审美倾向上向古典回归,而是在保持和发展当代书法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如此看来,传承丰厚的精神遗产、独立的文化品格以及本色创新的艺术表达,也许这才是正确面对古人的姿态,也是最应该向古人学习的地方。


        记言录史  抒写百年“伟业”

        挥毫致百年,浓墨谱华章。6月至7月,由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相继亮相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这场持续数月的书法大展集合了全国书坛大家名家、骨干书家以及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中国书协各团体会员书法工作者等共同参与。参展作品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宏观呈现,也有对革命先辈事迹的微观挖掘,还有当代书法艺术对珍贵革命历史文献的跨时空致敬。同时,中国书协与各团体会员联合主办的同主题大展也以联动之势相继开展,全国书坛掀起了一波波齐心向党、盛况空前的红色浪潮。

        每一个事件,都是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值得认真学习的党史。“伟业”大展,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将百年党史向观众娓娓道来,为观众带来可读、可看、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在这里,一幅幅作品的创作者,不仅仅是书法工作者,也是文学工作者。他们以“我书我心”的方式,心怀礼敬、眼含热泪地写下了这一幅幅作品,使教科书中的英烈人物跃然纸上,为人们提供了一次与先烈灵魂对话的机会。可以说,无论是对书法家还是观众来说,这场展览都使人在润物无声中接受一次党史学习教育,获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学党史、明初心,撰文记史、濡墨抒情,是当代书法艺术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作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说,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书斋里的陶然自乐,也要因时而书、因事而为、因人而作。广大书法工作者应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的伟大实践中激发灵感,在新时代蓬勃向上的生活中获得素材,在对人民真挚持久、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坚定自信,努力创作出有生活、有情感、有风骨、有魅力的书法精品。功用与艺术齐驱,文章与翰墨相映。


        “展厅时代”下的碑帖融合路径

        “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刻石拓片展”“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展”……今年金秋时节密集呈现的这些碑帖展,让看似“小众”的碑帖艺术焕发出别样的视觉魅力,由此形成的“蝴蝶效应”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碑帖热”。

        在注重形式表现的“展厅时代”,书法艺术已从读的文本转变为看的图式,成为纯视觉欣赏的造型艺术。因此,注重形式构成已然成为当今书法创作发展与创新的可能。而碑与帖恰恰涵盖了形式构成中的各种元素,包括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正侧大小、章法的疏密虚实、墨色的枯湿浓淡以及空间、节奏等各种对比关系。可以说,有了碑与帖的积累,就具备了形式构成的坚实基础。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也指出,当代书法艺术已经不是单纯地对“碑学”“帖学”的取用,书法艺术的审美目光在逻辑上有可能进一步走向泛视觉文化领域。而中国古代诗论所总结出的美学标准可移用于书法艺术品评,并为书法创作提供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美学架构。这将彻底打破传统书法理论以“帖学”和“碑学”来划分的研究模式,为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历史与当代视野。

        事实上,近年来,书坛对碑帖融合的实践也有一种积极探索的推进之势。业界专家将碑帖结合的路径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碑为基本面目,行笔间加入帖之韵律和节奏,沉雄朴茂中透出婉转灵动;一类是融碑于帖,以碑丰实厚重的笔法运行草之体,这样的方法更好地体现了“融合”的含义;一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哪里用碑、哪里用帖,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达到“化”的境界。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研究员王东声看来,碑与帖,刀与笔,墨笔与石刻,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形与负形的转换。创作者处于这个“转换”之外,也处于二者之间。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全在于作者的个人经验与书写意志。

        当代书法的风尚引领与生态建设

        12月18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书协主席团成员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及有关会议精神展开学习交流,畅谈体会。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表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将个人的书法事业投身到新时代的目标任务中去,让书法在当代能真正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后,中国书协副主席毛国典对书法的传承和创新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认为,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毫无底线、毫无传统意识地一味创新,当然也不能故步自封,书法工作者还是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提升自身涵养,在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在书法创作形质、展陈上寻求更多方式、方法,创作出更多既不失传统功力,又有时代审美的精品力作。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月卯表示,在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的同时,书法工作者更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守艺术理想,崇德尚艺、培根铸魂,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建设山清水秀的书法生态。中国书协副主席鄢福初谈到,书法在群众教育与引领上有着天然优势,通过推进书法走入基础教育,开展高质量书法展览,开办高质量书法培训、讲座、论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充分发挥文艺成风化人、培根铸魂的作用,书法惠民大有可为。

        书法作为文艺的一种形式,肩负着为时代前行鼓与呼的重任。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书法工作者更加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即通过书法的传承弘扬,唤起全民族精神的认同、审美的认同,起到凝聚、团结、向心、确立的作用,鼓舞和激励大家以更加坚定、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高高扬起精神的风帆。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