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艺术新闻 >>
      分享到:

      张永:苏园释译

        作者:张永2021-08-30 08:16:12 来源:美术报
        张永:苏园释译

        张永  苏园记事NO.11  80×80cm 2019年

        言“江南”必称苏州,苏州以园林冠天下当属公知。细细数来,沧浪濯缨、拙者为政,狮林别苑、网师渔隐,而精巧的留园则把最大的想象空间给予了这座魅力之城。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范式理所当然地承担了江南文化的极致与精巧。一框精美的漏窗,框起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曲径通幽的长廊,勾连起当下与过往的时空交错。泉石之乐、阆苑琼楼,粉墙之中、黛瓦之下,是一抹流动的花光水影,是鱼戏莲叶的自在悠闲,是雨打芭蕉的静谧柔情,是绵延不绝的古曲今唱。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归隐的情怀风骨;山林写意,更融入了文人对“雅”的体味、寄情于山水对人生哲理的体察。

        翻开中国古代建筑史,宋元以降造园渐盛,其营造法式初为适用,后借以抒发情怀完其功能。匠人假曲水、山石、树木花草等实体造景;感慨人生也好、自在处世也罢,园主以此再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中风物以附风雅;画家借笔墨传情宣泄内心情感。在这里,“境界”抑或不再重要,随意拼凑的理想恰恰成为自觉的主宰,三者跨越不同的趣味区隔实现精神交流的通达。

        千年来的文化浸润让东方人的视觉审美渐成惯性,墨色意象中自然渗透出东方人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审美规范等。“吴门四家”之文征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这或许是画家与园林绘画最详实的文字记载了,此后中国绘画对园林的释义则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每一位画家都试图寻求一条古今对话的通道,虽一人一语,千人千面,但在探寻文脉传承的轨迹中其文化基因依旧是清晰的。

        油画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始终游离于“纯粹性”与“民族化”的学理争辩中。至此,油画表达的“写意性”、“意象性”、“本土性”与“民族性”愈发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流行起来。无疑,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特征显著的古典园林的诗性品格与禅性气质自然吸引了众多油画家把目光投向该主题的绘画创作与写生中来,使油画这一西方材质与东方语言气质在相互渗透中呈现出强有力的视觉辨识度。

        美术报约我写写苏州关于园林绘画的现状,以园林为创作主题的画家有很多,作为苏州本土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具有先决条件和独到见地。本文所提及的三位油画家关于园林创作的作品有着各自的独特语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间接说明了文化基因的共通性与艺术表达的差异性。钱兆峰江南系列题材作品中如《醉江南》、《江南凝翠》、《惊蛰》等淋漓展现了画家对“技”与“术”、“意”与“境”延展和移天缩地、空纳万境的能力。依稀可辨的飞檐曲线牵引视觉走向无限,树木与山石在画面中弥漫,所有的园林元素在自然状态下共同构成了一个能量场。在繁复中求简约、抽象中构建实在,在有形无形中达成了形神互守,在洪荒虚无的禅性中寻找到灵与肉的合谋。从周建捷的作品《黛色参天》、《园事》、《前村烟树》中可以看出作者拒绝色彩的具象与图式平庸的严苛诉求,让作品中的色彩所创造的假设性变得合情合理。《竹语》等系列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的主动视觉转向——对园林符号的理性抽离与肢解并在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微观景致间赋予了“物语”的最大化意义。阳明格竹而致知,《竹语》则勾连出画家创作的清晰路径和企图——物我观照的东方哲学观。我也一直在关注和创作有关园林绘画,包括《苏园记事》系列作品更多着眼绘画的书写性。中国绘画讲究书画同源,油画的书写性是当代画家对“传统与当下相遇”的文化判断。画家自觉搁置了形、色、空间的常规评判标准,笔触在体势的流走变化中酣畅宣泄主观情绪,在“勾、皴、点、染”的笔意中实现“虚实相生”平面化理想效果。

        一花一世界,园林所营造的山水画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自然之美,人文山水为画家创造了物我沟通的渠道,而画家的审美再造源于内心的真性情。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美术馆)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5(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