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艺术新闻 >>
      分享到:

      率真笔墨识蒲华

        作者:姚悦2020-10-22 06:50:14 来源:收藏快报

          (1/2)蒲华《山水》(图1)

          (2/2)蒲华《山水》(图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观蒲华大笔如椽之绘画笔墨,总感觉是那么的“畅快淋漓,赏玩不尽”。蒲华深悟古人“用笔之外,尤重用墨”之说,若能“巧用墨法,似通色近”之合,此更为大境矣。如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非关涂泽”,此当为高明之举。蒲华喜写花卉、墨竹,能作山水,工诗文。性嗜酒,鬻画得资后,每每大醉而卧。曾中过秀才,是个真正酷爱读书的穷书生。为人朴厚诚实,从不附势钻营,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虽家境贫寒,所幸天资甚高,贫瘠中,从不荒废读书作画。后为生计,背井离乡到上海鬻画为生,一直居无定所,多栖身城隍庙中。蒲华初至上海,人生地不熟,摆摊卖画十分的艰难,无论你大汗淋漓,作画画得再精彩,也很少有人过问买画。几乎整日也得不到几个吃饭的铜板,常常是饿一餐饱一顿。然而“十里洋场”中的大上海,终究是有品画爱画的识货者。后识货者悄悄将此卖画人情况,告诉了“海派”画坛“龙头老大”吴昌硕。吴先生为人仗义,一生多提携外地往来沪上卖画求学的谋生者,但你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否则难入老爷子法眼。缶翁是个性情中人,选了个晴好凉爽的天气,只身前往拜访蒲华。找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矮小破旧的茅草屋,当看到衣衫褴褛,笔墨画得如此出众,且才华横溢的蒲华时,见其今竟落得如此境地,看后让人心酸。蒲华也真是好运,与缶翁一见如故,两人似有相见恨晚之叹。对于蒲华的绘画笔墨,缶翁从骨子里最为欣赏,经常在不少重要场合,向社会各级商贾大佬推荐蒲华的画作。一时间,蒲华声名大振,从而奠定了其在“海派”画坛的艺术地位。伯乐缶翁功不可没。

        蒲华长缶翁十二岁,缶翁尊蒲华为兄。缶翁最喜观蒲华率真朴厚的椽笔挥毫,常常看得痴痴入醉。缶翁曾作十二友诗记蒲华曰:“蒲作英善草书,画竹,自云学天台傅啸生,仓莽驰骤、脱尽畦畛。家贫,鬻画自给,时或升斗不继,陶然自得。余赠诗云:蒲老竹叶大于掌,画壁古寺苍涯琏。墨汁翻衣吟犹着,天涯作客才可怜。朔风鲁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缶翁的诗,把活生生的“蒲邋遢”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好友的生动“刻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大缘分。缶翁生前常对家人说,“蒲华先生的每幅画都是宝,你们一定要好好珍视。”吴缶翁之所以能成为近现代画坛中的领袖人物,与其“心底无私天地宽”是绝对分不开的。蒲华于1911年过世,吴缶翁内心十分悲痛。蒲华在世为人豪爽,鬻画得资随用随花,从不留存一文。以至于,连去世后的一切事宜,都是吴缶翁全权帮助料理的。难怪鲁迅诗句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蒲华与吴昌硕,就是人世间少有的真心知己。

        蒲华一生鬻画为生,按现今话讲,就是真正的“职业画家”。蒲华为了生计,足迹走遍杭城、宁波、温州、台州等地。虽以卖画为生,但从不矜惜笔墨,无论多少,给钱辄应,从不计较。感于当时民生穷困,人微画易,润资稀薄。故而,鬻画时常升斗不济,实难一家为计。入沪鬻画后,在知己缶翁的极力帮助下,在上海和日本都打开了卖画的销路,日人拜访蒲华,常常出重金购归。清末多自然灾害,蒲华常参加上海“豫园书画慈善会”,挥毫作字写画,将所作书画义卖款项全部赈灾,足见其仁人慈爱之心。

        蒲华此《山水》二开册页(图1、2),纸本墨笔,尺寸均为19×35厘米,今藏上海朵云轩。其绘画笔墨取“青藤白阳”法,画笔内含,清润藏拙,毫无雕饰造作之态,骨子里一派文人画骨真气。所写山水,多为“山林幽居”“晨起晓读”之传统题材,构图清新,气格高古,颇具风韵散淡之境。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