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汤小铭油画创作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0-01-09 15:35:06 来源:网络

        “汤小铭赏珍展”于2005年9月8日至18日在广东美术馆及赏珍文化有限公司举办,本文是开幕之前的一次真实访谈,跨越汤小铭近50年的创作,就历史,就中国油画本体语言作了一次具有代表意义的专题回顾。

          1977年,汤小铭当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当选连任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7年,被广东省委任命为“广东美术馆”筹建办主任。
          1990年,当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5年,当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2000年,连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美文:从您的架上绘画中感受到的一种油画语言价值的魅力,丰富了,存在着,震撼着,因为现在这种本体语言在年轻一代画家身上逐渐减少了。您文革时期的作品《永不休战》、《女委员》、《虎门民兵》都是为人知晓的,除了大家公认是“红”、“光”、“亮”及政治的工具特点之外,我认为文革时期的某些作品在绘画语言和风格上还是具有本民族的语言价值,也存在于您的作品当中。我想话题从您1956年的一幅素描画《追踪》开始,是湖北的一次美展上。
          汤:是当时湖北的青年美展,获得了三等奖,那是附中的课堂作业,老师挑了一些,我也在其中,拿去的时候我不知道,事后通知我得了三等奖。我在武昌读书,当时广州美院附中就是中南美专附中,旧址在武昌音乐学院,当时的创作问题是上课要接触的问题。

          美文:您从附中到美院这段时期,从油画教育来看是不是一种苏式的本体教育?当时在美院学习之时有哪些老师来指导?

          汤:当时苏联的艺术教育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的影响是铺天盖地的,包括电影和文学,整个文艺范围吧,覆盖全国。当时办的“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是老师级的人去学习的,对于中国人学习西方油画艺术的技艺、创作思想、各方面的审美趣味,以前就是徐悲鸿、李铁夫那一辈的,传播过一次,解放后“马克西莫夫”以及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活动通过苏联又间接的把西欧的艺术的一些观念、技艺又传播过来。在美院油画系教过我的老师有韩宝林、徐坚白,素描课有张彤云、郭绍纲,袁浩代过一、两次课(参加过油训班),还有王肇民,创作课有尹国良老师和恽折苍老师。没有外籍老师直接指导,郭绍纲去过苏联,徐坚白在美国学过,也不完全是苏联的教育,基本上是西洋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形成的教学方式,那时印象派不作为讲坛的一个主要内容,基本上是现实主义教育,印象派也可以算是现实主义,但老师不怎么教。

          美文:“写实”这个概念从西欧绘画里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汤:传统就是写实的。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后,对艺术的形式美的相对独立作用提升以后,就有了我们所批判的形式主义艺术,形式即内容。以前非常重视内容,不管是神话的、宗教的、现实的,还是政治的和民间的,以内容决定形式。到了印象派和印象派之后着重于形式、光、色彩、线条、黑白,对本体的东西提升以后引发出一连串的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现代派是一个统称,其中“派”之间甚至是唱反调的、抬扛的。但是都是现代主义。写实画风基本来源就是西方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包括古典派的写实主义、装饰派的写实主义,还有印象的带一点写意手法的都是写实主义。那么在中国,现实主义里面的写实手法、写实画派的影响比较多一点。这个跟政治环境有关系,要求表现生活、反映现实,用来实现党和政府的文艺主张的。不用这种表达会造成误解或偏差,产生文艺的争论、争斗。

          美文:从1972至1975年的全国美展当中,您的很多作品都参加了,有没获奖?当时对您的评价是“单打冠军”,我看过对于您作品的分析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分析,附带有本体语言的分析在里面。

          汤:艺术离不开政治,当时要求为政治服务,比如“红”、“光”、“亮”,由于政治原因引起,造成全国有那么一种倾向,但基本我还是从艺术需要的角度作思考,没有跟得那么“贴”。人家画“红”,我画“灰”,并非大胆。也没有顶什么“风”,我是一个老实的画画人,鲁迅生病,只能选择切合主题内容需要的一种色调。是从艺术的需要出发。

          美文:当时的创作是在美协组织下的一种创作吗?

          汤:不是,美协都停止工作了,当时是听军代表的,领导文艺宣传活动的叫文艺办公室,里面的主持是部队的同志领导的。

          美文:您在那段时间里兼过行政职务吗?

          汤:没有。我毕业以后搞了两年的四清工作,在农村工作队,回广州后搞了两年的文化大革命,写大字报、画漫画、宣传画,打倒那个气氛中。单位上班不正常但也没有停,还有工资。跟着又有两年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六年没搞油画创作。后被抽调出来去交易会画宣传画,画杨子荣拿着枪那种英雄姿态,为报纸画八个样板戏的宣传素描,关系还在干校。战士话剧团搞《南海战歌》的话剧,需要一些人来画幻灯、布景,当时我就参加画布景。图书馆也去画。鲁迅馆也去画。我当时没结婚,吃到哪里、住到哪里、画到哪里,好像救火队一样,有那么一群人,调谁谁就来了,驯服工具这样一个观念。

          美文:在这个时期的展览里面还有非常引人注目的。我读小学时看过的“娃娃书”《无产阶级的歌》是本连环画册,是您和陈衍宁合作画的,令人非常激动,素描形式语言也是一种油画的形式语言,很深厚的激情表现出来了,请汤老师谈一下和陈衍宁老师的合作情况。



          汤:这件作品也没有评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已,是当时全国美展的连环画部分。(1973年10月1日,“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我们合作得很谐调,是军代表从人民美术出版社拿这个脚本回广州。我们在一起商量设计草图,互相讨论修改,这样或那样更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画哪个草图就画哪个草图。我们在广东画,画了很少的一部分,后来资料又不足,跑到北京画,住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个旧楼里面,借巴黎公社时期的旧图片画册,记录一下画面所需要的小的细节——帽子、服装、枪,间接体验生活。

          美文:这本连环画创作了多长时间才完成?您认为不同于其它连环画创作的特点在哪里?为什么很多人激动的看到这样一本书?

          汤:脚本编得不错,不要忽视了这个作用,情节过渡的剧情已经具备有感人的因素,我们画完了又重新写过一次脚本,画得很充分的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画得不够充分的用语言来引伸。这本连环画里面,脚本和文字结合得很好,用素描的光啊、线啊来搞。

          美文: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成长的中国本土的油画家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多公认其油画语言是一种非常质朴的特点,还有一种非常雄浑的精神的东西,这种是俄罗斯绘画当中可以看到,几乎是比比皆是的本质,在本土油画语言中很自然、博大的精神是从当时的学院训练中获得的吗?

          汤:文革前的艺术教育当时属于被批判的,是所谓黑线、教育黑线。但是从艺术角度上获得的一种教养,是比较崇尚那种朴厚的、深沉的这类东西,接受得比较多。

          美文:很雄浑的?

          汤:是这样的。花哨、出奇、很炫的也有。我在文革前美院的课堂作业《稻香时节》这幅小画就是深入生活所产生的成果,对于朴素的民风、朴素的群像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我没有受到这样的审美教育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审美气氛,包括其他同学的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对于国外表现性、装饰性的接受的少一点。

          美文:文革时期很多是鲜为人知的一些事情,文革时期的改画组您有没有参加过?

          汤:我去过一次,受命于展览主持人的要求,整个展览要保证质量,对人的个性化的要求忽视了,“画”怎么可以给别人改呢?我的画被人改,我也改过别人的画。我们都是工具。修改是有限的,脚、手、衣服修一修,技术上弥补一些。

          美文:80年代您创作了一批体现广东本土领域的风俗、风情作品,如《画家余本》、《胶园》、《水乡薄雾》等,这和70年代的创作有何不同呢?创作需要一种心境,语言和风格也在变化吗?

          汤:我们所讲“局限性”,就是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超越自己,也是超越到一定的程度,想超越未必能超越。文革以后,对政治有点捉摸不定之感,一时是对的,过了不久又错了,原来说错了,后来又变成可以了,不好把握。那么自然在绘画创作上会有一种疏离的感觉。我画风光、画风情,这是从古到今一直延续下来的东西,画一点永久性的东西不好吗?表现一点健康朴素的感情不好吗?

          美文:转向这种永恒性的风景类型的创作,到了“路”的系列后油画本体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了。

          汤:就是题材、内容不那么紧张了,你是不是要画得好看些呢?用笔用色多花一点心思。又不想做得太特别,如果老百姓都看不懂,我的画就是白画了。但是不能庸俗化,希望画能让人懂,在本体语言上又有所提高,光、色、笔触、构图能更好发挥作用。

          美文:广东油画的起始是很早的了,前辈的油画创作对您有没有影响?

          汤:这个应该算李铁夫,李铁夫是鹤山人。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油画最出色的一个,起码是现实主义传统学得比较到家的一个人,但他晚年回来是强驽之末,没有搞教育。李铁夫最吸引我的就是他学了西方,但是中国人的东方气质驱使他要回归东方,从晚年的油画、水彩包括他写的诗、书法,文化本来的根源是中国人的。这一点是很吸引我的。他往东方化这边走。

          美文:这好像形成了一种民族性的特点。

          汤:中国风格、中国趣味的油画家已经在他身上看到瞄头了。《冯钢百》、《鱼》、《瓜蔬与坛盘》用色用笔很有中国味,还有一种东方精神的意蕴,还有像书法一样的处理。我也要做中国油画家,画中国油画的一种意愿,但我现在还没成,始终是一种愿望。

          美文:是谦虚吧?已经有本土。

          汤:不。我还要鲜明地说这个传统我要继承,像李铁夫老一辈画家未完成的心愿,我要记住,再去走一把再说,现在只能是愿望。

          美文:90年代当代的美术状态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创作,这种状态下的创作,这种大环境的变化对汤老师风景创作和人体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90年代的创作是一种辐射性的发展。

          汤:影响就是更放松一些,什么都可以画,为什么我非要坚持我原来的呢?

          美文:为什么不可以画人体呢?

          汤:既然什么都可以了,为什么这个反而不可以呢?画人体有什么不可以呢?我画的并不是离奇的。做了十年的行政工作,想用比较轻松的审美一点的方式去画,一下画了50多张。编号都是97年的。一年之内,就想恢复一下状态。多年的行政工作没有沉下来地去研究,站在高的角度去审视艺术,对自己的艺术放松了。我画的时候是想放松一下来品味油画,画裸体也没有特别的意图,只是当作一种生命状态来画。

          美文:现在谈到油画的本源的时候,常常有人说西欧是油画的本源,俄罗斯是在西欧油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民族感的油画语言,这是一种公认的看法。美国的油画也是从欧洲油画带过去的,美国的离本体越走越远了。



          汤:因为它的商业发达。我觉得商业味比较浓,包括画风。

          美文:西欧油画所具有的特质和俄罗斯油画所具有的特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区别?

          汤:从本体语言上来说应该是一脉相承。利用艺术语言工具表现出本民族的一种审美理想,列宾、苏里柯夫、谢洛夫、列维坦,既有继承传统的,又有先进的现代艺术的因素在里面。为什么俄罗斯在中国影响大,在世界范围影响不大,俄罗斯艺术也向西欧学了许多。

          美文:可不可以说西欧的更精细更经典呢?

          汤:俄罗斯艺术受影响于西欧,这是应用和延伸的问题。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艺术观念的开放,欧美艺术方面研究也做了不少工作,创造出以我们本土文化为根基的一种中国风格的油画,那就是另起山头了。跟人家永远都是跟,如果你能够找到另一种,那你的评价标准就会变了。另起山头,就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这个想法可能大言不惭,我觉得中国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种志向、心愿。

          美文:在中国的部分理论家看来,中国本土油画已经形成了。

          汤:我觉得是雏型。有前辈在探索这个事情,现在也有人在探索这个事情。正在这种时候又来一种观念,架上绘画接近死了,有危机感,我就不这样看。需求就是存在发展的,中国老百姓对架上油画的认识就是我们的实际,从实际出发,它没有到消失和灭亡的时候。将来,老百姓对架上绘画普遍感到厌弃时,架上绘画才是面临消亡的时候。

          美文:没有达到顶峰,怎么可能又消失呢?

          汤:世界可能放弃了,中国人仍然需要呀。

          美文:如果当成一种志向的话。

          汤:还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发展到有一天要取消它为止,我现在还看不出要取消的理由。中国现实还需要架上绘画。油画的升温都说明这一点,到要取消也挡不住。现在要把中国油画探索出来,一直做到要取消的那一天。

          美文:现在大家都知道存在于美术创作里的一些提法很矛盾。有人觉得观念的就是要搞观念,有的人觉得架上的就是要搞架上,观念与架上已经到了很对立的一种局面了。

          汤:做什么事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像古典诗歌没那么流行,现代诗歌各有各的需要。需要是最大的存在理由。

          美文:从审美需要的角度来说,观念也是社会的一种审美需要,那架上本体也是另外一种审美需要,只是作为一种“美”的概念的不同而已。

          汤:对。我们常常看报纸作为一种政治家的概念:我们要努力创作,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需要是多方面的,多样的,丰富的需要;需要不是单一的,有一种观念,每种观念有个“群”,有个“圈子”,这个“群”存在,艺术就“供应”给他们。

          美文:说“本体”,前两年有“表现”的说法、“具像”的说法,今年成立了“写实画派”。

          汤: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写实的,现在是有人想取消而已。

          美文:写实是另外一种层次上的重归。

          汤:现在多元的、互补的格局在中国还算是形成了,不会用一个流派去打倒另一个流派,去压制另一个流派,你爱搞就搞吧,你能争取多少观众是你的事。

          美文:在当代美术当中,把影像归到当代美术中的一个类型,影像现在反过来又影响了架上绘画创作,架上绘画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像的特征在里面。

          汤:比如行为艺术,我把它当成表演就可以了,怎么能和雕塑、绘画站在一起争地盘呢?即兴表演,两个人拥吻一个小时在博物馆前,是一个表演,怎么能算雕塑呢?把概念界定搞混有什么好处?

          美文:《汤小铭赏珍展》在广东美术馆和赏珍文化有限公司举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您近期的作品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本体语言的震憾的效果。“路”的系列,我非常喜爱,一种荒野的、一种人为的,还有一种抒情性的,有质朴的、地域内的本土的东西,还有一种幻像的东西。整个画面的山景、林景、水景、物景,气氛是一种和谐的、端庄的、在阳光下的融为一体,印象中的写实,写实中的印象主义,不是一种灰暗和低沉,非常有意蕴。



          汤:你看到一种生命的欲求。健康的愿望。

          美文:您谈到民族书法笔触的特征已吸收到油画的笔触里面来了。

          汤:我喜欢有笔触的油画。

          美文:您去年办过书法展,那些书法性的特点在您的人体绘画里面有所反映吗?

          汤:我一向对油画里面的笔触的使用很注意很喜欢。对用笔、笔触的堆叠都很欣赏的,能体现人工劳作的痕迹,和纯粹照片有区别。中国文化、中国审美在书法里面体现得比较充分,全世界只有中国的书法才能变成独立的艺术。里面所讲究的对立统一规律,疏密强弱都在书法里面。把书法作为自己对中国文化体验的一种补课、一种实验、一种益智的活动。帮助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能不能体现到画里面去,是一种潜移默化,没有那么直接。

          美文:人体这一批作品在您以前的绘画当中是没有看到的,有一种奔放的姿态和造型存在于这批作品中,笔触感和色调也烘托出一种氛围,非常雄浑,质朴,大气,具有东方民族的特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的气质已经融合在一起了,不是空洞的人体。

          汤:我能做多少,是能力问题。刚才讲的因素,希望通过自己的画来表现,尽量多的去体现。人难免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希望在自己的画里面具有更多的中国味。努力不一定达到,不努力不可能达到,尽量做这种努力。

          美文:人体是另外一种审美的形式,像前辈画家徐悲鸿也画过人体,林风眠也画过人体,后来还有一些前辈画家也画过人体。我想问一下您对人体绘画的想法和风格的形成。

          汤:我这批人体有几个方面是明显的,是一笔笔画的,没有慢慢磨,里面古典意味很少了,写,强调写的意味,笔触还是看得出来的。另外,我生活化,模特本身没有太大的改造,唯美一点,漂亮一点,有人建议挑一点“靓”的模特来画,但我是不挑的,一个普通的生命状态。人是很丰富的,有“靓”的也有不“靓”的,在普通人当中发现本身的美,不是改造,朴素的美,生活的美。画得比较轻松,不是那么累赘。这一批画的特点是不要求绝对的完整性。

          美文:里面确实有一种很雄浑的东西,当时在绘画创作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激情性的、连续性的表达呢?

          汤:有。画的时候会全神面对,全情投入。投入所产生出来的感觉是我自己也不知道的,如果有“雄浑”,也不是刻意,没有追求它表面的完整性,有人说不够“靓”,不够细致,不够完美,因为我当时没有用这种尺度去要求。

          美文:我觉得这也是50年代至70年代搞创作的画家所特有的一脉相承的特质,还保留到现在,既是一种语言追求,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谢谢汤老师接受这次访谈。

        来源: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