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联合国和平文化大使陈锦芳博士谈奥运系列作品创作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0:28:25 来源:网络

        “联合国和平文化大使” 台湾艺术家陈锦芳博士为了执行联合国“为人类而艺术2006—2010”的世界巡回展——神州行来到中国,在北京他成为数码奥运(Digital Olympics)的唯一专属画家,记者近日就陈博士的奥运系列作品创作进行了一个特别专访。

        记者:奥运系列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当时的创作思想是怎样的?

        陈锦芳博士:我今年已72岁,依我的人生经验我发现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偶然来的,而是有其前因后 果,有因果关系以及发展过程中种种的机缘与变化。所以就让我依这种认识来回答您的问题。

        奥运系列的作品是从去年8月开始创作的,但其来有自。容我在其此先介绍,以便对您将提出的问题有个较具系统的答复。

        1995年联合国会员大会通过并宣布每年的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并透过“联合国之友”颁发“全球宽容奖”。2001年他们决定颁给艺术界,以肯定其对人类的贡献,并想透过艺术建立“和平之文化”。据说他们在三年前就开始寻找颁奖的对象,终于将这个奖颁给我,并委任我为“宽容及和平文化大使”,要以我“新意象派”的艺术去进行世界巡回展,以促进“爱,宽容,和谐,和平”之文化。这个巡回展于2005年启动。当时我们就决定2008年到中国巡回展出。因此那时候我就开始以中国为主题来创作,首先是“天坛系列”,约有20幅的画作相继完成。这是因为1998年我曾经到中国拜访过,当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之王道精神的天坛,尤其祈年殿的造型及象征的内容给了我不少的灵感。

        2007年中国收藏家协会在开封举办了第一届论坛,主办单位邀请我去画展。我觉得“天坛系列”之外要有别的,乃开始了 “奥运系列”的创作。因为奥运已变成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大主题,大事件,而我的 “新意象派”是最适合与大事件共襄盛举的艺术表现。如1986年自由女神百年纪念时,我画了100幅 “自由女神系列”向她致敬。又1990年影响我最深的荷兰画家梵高逝世百年庆时,我也画了100幅的 “后梵高系列”纪念他,并被邀请到阿姆斯特丹与他同步展出。

        记者:奥运系列的作品总共有多少幅呢?将会有展出的计划么?

        陈锦芳博士:2008年北京的奥运是第29届,我本来想画29幅来共襄盛举,画着画着,已超过了29幅,快有60幅。现在时间尚早,而我从奥运得来的灵感继续不断,将来可能画到99幅也说不定。

        目前肯定的展览将于6月13日至2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9月间在上海的朱纪瞻美术馆展览。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洽商展览的事,上述两档外会看情形有更多的发表与展览。

        记者:这个系列的作品主要采用哪些创作方式?

        陈锦芳博士:我的创作方式非常自由,即兴,多变,随灵感而起舞。这也是我在巴黎留学时有感而悟并力求找出一条通往创作自由的路。

        我1963年考取法国政府奖学金到巴黎留学,在那里12年。我一方面在巴黎大学写有关现代艺术的论文,同时在巴黎美院深造7年。那时候的巴黎及国际艺坛正是抽象画鼎盛的时代,我也跟着 “时髦”了一段时期。后来我觉得不行,那是文化生态 “分”之极致的 “一人一派”。当您的品牌(个人风格)被认定后,您就不敢改变,所以终其一生就好像在画同一幅画,太不自由了。同时我觉得自从人类登陆月球后,世界的文化生态慢慢从 “分”转 “合”而迈向广融众包,整合创新的 “世界文化”。我乃于1969年建立了 “五次元世界文化观”而衍生了我在艺术表现上的 “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那是取古今中外的文化形象,即 “意象”(Icon)加以整合创新而艺以载道的创作方式,多元,即兴,自由,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技法可并存于同一画面的创作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有话要说,有观念要表达,它常借题发挥,借花献佛,是时空合一,境况假设,常杜撰故事,虚拟以述道,是解构人类文化史再创新文化的后现代表现,也是 “电脑艺术”的先驱(因当时尚无电脑),一种非常有趣而自由的创作方式。

        记者:这个系列的作品中将采用哪些奥运元素呢?

        陈锦芳博士:这个系列可以采用任何奥运元素,只要不涉及版权。现代奥运乃是传承古希腊有千年历史的奥林匹克祭祀运动比赛,并自1896年到现在有112年的现代奥运传统,其元素很多,可分为三类:1.奥运的起源与历史。2.奥运精神。3.奥运比赛种类及每届的突出镜头。所以能从奥运得到很多灵感来创作。

        记者:如何将奥运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油画这种西方的画种呈现出来?

        陈锦芳博士: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我这次 “奥运系列”的特点。我这系列是2008年北京奥运系列,不是1964年东京奥运系列,也不是1988年汉城奥运系列,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举行的奥运,因为我是将奥运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来创作。如何呈现?多方面,多面目,多种类……但都会让观众一看就看出来这是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要通过形象来表现,即文化形象,即 “意象”(Icon),我乃取京剧面具,天坛,中国文字(尤其篆体),中国山水画等结合奥运的元素如五环,五色,希腊神庙,和平鸽,运动健将,雕塑及创办现代奥运的顾拜旦等。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 “数码奥运”的?

        陈锦芳博士:数码奥运(Digital Olympics)顾名思义是透过数码的电玩作奥运的比赛,是虚拟时代的科技奥运,是零距离电子时代全球化地球村的教育,娱乐和友谊的奥运模式之延伸。电动玩具早有一段历史,现在不少年轻人伴着它长大,将它带上健康的,全球的奥运化是时代的必然。据说本届在北京奥运会试行后,下届在伦敦将正式启动而与冬夏季奥运,残障奥运鼎立为三。数码奥运一旦实行,将打破运动选手与普通老百姓的界限,正常人与残障者的界限,也就是说,将是全球全民男女老少都可参加的比赛,地点时间也会更多元而更自由。

        记者:在什么契机之下,您受邀成为 “数码奥运”的主题画家呢?

        陈锦芳博士:这个机缘是透过一位二十多年前在美国的朋友而来的,他在北京,我们相约,他看了我的“奥运系列”作品后因他的公司与数码奥运有关,乃介绍更多的有关者,大家进一步互相了解,商议后邀我为主题画家。

        记者:这个系列作品和您的其他系列作品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陈锦芳博士:这系列是”天坛系列”的延伸却又能独立成一单元。这两个系列丰富了我 “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的内容,也成了世界巡回展神州行的特色。我原来 “为人类而艺术”之 “人文系列”涉及的主题与人类关怀及世界和平有关,包括战争与和平,贫与富,太空时代,爱,环保,世界文化等。是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所倡导的以 “爱”为宗的全球新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表现作品。而我发现奥运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王道精神均是我们这全球化地球村时代所需要建立的共识: “爱,宽容,和谐,和平”相契合而在精神及目标上有内在联系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为奥运系列作品写作著作的情况?

        陈锦芳博士:为配合 “奥运系列”的发表我们要出版一本书叫做“奥运与艺术”,将约240页,会有60幅奥运作品,18幅天坛系列,18幅人文系列的作品。中英文并陈。因此我最近写了不少有关文章,除长文外大部分的画作都有解说文字。我先用中文写,然后译成英文,再叫我女儿Julie Chen(她出生在美国,是英文写作的专家)润笔。

        为了要画奥运,我读了不少有关的书,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与灵感。尤其很高兴的发现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男爵在1894年6月23日宣布复兴奥运并成立国际奥委会(IOC)的地方,就是巴黎大学校本部La Sorbonne(索邦)的一间大阶梯教室(Anphitheater),我就曾经在那一间教室上过课,也在那间教室里孕育了我艺术创作之理论: “五次元世界文化观”。这中间似乎有一条历史的红线贯穿其间,而精神是相通的。也就是顾拜旦所提倡的“奥运精神”是种“为人类而运动”而不是“为运动而运动”,而我的 “新意象派”是 “为人类而艺术”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这种历史的偶然,细想似乎也不是偶然,而与巴黎的学术自由风气有关。在那里我学到三点:1.胸怀人类。2.独立思考。3.热情而智慧地去追求及实现您的理想。乃让我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和画派,也是我在进行 “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神州行之际,创作并出版“奥运与艺术”的契机。



        记者:谈谈您最喜欢的一幅奥运作品。

        陈锦芳博士:艺术作品好像是自己的孩子,很难说最喜欢哪一幅。现在就拿与上述有关的《从雅典到北京》这一幅吧!画中7位或站或坐的绅士是1894年6月23日拍照留念的第一届奥委会的成员,正在签字者是顾拜旦男爵,中间那位是希腊代表维凯拉斯,他任第一届IOC主席,顾拜旦任秘书长,而大会也决定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

        从1896年的雅典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经过了112年,这个透过体育竞赛交流,公平竞争,进而“促进世界和平,共创更美好的未来”之奥运终于从西方文明重镇来到东方古文明重镇,因此我拿希腊神庙及北京的天坛并置,从西方到东方,我拿故宫黄瓦红墙为背景代替原来他们在巴黎大学教室外面的阶梯及临时布幕,而其上飘飞有五只白色的和平鸽。

        这幅130cm x 194cm 的彩色画作是根据一张5cm x 5cm 的黑白小照片画的。人物是穿礼服的西方人,但背景是古色古香的东方。希腊神庙与中国天坛的出现且各据一方。由西而东,似乎经过一排排的黄瓦而东来,黑色的礼服配有深红墙壁,古今中外相遇而融合,是时空合一,境况假设,技术多元而艺以叙事,艺以载道的 “新意象派”作品的特色,也是“新北京,新奥运”的和谐画面之一。但愿这幅画有朝一日能丰富在瑞士洛桑的奥运博物馆的收藏。

        陈锦芳简介

        陈锦芳博士是位画家,作家,艺术史家,前景预见者,哲学家和“陈锦芳文化馆”的创办人,后者是一非营利机构,专注于国际文化交流及促进全球新文艺复兴。陈氏出生于台湾,在台湾是读台大外文系,毕业后留学法国,获得法国当代文学硕士 是第一位在巴黎大学获得艺术博士的华人。在巴黎大学他建立了“五次元世界文化观”(1969年)并在绘画上创始了“新意象派”。

        被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20位艺术家之一”(艺评家Thomas McEvilley 教授)的陈博士至今在世界各地举行过200次以上的个展。陈氏画出千件以上的”新意象派”作品并以中,英,法文出版了20本有关他的艺术及新文艺复兴理论的著作。陈博士的作品出现于超过300本的教科书(包括“艺术及理论”),无数的报章杂志及专文,他的艺术被公私广为收藏。

        陈博士是位具历史视野及文化使命感的艺术大师,他毕生致力于创造反应人类伟大成就的作品并提升全球在文化上的和谐及进步。他的作品有力,多彩,引人,充满幻想与幽默,灿烂多姿而机智。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