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杨晓阳: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

        作者:核实中..2010-01-06 14:31:37 来源:网络

        杨晓阳,生于195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委员、国家“三五人才”、全国青联委员。

        他创作的国画《沸腾的黄土地》获西德纽纶堡“第四届国际素描杰出三年优胜奖”;国画《黄巢进长安》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在古代战争馆;巨幅壁画《丝绸之路》陈列在北京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周画;国画《黄河的歌》获秦俑杯国际书画邀请展“金杯”;《终南竞秀》陈列中南海。

        他的作品《高风图》、《愚公家族》、《黄河艄公》、《波斯迎亲》等曾引起社会广大关注和反响,作品造型严谨,构图宏大,色彩瑰丽,笔墨功夫扎实深厚,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注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出广泛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



        “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 的提出背景



        主持人:众所周知,杨院长在的1995年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概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大”概念的?

        杨晓阳: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总体的国家经济水平是蒸蒸日上,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城市建设发展最快。很多以前很小的城市,包括一些大的城市,它的建筑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美术家、作为美术教育家。大家都知道,在所有的美术史里面第一章最大的栏目是建筑,也就是说,建筑是美术专业里面最受关注的一项艺术,它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城市,它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在我们看来建筑是美术类的一个最大的项目。美术史上第一是建筑,第二是雕刻,雕刻一般是附属在建筑上的一些艺术品。接下来是绘画,再最后就是工艺美术。那么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构成我们过去美术的大概念,基本上美术史是分这四个门类的,可以说它基本上是囊括了所有我们每个人每天眼目所及的所有的有形、有色的事物。我们每天早晨看见的都和美术是有关系的,它的形和色就构成了美术的一个最要件的艺术。

        我们用这个观点来衡量我们见到的所有的事物,建筑是美术、环境是美术、形体是美术、色彩是美术。实际上美术本来是这样子,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大家一般人都认为美术是画室里面的事情,是画家做的事情,实际上严格的讲,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的这样的愿望,美贯穿了大家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墙,顶是需要设计的,地板也是需要设计的,包括我们的家具、生活用品、发饰等等所有的东西我都觉得是美术,这就是大“大美术”,“大美术”是在一段时间里面大家狭隘的理解成为画室里的部分。当然美术分为专业美术,群众美术,普及美术,实用美术,所以美术的概念应该讲专业画家、专业艺术家在概括、凝聚美术上尖端的事情。美术学院要概括出事物的一些规律和道理,那么专家美术可以说是提高的美术,普及美术和实用美术这两个东西构成了美术的全部,如果说我们只重视画室里的画家和专业作家创造的这个层次的美术,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由于一种对别的以往的、有成就、有认可的美术的一种临摹,他就不会创新。

        你这个城市全面是模仿纽约的,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没有见过纽约的一些城市,他觉得是日新月异,并没有不满足。可是专业画家、专业的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设计目前在这20年来,甚至是30年来,甚至是100年来,中国在综合国力不够强盛的这一、二百年来我们大量的建筑是模仿的西方,我们的绘画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模仿西方。

        在解放以来60年,我们误以为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在世界上没有走在最前列,我们的文化也是落后的。这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错觉!国力不够强盛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不够自觉、不够自信的一种表现。所以目前我主张“大美术”,首先从观念上,从美术的概念上,从它所涉及的范围上打破这个界限,让大家都重视美术,让大家都认识到我们需要美术,我们的城市一味的模仿西方是不行的。我们的很多的建筑是模仿古代的,也不行,因为一个民族的建筑,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集中了他对美的一种追求,在每一个时代创造的。如果说我们把美国人创造的建筑拿到中国来,不要说在功能上,就是在文化心理上如果我们中国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他就会容纳百川,就会把各种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可是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子。

        很多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建筑不如西方,或者是我们当下的建筑不如古代,所以复制外国的,复制古代的,不是这样的。艺术在于创新,艺术在于要创造出这个地域、这个文化土壤和背景下我们自己需要的一种艺术,实际上现在是搬来的,搬来古代的、搬来西方的,目前的城市大部分是西方和古代的复制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格。实际上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追求,在文化的一种弱势心理下照搬古代的。在深圳、上海基本是美国建筑的翻版,在北京很多的建筑可以讲是一个大杂烩。

        绘画上也经常有千人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我提倡“大美术”就是想让大家解放思想,不要认为我们老百姓不懂美术,不需要美术,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普及的话,那就会根据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的创造,我们既有古代的,又有外国的建筑优秀的方面,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要创造我们自己的。现在基本没有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既不是古代,又不是外国我们民族的一种建筑。

        我觉得在历史上,实际上凡是太平盛世,凡是国内强盛,它的艺术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它都是区别于过去,区别于别人的,现在没有。但是我们要呼唤这个时代,我们要呼唤代表这个时代的建筑。为什么我要谈建筑呢?我认为建筑是美术最大的一个门类。所以,如果美术教育的发展交给大家,我们是一种“大美术”观,那我觉得人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杨院长提出的“大美术”也就是美术不仅仅是美术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情。
        只有大“大美院”才能够实现“大美术”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有大“大美院”才能够实现“大美术” ?

        杨晓阳:是的。所以“大美术”这个观念是我这几年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要实现“大美术”,作为美术教育来讲,我觉得中国的美术学院要实行改造,我提出了“大美院”,只有大“大美院”才能够实现“大美术”,因为目前在一般人的概念中间,美术学院是专门培养美术家的,美术家是美术的核心和主体,如果是这样的话美术学院的任务就非常的重。

        我们小小的美院,跟欧洲一样的美院,每个学校二、三个学校。中国是在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的这样一个美术学院体制,延续了五、六十年,我提倡“大美术”和“大美院”,只有“大美院”才能实现“大美术”。中国人口这么多,中国教育如此的不发达,虽然现在经过了七、八年的大学扩招,但是和全中国的比例还差得太远,适龄人口受教育的不够20%,如果有大量的美术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这些专业的人才进入社会,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因为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就是其他发达国家的零头,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比如说伦敦、纽约、巴黎这样的城市,各类美术学校都是五、六十所,而中国只有八大美院,一个大区又有很多的省份、很多的人口,再加上不到十所的艺术学院里面的美术系,当时是跟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美术的需要差距太大。

        主持人:也就是说,过去的美术学院只进行精英式的培养,非常限制人数的,让普通百姓和普通人没有机会去接触艺术。

        杨晓阳:其实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精英教育,按照我们实际的需要,中国的本科教育就是一种普及教育,随着这样的一种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它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经过了七、八年高等学校的扩招,有一定的改善。

        美术学院也适应了这样的需要,我们西安美术学院率先在教育部首批扩招迈了一大步,我们在美术学院里面是第一个扩招的,扩招之前西安美术学院只有300多名学生,现在各类学生折算人数的话已经超过了1万,这样的大美院,我们有意识的、有控制的扩大到了这样规模。

        中国的美术学院在这轮中间,各个学校都在扩招。目前的中国八大美院最少的人数也在3千人以上了,当时在扩招的时候很多的人不理解,很多的人持精英教育的一种观念,他认为美术学院应该高、精、尖。那我们的教育质量也没有下降,版画什么的扩的不厉害,但是成人教育扩招很大。所以精英的部分还是在继续保留的,我看中国的美术教育质量是不断地在提高,现在的毕业生思想非常的活跃,他的手段也比过去丰富得多。美术学院是越办越好,目前除了西安美术学院以外,还有很多的美院和西安美术学院差不多。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省份,美术学院发展得比较好。

        锐意改革 创一流美院



        主持人: 您是在1995年前后接任的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的,您当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呢?

        杨晓阳:我在1994年的时候作为副院长,1995年主持工作,1997年任院长,到现在已经有了10个年头。1994年的时候西安美术学院也就300多人,教师一般不到100个。当时的经济发展没有像现在城市建设有现在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当时改革开放的初期,城市变化并不是很大,没有切实的感受到没有美术这个城市不能建设。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城市的改造量太大了,城市在发展,实用美术就随之而来,物质的提高,大家对物质的要求,对食用、美观、色彩、美术方面的一切一切这个要求就慢慢地在上升。

        尤其是在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没有美术,这个经济建设可能是一个低档次的,是纯粹在实用。比如说过去盖的简易楼房在拆除掉,改革开放经济起飞以后我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的提升,这个城市的建筑各种材料、造型、功能等等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外表的质感也不断地在提高,满足大家对一种新生活的需要,在这个中间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实际上是在用美术的眼光来要求它。但是大家不觉得是这样子。

        我们现在作为美术家,作为美术教育要捅破这层纸,你的实用已经达到了要求,只是实用能够满足吗?作为专业美术院校,我们研究的范围一定要扩展到全社会,社会需要什么美术,我们美术学院就应该研究或者提供这样的服务,社会还没有集中起来这样的观念,我们应该先知先觉,用专业美术家的眼光来引导这个社会。但是现在的城市建设,城市建筑最大美术门类存在的问题最多,现在无论哪个成熟,最主体的建筑大致上是相同的,最大面积的建筑,实际上都是从西方搬来的,都感觉似曾相识。这是理解美术最高的要求,实际上它的特征是创新。

        它在道德层次必须告诉大家,美术有什么规律,造型有什么规律,色彩有什么规律,以往的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把以往的复制,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要创新,这个观念应该普及,所以“大美术”非常重要!“大美术”是一切都要有美术。

          主持人:“大美术”和“大美院”是相辅相成的。

        杨晓阳:对,所以西安美术学院也遇到了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扩招学校的机会,西安美术学院在各个美院中扩招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在1994年我们已经面对全国招生了,西安美术学院“大美术”是通过“大美院”来实现的,“大美院”推动了“大美术”。

        主持人:您在法国巴黎开设了我们西安美术学院的分院是吗?

        杨晓阳:我在巴黎开设了西安美术学院的画室,当时能够在巴黎争取到这样的一个机会,也是跟我们学校早年在巴黎留学的一些同事的努力有关系,这样的机会每一个学校都有,能够及时的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是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这个地域和当时的交通、通讯相对不够发达,我们想要看到全世界。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西安和日本的交往比较多,但是和欧美的交往当时就没有渠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们创办了这个巴黎画室,巴黎画室创办了以后,我们分两个人一批三个月到现在已经好几百个人去过巴黎了,以巴黎为中心,对巴黎周围的很多的国家这个文化圈,它是代表西方文化、代表西方美术的一个重镇,我们以这个重镇为轴心辐射到其他的国家。

        这十多年对于西安美术学院走出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批教师看回来以后,最大最大的收获就是打破了审美,对欧洲的考察和美国,在欧美范围内的考察使大家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西方的先进的技法、材料,也了解到了西方当时的美术团体、美术家在材料等方面的一些了解。我们可以把纯中国的和纯西方的进行对比,最重要的收获是反过来发现了我们自己。

        主持人:大家在看问了很多原来西洋镜里的东西,发现了还是我们传统的东西最好?

        杨晓阳:我们没有看到西方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以为西方的很先进,我们自己的很落后,其实看了以后才发现艺术是不分时间、不分地域的,它每一个时代都可能创造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有可能在艺术的时代里面是一个永久的高峰,西方有高峰,中国也有高峰,中国艺术的高峰西方同样不能代替。而中国的高峰和西方各个时期的高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美术史长河里面都不能缺少的阶段。我在这个考察中间是有计划的,面积比较大,基本上我在西方美术史上,凡是看到它的名校、名画家、名作,画家聚集的地方,我都千方百计的一定要实地去考察,看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艺术在世界上是可以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

        十年磨一剑,提出“大写意”



        主持人:杨院长,您的导师刘文西先生融合中西画法之长创立了“黄土画派”,您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曾经受到他的影响,但是我们注意到从2000年开始也就是您44岁发布一本《告别过去》画集,您个人画风也由写实人物转变为大写意水墨人物,当时您在画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什么要选择创新和变革?这是个怎样的历程?

        杨晓阳:是这样子的。作为我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在这个年代培养起来的,它脱离不开这个时代美术教育的模式。在这近一百年来,无论是从徐悲鸿、刘海粟这批人,还是留学归来的这批人,几乎都是走中西结合的路子。他们刚刚看到西方觉得很新鲜,这个写实绘画其实是西方绘画在18世纪之前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当时由于科学的局限,西方的美术家也在探索透视学、解剖、研究色彩、研究光学,光学的发展就促使了色彩的一种分辨。在这样的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支撑下,西方的艺术由于科学的支撑,在这些方面很快就非常完备,它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这个在100多年前,被徐悲鸿、刘海粟等老先生看到了以后,就感觉中国缺乏这种东西,就把西方的科学体系搬到了中国来,黄胄、刘文西先生等既看到了西方的科学,又看到了中国的传统,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建国初期,我们需要表现很多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事件的主题画,应该讲中西结合是当时最好的一种画法。既有中国的韵味,又有西方的能够深入的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样的特征,尤其是在叙述历史的场面,这种画法是其他的画法不能代替的。

          主持人:写实画法刻画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

        杨晓阳:是的。但是写实画法在西方可以说已经走到底了,它已经达到了极至了。西方的照相技术产生了以后,很多的写实画家、肖像画家就哭,他们认为我们毕生在追求的东西可能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他们看到了被照相所代替的一面。但是西方人容易走极端,他是照某一个事物一个点,把它做到底,从具象走向抽象是一个特征。他可能会抽象到一个线或者是一个色彩,西方的抽象和写实,这两个探索的方面是背道而驰的,而中国的写意画从古至今没有走绝对的写实,也没有走绝对的抽象,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宏观思维,他是大而化之的,他有感觉进一步有了感悟、感情,他是这样的一个思路,而并不是照某一个点,把它一直科学的做下去。无论是西方的写实,还是西方的抽象朝一个死点走了。抽象走到了一张纸也没有地方可走了。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艺术是受中国中庸哲学影响下的一个形式的表现,中国的艺术家感受事物,有可能一秒钟就达到了真理。科学是靠论证、推理、论述最终达到观点的,这就有可能否定当时的感觉。但是艺术家不是这样子,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家不是这样子,他可能一秒钟就感觉自己达到了艺术。我以为科学有科学的艺术,但是科学不是艺术,艺术有艺术的科学,但是它不是科学。科学和艺术是两个切入点来了解社会的,是相互不能代替的。

        主持人:于是您就提出了“大写意”。

        杨晓阳:是的,我觉得这个“大写意”要重新提出来了,过去的写意是一种画法,是在宋朝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水墨画,实际上它写意的概念应该更广、更宽、更深。“大写意”相当于线,它有发挥的意思,它有发泄的意思,总之它不是描,不是照着描。他是抒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这个“写”应该这样理解。而“意”并不是指一种构思,它是一个非常丰富、非常综合的,从造型到它的构思,他是在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少的一个方面,如果写意只限于画法,那就是很狭窄的概念,当然中国从宋朝以后写意画的大家也是人才辈出,但是我讲的写意不是小的概念,而是大的概念。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的“大写意”是和传统的写意有区别的。

        杨晓阳:我的“大写意”希望包括传统的写意范围,我这个“大写意”是相对于写实的,也是相对于抽象的,是写实和抽象中间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观念、精神,不是一种材料和画法,我以为用任何材料都可能作出写实、抽象和写意。我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也可以是绝对抽象的,比如说用油画的材料也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我主张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它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画法,不是一种材料,绝对也不是某这个写意画家所能够代替。

        主持人:您把“大写意”扩展到了与西方艺术对照的层次吗?

        杨晓阳: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写意的,比如说中国的戏曲。比如说《花木蓝》、《杨贵妃》脸谱、动作、形式等等一切都是写意的。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有这个条件是不是就一定要那个样子,历史上没有照着画的习惯,历史上也没有照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去画这些东西?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的画家,但是中国人把他排在了工匠类,因为我们是写意的,我们是一种理想化的。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绘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



        主持人:杨院长,我们谈了很多“大”的概念,下面我们想把范围缩小。我们知道您在44岁之前一直是以写实为主的,但是后来您转入了写意后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和改革,您能主要介绍一下您现在的绘画风格吗?

        杨晓阳: 我在40岁之前基本上还是崇洋媚外的,但是从40岁后我大量考察西方艺术,逐渐发生了变化,我过去是对我们身边的艺术视而不见,向往古希腊、古罗马、巴黎、纽约城市的艺术家,当我看到了以后,我觉得其实生活状态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观念不同。这个观念是历史造成的。真正实地考察、交谈,看资料反复地进行对比以后,我发现艺术上真正的高峰在中国!

        我出了一本《告别过去》画册,其实就是告别写实走进写意。

        主持人:您当时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创新方面有没有一些阻挠呢?这种创新有没有一些痛苦呢?

        杨晓阳: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它是没有发生过的,只要你出来一个新的品种,一种新的探索,它有一定的不理解,但是阻挠、非议、批评这些东西都是意料之中的,如果你要走出去,一定是会有这样的东西发生的。我觉得大家还是算理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今天,国学受到了重视,中国的写意概念受到重视和这个潮流是一致的。所以原来学到的一些东西和得心应手的画法是一个过去时,是适应我们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表现大题材、历史事件的东西。现在我们历史上的大的事件,大的段落,它都有录像和照片,我们何必要用绘画来表现呢?

          主持人:杨院长,我们看到您的作品有独特的笔墨语言风格,即书法和没骨并用的画法,看您的作品觉得东方的艺术精神在您的作品中凸显,尤其是在画面的境界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那您对画中的意境怎么看?

        杨晓阳:我觉得从写实画法摆脱出来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可以说用前半生,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在学习写实,但是写实的画法必须有写实的手段才能完成,油画用实用语画肖像,国画是天人合作的,之所以是天人合作就是我们在画画的时候,经常天气都会有影响,周围的言谈举止也会对我有影响,偶尔有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会对我有影响,这种东西在画西画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可是画面一笔画下去是不能停的,它是一个完整的国画的过程,一笔放下去到收笔,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

        每次创作一幅国画作品,你事先得有精神和身体的准备,一旦开笔就不能停顿,这是我从小写书法一气呵成的要求,等我的笔墨和造型能够控制了,其实从开笔到最后收笔不能停。这就相当于一个小孩生下来一口气,一直到死的过程,一旦落笔就相当于小孩已经出生了,最后从生到死的过程完成了,中间有发生、发展、高超、转折最后有一个结束。

        主持人:一个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过程。

        杨晓阳:绘画本身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它又构成了我所有的每一天的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它不是一个任务,不是一个劳动,它是一个我生命发挥每天展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那么,过去我们素描练到一定的程度对造型有一定的把握,用书法的过程来完成我的过程我觉得这就是现在两者的结合。

        顽石之形,老玉之志, 古陶之志, 陈茶之味



        杨晓阳: 在画的过程中,我觉得回头看一看,经过《告别过去》画册出了以后,我觉得四句话概括目前绘画的追求和面貌。在造型上我追求一种顽石之形,这个顽石的造型必须是非常整体,非常概括的,就像米开朗基罗说的一个雕塑造成了以后,细节都消灭掉,留下了一个本质整体的感觉,这个感觉是一种顽石之形,它经过了千年、百年的风化和碰撞,最后留下的这一部分是非常坚实和本质的,所以我认为我的造型也逐渐的形成了一种顽石之型。

        第二句话是老玉之志。由于玉有坚硬的一面,但是不绝对,它有透明的一面也不绝对,他透而不透,硬而不硬,它有非常朦胧的一种感觉,非常含蓄。中国人以玉来喻人,所以在绘画过程中我觉得墨色不能死黑,也不能太外露,画得再黑也要透明,画得再淡也要丰富。老玉表面钙化了,有一层包浆,但是核心又有玉的素质,本身又是一个矛盾体,这个矛盾体就看不透,但是它非常的坚硬、非常高洁,老玉比新玉更加含蓄,更加耐看。

        第三句话是古陶之志。我收藏了很多的古代的陶器,我看古陶就比新陶好,古玉就比新玉好,它同样留下了一种非常耐看的变化无穷的感觉。陶以古代巴比伦为中心向东、西发展,形成的中国的陶、两河流域的陶和希腊的陶,这三种陶我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我爱陶相当于爱玉,它也有丰富、含蓄、看不透的美,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给我不同的感觉。

        第四句叫做陈茶之味。大家都觉得新茶好,但是发现普洱也不错,陈茶更丰富,这些东西是我先提出来的,还是我先感悟到的呢,我觉得一面在感悟,一面在实践。最后概括成了四句话,这四句话和以前的绘画不同在于它的主体和内容非常淡化了,但是它更加凸显了它的精神,凸显了我对美术、人生、艺术的追求,我觉得可以用这四句话概括。

        主持人:顽石之形,老玉之志, 古陶之志, 陈茶之味 。

        大气概 大收藏 七千多拴马桩重现活力



        主持人:杨院长,到过您办公室的人都知道您的办公桌旁边站着一位“老师”,就是您收藏的战国瓮,也听说您从关中收了七千多“拴马桩”,3600个炕头狮,要组建一个民族博物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聊聊您的收藏观?

        杨晓阳:直接的影响是因为我母亲是文物干部,从小我在这方面受到了影响,有文物和古玩的概念。近几年我下了很大功夫去做这个事情,是因为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变化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古代的一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品没有人去问、去管、去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处于一种自己的眼光和艺术良心,我觉得它是非常好的东西可是在民间不值钱,损坏非常严重。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责任去收集、抢救它,国家有力量,但是国家保护有等级的文物。民间的艺术品大面积散落在民间,我们要用集体的力量或者画家个人的力量收藏。

        主持人: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保护文物的行列中。

        杨晓阳:是的,西安美术学院为国家保护了大量的艺术品。

        主持人:有很多的网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最后请您解答一下网友的问题。

          网友“吉祥村”:明年是西安美术学院成立60周年,学校会举行一些什么样的庆祝活动呢?西安美术学院应该走出西部在全国做一些有影响的展览,不知道西安美术学院现在准备的如何了?

        杨晓阳:关于西安美术学院60年的庆祝,学校肯定非常重视。但是现在还没有具体方案,前两年由于要迎接教育部的评估,所以我们把大活动往后推了,今年可能有很多的大活动的评估和举措,只能等展示方案和活动安排全部做出来以后告诉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院长,通过和杨晓阳院长的一个小时的交流,相信广大网友对杨晓阳院长的“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它们共同构成了美术教育的中国内容、中国形式、中国精神。感谢杨晓阳院长给我们带来如此气势宏大的关于美的认识,也祝愿西安美术学院在院长的带领下早日成为享誉全球的一流大美院。最后祝愿杨院长的“大写意”艺术之花更加绚烂。谢谢!

        来源:新华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