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廖静文:我和悲鸿一起来山东

        作者:核实中..2010-01-06 14:24:37 来源:网络

        由齐鲁晚报、山东省文化厅和山东省文联主办的“徐悲鸿原作山东特展” 5月5日在山东省博物馆拉开帷幕。记者采访到了前往省博查看布展情况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已经85岁高龄的廖静文女士面容素净、身材瘦高、气质高雅。虽然听力不好,但老人思维敏捷,谈吐从容。谈到这次“徐悲鸿原作山东特展”,廖静文女士表示,“能够在85岁的晚年到济南来参加悲鸿的画展,我非常高兴,悲鸿的作品在很多城市展览过,但从没来过济南,因此到济南来展出悲鸿的作品是我几十年来的一个愿望。”



        悲鸿曾来山东体验生活



        “悲鸿对山东是很有感情的,他生前曾来山东写生,想以山东人为原型创作现代的《愚公移山》……”在回答记者“为什么把山东选为‘悲鸿走天下国际巡展’首站”这一问题时,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这样回答。

        廖静文女士告诉记者,看到这次展出的那些山东劳模像,她有很多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悲鸿带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们,为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画像,随后,又开始创作《鲁迅和瞿秋白》的油画,就在这时,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吸引了他。消息说,为了根治鲁南和苏北的水患,使1500万亩良田免受水灾,要在苏北开凿长达两百公里的新沂河,在山东则须令沭河改道,流入山东南部的沙河入海。这是一项极为艰苦的水利工程,规模宏大,是新中国改造大自然的第一个创举。悲鸿将当时的创作放下,决定去导沭整沂的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亲眼看看劳动的场面,创作一幅反映新中国建设面貌的大油画,那是1951年。”

        “我在北京火车站送他上火车,满怀忧虑。悲鸿多年来始终带病坚持工作,血压常常高达两百,我十分害怕高血压突然夺去他的生命,而他自己却从来不考虑这些。他站在硬席车厢的车门里,愉快地向我挥手,同行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悲鸿的学生梁玉龙同志和保卫干部孙洪绪同志。悲鸿退掉了软席,坚持和他们一起坐硬席卧铺。到达工程现场,悲鸿看到数十万民工直接参加这项建设,感到精神振奋,特别是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涌现出无数劳动模范,他们的工作表现简直如同奇迹,令人难以想象,更激起了悲鸿的热情。他为劳动模范们画了很多肖像,还在工地画了很多速写。回到北京后,悲鸿便积极构思这幅描绘导沭整沂水利工程的画,打算将它画成规模宏大的巨幅油画,画成现代的《愚公移山》,但是,繁重的工作量使他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这幅画没能画出来,成为永远的遗憾。”廖静文女士回忆说。



        山东有悲鸿的学生和崇拜者



        “悲鸿和山东是很有渊源的,在这里他有不少朋友和得意弟子。有一位孙长林先生非常崇拜悲鸿,他调到山东以后,创办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后,又担任了该学院的名誉院长,现在还在济南,其实在山东像孙长林这样的悲鸿崇拜者有很多。不过这些人大部分都故去了。现仍健在的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先生,是悲鸿的学生,王学仲酷爱美术,学习十分刻苦,悲鸿对他十分赞赏,尤其欣赏他的书法,王学仲在学校时不幸得了肺病,只好请假回山东老家休养。悲鸿一直牵挂着他,百忙之中亲自给他写信,让他静心养病,多吃大蒜,并告诉他病愈后一定回学校完成学业。悲鸿还让学校管理助学金的干部每月固定给王学仲寄去一部分钱,作为医疗费用。这些,给病中的王学仲很大的安慰与鼓励。后来,他身体康复,返回学校,完成了学业。”廖静文女士讲述道。在她的眼里,徐悲鸿是一个让人崇拜的人,“在悲鸿的身边工作,受到了很多教育。他生活上很节省,从不贪图享受。古今中外凡是他认为好的画都会收藏起来,或者是他觉得自己画得好的一些作品,也不会卖掉。”
        “悲鸿曾经到过泰山,‘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幅对联就是悲鸿集泰山经石峪的拓片而做的。这八个大字简练、明快、浑然天成,是他对待人生与艺术的宣言。当时的艺术界很混乱,有些画国画的画得很保守,有些人去过国外就热心宣扬西方野兽派、未来派、达达主义等形式主义的、脱离生活的艺术,又极力贬损中国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悲鸿觉得中国艺术应描写生活,他是提倡现实主义的。在那个时代反对他的人有很多,所以他就用这副对联来驳斥偏见,表示自己绝不与那些所谓文人、画家同流合污。”廖静文告诉记者,“要说他崇拜谁,那就是孔子。有一次我们闲聊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到印度去,印度人问他,您信什么教,他说,我信‘孔子教’。还有以前出国签护照填写宗教信仰时,他总是写‘孔子主义’。他曾画过多幅以孔子为题材的画,有一幅创作于1943年的《孔子讲学》,此次将到山东展出。”



        办画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带着悲鸿的作品去各地展览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可以不断介绍他的作品、人格,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艺术思想和道德情操。”廖静文女士说道。

        徐悲鸿先生去世时,廖静文才30岁,给她留下了一双幼儿、大量的画作和所收藏的唐宋以来的名品佳作,她深感责任重大。在悲鸿去世的当天,她就宣布将1250幅徐悲鸿作品、10000多件藏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应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但廖静文回答:“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决不能!”再次提起这个问题时,廖静文坦率地补充道:“当时我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6岁,我们当时的生活很困难。但我也没有能力保存悲鸿的画,我想,捐献给国家,这些画都能得到较好保护。现在,我的孩子都独立了,他们也不需要我去负担,我们也不需要有很多钱。”

        “虽然这一次悲鸿没有来,但是在我下火车的时候,我感觉他和我一起下来了,一起来到了济南。济南是悲鸿非常怀念的地方,山东是孔子孟子的故乡,我相信这次展览一定会在山东取得很大的成功。”最后,廖静文女士动情地说道,“悲鸿生于贫困之家,他以坚强的毅力和无比的勤奋走向了世界。我和悲鸿在一起,他对我影响最大的,除了爱国之外,就是做人要正直,要乐于帮助别人,别为了钱做坏事。所以,到现在,我也没追求钱,追求‘高级’的生活。悲鸿爱我、信任我,他将自己钟爱的画,都写上‘静文爱妻存’。我要把悲鸿的艺术发扬光大,才不负他所托。”(作者:秦娟)

        来源:生活日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