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拍卖
      分享到:

      黄永砯:不要相信权威

        作者:核实中..2010-01-06 11:58:14 来源:网络

        黄永砯:不要相信权威
          “不要相信权威,要去推翻,自立一个山头。”在黄永砯貌似平静的表情背后,内心则充满了惊涛骇浪

          “不要相信媒体。”黄永砯说。他对媒体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和黄永砯的师生关系,没来之前我就想了好久该怎么对他开口提这个采访。左思右想后,我觉得这个采访还是定性为“非正式”,以聊聊家常唠唠嗑为主。结果,那天我带的专业录制声音的Mimi DISC,和摄像机通通都在包里歇菜。

          三月的巴黎天气晴好,在位于依芙熙区黄永砯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华人艺术家,和上次见到他时一样,他还是那样瘦削。

          当我小心翼翼地问到国内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时候,黄永砯还是毫不客气地说,“你不该关注这些问题。”

          重现“厦门达达”

          黄永砯家住巴黎,却又像个过客。他最近刚刚忙完在美国马萨诸塞博物馆的艺术回顾展,回到巴黎家中休息两个星期,25号又要奔赴加拿大温哥华继续在温哥华的巡回式回顾展。这个从2006年开始的巡回展览已经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在北美的多个博物馆进行过展出。美国美术馆博物馆之间互相调用展览的巡回展览运行机制,不仅降低了成本,增加展示机会,巡回展的运行与宣传在各处展览地的展览馆之间也有良性互动,影响将在各处积累与扩大。黄永砯表示,这是个非常值得中国的美术馆学习的模式。

          问起在美国马萨诸塞博物馆举办的首个回顾展的具体情况,黄永砯脸上的表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淡然。他表示这只是他的一个装置艺术展,尽管将展览主题定为“神殿之屋”,但其实很难用一个概念将所蕴涵的深意表述完整。“装置作品是需要亲临现场去感受分析每个组合的寓意的。”他说。

          这次展览里面有他上世纪80年代 “厦门达达”时的作品。1986年9月底10月初,黄永砯和厦门一群从事艺术的朋友以“达达”的名义聚集于厦门湖滨南路群众艺术馆,他们展示了改装作品,并于11月初予以焚毁。在“焚烧声明”中,他们说:“这个展览已经不复存在,关于对它的赞扬或支持、怀疑或反对业已失去意义。”“厦门达达”就此诞生。这次事件震惊了当时的美术界,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

          在这次艺术回顾展中,黄永砯把早期作品和新作品重新组合重新定义。展厅入门放着两个狮子笼,除了一副骨架别无他物。另一作品为雕刻的木制蛇,长140英寸,盘旋而上。黄永砯将庞大的军事帐篷做成实验室和书屋的结合体,里面摆放着占卜器物、日历和艺术物件。

          那都是“铜臭问题”

          我一直很好奇,当年黄永砯的装置《EP-3》因为切割美国飞机被当局封杀,如今又怎么会在美国办展,并且还是回顾自己前半生艺术作品这样重要的回顾展。对于这个问题,黄永砯表情淡漠,心有芥蒂,他表示美国并不在乎这个,而是“另有他人”在乎了。

          “艺术与现实之间应该有一种强有力的关系。”黄永砯说。他现在已经年过半百,但在貌似平静的表情背后,记者还是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今年3月份,法国当代艺术权威杂志《艺术人》(ART PRESS)主编亲自主笔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文章,里面对张晓刚和另一位在法国的年轻中国艺术家刘真辰作了对比:张的画在香港的“MADE IN CHINA”展览卖出天价,而刘真辰的作品却完全没有市场。这篇文章引发了法国艺术界激烈的讨论。

          我围绕着这个话题,试着旁敲侧引,想听听黄永砯的看法,结果,引来他一顿批评教育。“你不该去关注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不要相信权威,要去推翻,自立一个山头。”他严肃地说。他认为这些都是“铜臭问题”。在惯性思维下,他混淆了我的学生身份和提出问题时的记者身份。

          自己的“互联网”

          黄永砯家的客厅四面白墙,没有任何装饰品,连颗钉子都没有,像是还未放上艺术品的当代艺术展厅。角落摆着几盆说不上名字的绿色植物,黑色的沙发,一台上世纪80年代15寸的小电视,一看就知道,黄永砯是个不大看电视的人。客厅里唯一让人觉得还是有现代气息的就是角落里的一台黑色电脑和旁边的复印机。
          阳光暖暖地洒在宽敞的阳台上,这样大的阳台在巴黎的建筑里是非常罕见的。

          黄永砯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看报,家里只有大部头的厚书。对他与外界沟通信息、得到的资讯方式,我感到很好奇。我问到这个问题时,黄永砯神秘地笑了,“通过周围的人。” 他说。对于我这样每天挂在网络上,四处翻新闻消息的人来说,这种“古董”的方式真是太神奇了。

          “楼下就住着杨诘苍(另一位旅法艺术家)。”他又说道。原来,他的消息来源是有自己的“互联网”的——一个神秘的巴黎艺术家圈子“互联网”。

          巴黎的生活平淡闲适,黄永砯的夫人、艺术家沈远回国忙展览的事去了。家中只剩他和女儿。和巴黎许多第二代的华人子女一样,11岁的小女孩不大会说中文,倒是一口地道的法语童音。父母都是艺术家,时常在世界各地办展览,忙得没有什么闲暇照顾和辅导她的功课。对于小孩的教育,黄永砯表示一切顺其自然吧。

          谈话过程中,他不时地起身接听电话,看来这两个星期的隐士做得也不是那么轻松。

          结束了近3个小时的谈话,离开的时候,窗外飘起了雨丝,沾湿了人心。巴黎的三月,空气中都是呢喃的春意贴面而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隐居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每天每月的各种艺术展览,把巴黎妆点成一个艺术和思想的不夜之城,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想要不艺术都很难。

          1954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巴黎。参加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上海双年展、2002广州三年展等,其作品颇受注目。被誉为20世纪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代表作:“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1987年装置艺术)、“沙的岸或者岸的沙”(2000年上海双年展)、“世界地图”(2000年法国巴黎)等。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