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网络可以优化国展吗——书法展览文化新思考

        作者:核实中..2010-01-04 17:56:52 来源:网络



        时间:2008年4月12日


        渠道:网络


        人物(以姓氏笔画排列):

        丁 剑( 《 书法网 》 编辑部主任)

        谷国伟(《青少年书法》杂志编辑)

        高惠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主持:曾如影


        当网络介入书法,网络话语权者都以高姿态参与书坛,他们的经营理念可见一斑:书传百代,网通四海(中国书法网),为创建书法网络时代而努力奋斗!(中国书法家论坛),网络复兴书法(书法网)……他们都表示了一个强烈愿望就是网络可以引导书法。

        书法复兴三十年,展览文化渗透于书法人生活的每个空间,每个书法人不得不面对展览文化,不能不参与展览文化,不可不研究展览文化。研究展览文化必须研究评选现象,研究之必然希望它完善。每次系列国展二万到六万件的收稿量,原件现场初评的实践已经暴露了不少问题。“发展是硬道理”,2008年举行的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览、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都应用“作品照片”初评方法,这是一种思变的体现。但它的最后推行实践效果如何,有待检验。

        网络是新生传媒,国人逐渐普及的网络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网络化生活了。优势决定取舍。优势决定成败。优势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网络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已经展示出相当的优势。我们有理由利用网络的优势拓展书法展览文化。

        假以网络为介质全面参与国展运作,网络对海选式的国展书法文化有怎样的影响呢?网络传媒有怎样的优势呢?参与书法展览文化,网络传媒的图片展示的优势、舆论监督的优势、信息传播的优势、互动的优势、评选的优势(相对于“作品照片”评审方式)不容忽视。

        传媒网络化是大趋势,网络也可以成为展览文化的话语权者。书法展览可以网络化吗?网络可以优化国展吗?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以理性的思考态度切入书法展览文化,以思辨的思维方式论证书法国展,少长咸集,诸贤毕至——丁剑,书法网络建设者,网络文化倡导者;谷国伟,国展参与者,思考型传统报刊编辑;高惠敏,高校学者,国展旁观者。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社会阅历不同,观点视角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书法网络都有很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思考,他们在倡议,他们在疑问…… 网络的优劣所在,尽在论辩对弈间。



        曾如影:今年的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览、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初评都已经谢绝作品原件,推行作品照片。不管怎样的争议,作品照片初评,这应该是以后国展系列运作的模式了。作品照片与网络图片这二种初评方式比较,网络图片有哪些优势呢?网络的这些优势对国展有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呢?同时,网络图片初评运作又有怎样的局限性呢?

        丁 剑:关于这一点,确实!我认为网络图片比现实的照片更具优势,它展示的便利和全面是现实的照片所无法比拟的。当然这是以评委对网络图片使用技术的掌握为前提的。但我想这不是问题,应该没有大的障碍,也可以找到很妥当的解决办法,比如可以由统一的操作者操作,评委只须面对一个大屏幕就可以了。当然,我觉得对于一件书法作品,投稿却使用照片实在不是什么好举措,今天有条件看原迹,为什么要隔着一层看照片呢?评审原迹,我觉得是对作者和评委的双重尊重。如果让我来选择,我认为还是以作品直投的方式为最好,网络可以是最好的辅助方式。



        谷国伟:在此之前,我曾经见过其他大赛的征稿启事中要求先寄投稿作品照片,若投稿作品照片通过初评以后,组委会再通知作者寄原作,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评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要求先寄作品照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如果分别拿作品照片与网络图片进行初评,两者比较而言,网络图片的优势就在于浏览方便、快捷,作品照片也可以点击进行放大,可以更加清楚的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选。 网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它优势的一面,但是这些优势,对国展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我实在想像不出来。 如果采用网络图片进行初评,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的优势中也蕴含着许多的略势。 第一,网络图片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评选,是将通过初评的作品进行保存?还是将所有参与投稿的作品全部下载,然后将初评打下的作品删除?如果将进入下一轮的作品图片进行保存,那么这个作品的作者、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信息就需要进行重新命名进行编辑,这些工作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评委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第二,许多身处乡村的书法作者,因为不懂得电脑而无法将作品照片上传到网络,这将会限制这些作者因为“书法以外的业务不熟悉”而无法参与展览的投稿。 第三,既然采取网络照片进行初评,并非所有的评委都熟悉电脑的操作,对于那些不熟悉电脑的评委,就需要配备助手进行评选,这就有很多的不便,而没有对作品照片直接进行评选来的直观。



        高惠敏:由照片比较书法的好坏高低,事实上我们不是一直这样做的吗?那么多的古代精品,真迹我们能看到几件?对现代作品发表议论,大家依据的不也主要都印刷品么?所以这不是问题,不需要讨论的。图片在网络上传播,看的人几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由、随时、快捷、便利,能收藏还能放大缩小,而且受众面广阔得无可比拟,非洲酋长和北极爱斯基摩人都看得见呢。 但须知,“评选”用不着这“优势”。 为什么?请再读读我最近在网上公布的那七篇东西。在那里我们讨论了书法评选的结果和实质:一百个位子一千个人争,最终总会有九百九十人不高兴的——所有的参展者原本都觉得自己“有戏”(否则他就不会参与),所以感觉“不公平”的一定是绝大多数。那么多的不满意就一定“不公平”?你来弄个“公平的”试试! 书家在笔墨玩耍上都没什么大问题,每个人之所以要弄成他的“那个样”,一定是他认为“那样”最好最高的——假如他认为人家的那个比自己的好,早就会照人家那样弄弄不费事的。各有各的看法和标准,这本来是社会的常态、艺术的特质,理应如此挺正常的——但现在偏要给它排个“尊卑有别、少长有序”,这烦恼不是“自找”还能是什么呢?已“入位”的都不是傻子,早看准了你的心有愤懑喋喋不休说到底也是为了“争座位”而且还不能“坏了规矩”——一旦没了“上峰圣旨”,这“展票”立马就一钱不值。所以,吴冠中的“废除美协”书法圈是断断不敢效仿的。既要靠我维持等级秩序,那么无论你怎么骂怎么闹怎么设计,总之你只能在“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鲁迅语)中“二选一”——大家放心,翻不了天的。顺便问一句:古代旧时哪一位名家是评比“推出”的?“创作”如果只是眼巴巴等着上峰垂青,这与“艺术”和“艺术家”还有什么关系? 说到“国展”,我已多年不闻问,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不能否认这个头衔可当忽悠道具,但它能否代表全国“最高水平”,几个人或一群人的“自给自足”说了不算,全国人民对此好像都还“没睡醒”呢——只有说到乒乓“国球”,中国人才觉得自豪、硬气,全世界都心服口服你“世界第一”。

        曾如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网络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和改变。网络传媒开展群众工作,进行舆论监督,较之其他介质有着怎样的优势?网络的先进特性舆论监督给书坛带来怎样的情形——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批评与被批评的包容心态?……无门槛、全民皆可参与的网络监督又存在着怎样的弊端呢?丁 剑:这当然是明显的,也是毋庸置疑的。关键不是在于网络的技术是否能够达到,而是在于对网络的开放的尺度。如果具体来列举,网络的优势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海量,网络可以海量的传播,可以尽可能地全面报道和展示展览的信息 , 并可以是动态的展示。 二、及时,网络几乎可以做到现场直播,对比于目前的书法传媒,网络不是周报,也不是日报,更不是月报,它可以是时报甚至分秒必报。这种及时性,传统媒体无法比拟。 三、网络的海量和及时的介入为阳光的评选和展示提供了可能。当然仅仅是可能,因为它有个前提,就是对网络开放的尺度。这是关键性的问题。 四、网络的互动的优势可以及时反馈社会书法大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可能是一种动力(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制衡的压力),它对展览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构成影响。 五、网络本身即是一种很好的展览模式。

        谷国伟:网络传媒开展群众工作,给一些平民提供了自由发言的空间,使大家在网络中都享受平等的权利;网络传媒对一些书法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其产生的效果对活动包括社会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传媒较之其他介质,其优势就在于网络传媒使互动的,而平面纸媒却是静止的,一动一静,必然导致各自的观注点不同。另外,只要你具备上网的条件,网络就可以四处畅游,而不需付出金钱的代价;而纸面媒体却不是。 正如刚刚所言,网络给大家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但是,无门槛、全民皆可参与的网络监督,因为言论的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监督的力度和权威度有所下降。

        高惠敏:实际上,网络已全面介入书法,更应该说,因为有了网络,书法才有现在这样的热闹和喧嚣。 “监督”的意思,是“帮上级在旁边看着”。遇有问题,应是先有下面的揭 发、举报、怀疑,跟着必有上面的调查、说明、处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领导真的想把事情办好。而现在网上所有的实情假像,不管“舆论”怎样惊天动地、群情激奋,当事者只要一个“不理”,所有的帖子都会自动翻过、自生自灭被人忘记。连华南虎这样震惊全国和世界的事都可以不了了之,书法这点“点横撇捺”又能算个啥呢?现在你觉得,“监督”是个啥东西? 一个行当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社会对它就会有多大的关注:美术界吴冠中说句话,电视、电台、报刊、论坛马上就有激烈的反响;但你可曾见过局外人有谁对书法的胡闹和腐败“放一个屁”?要说咱“窝里闹”的“舆论优势”,是大家在网上还可以“凑凑热闹看看笑话、泄泄私愤发发牢骚、透透老底听听消息”。社会上,舆论还可以叫陈冠希道歉、把刘为强撤职(但对林业局、铁道部就毫无办法),而书法这点“家务事”,不涉别人只骗自己(而且大家都特愿意),对社会没有半点造成侵害的“主观故意”。这样的事情会有人理那才怪呢——或者准是吃饱了撑的!

        曾如影:随着这几年书法 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植入了大众视野,其信息传播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一,迅速的传播速度。网络传媒即时体现意识观点的时效性为即时点击就可以对书法江湖的大事小事一目了然提供了保障。二,海量的信息储存。没有版面限定的媒体,确定了其信息量的超级性。三,广泛的信息来源。全民皆有话语权的自由开放性是任何纸介传媒都无法比较,这样广泛的参与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 国展系列网络化运作将产生怎样的良性循环?不可否认,目前的书法网络传媒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需要改善。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会对国展系列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呢? 丁 剑: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可能还无法确认“国展系列网络化”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我以为网络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方式将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当然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展览的网络模式肯定是未来展览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式,目前我们可知的优势可能就是它的低成本和传播的便捷及交流网络化特点。至于未来的展览是不是一定会完全网络化,是不是趋势,这个还真无法预见,至少我还不敢冒然确定。



        谷国伟:近几年书法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确实为广大书法家及一些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许多的方便。书法网络的优势也迅速凸显了出来,正因为如此,书法专业网站也成为了国展媒体观察团的邀请对象,海量评选现场图片的及时传递,给广大参与者提供了及时了解国展动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如曾兄罗列的四点,正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因此,网络的介入,只有继续发挥它的优势,保障一种文明、交流、和谐的空间,那么反之对国展才能产生一个良性的结果。 网络自由极速信息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自由,正因为如此,如果言论太过于自由,或者成为无理谩骂、发泄不满的一种平介,那么对网络的发展必定是无益的,并且是恶性的。

        高惠敏:这问题与上面重复,已经说过了。



        曾如影:国展系列网络初评方式将会形成怎样的互动效应(互动优势)?这些互动效应所产生的作用如何?

        丁 剑:这已经是一个很细致的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可能隐含者提问者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利用互联网公开评选的过程使其实现最大可能的透明度。初评无疑是指集中了所有投稿的作品,那么就等于公布了所有投稿的作品,这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即最终结果的争议性无疑会因此增大甚至无限增大。我几乎无法想像这样的初评导致的网络互动的 火爆 程度和不可预见的后果,但我 也 赞成这样的尝试,当然是在条件和勇气都允许的情况下。

        谷国伟:网络初评方式的操作者只能是评委和现场工作人员,所以我认为采取网络初评方式,只能是单一方面的,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什么互动优势。

        高惠敏:你的问题太复杂,我不知怎么回答。现在的评选是怎样的程序和内幕,我完全不知、不懂也毫无兴趣。但说到书法评比的规则,由等级、权力说了算那是铁定的。我是评委,当然我说了算,否则要评委干嘛呢?你认我是评委,就要认我的判决,不能合你意就认,不合你意就不认——那不是耍老子吗?干脆你自己说了算不就完了吗? 网络本来有互动功能,但前提是大家都有 “ 互动 ” 的愿意。你说了半天我一声不吭,这怎么互动得起来呢?什么 “ 参与 ”“ 层面 ”“ 速度 ”“ 深度 ”“ 方式 ”“ 时间 ”“ 长度 ”…… ,你以为别人都像你一样书生气?哪有那么复杂的事——不就是根据我的倾向和需要说一声谁上谁下吗 ?! 谁做还不是一样——难道你做判断不是根据自己的眼睛和脑子?
        曾如影:网络传媒经营者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着,他们在努力,他们在摸索,希望可以更快捷地强大。如果网络传媒全面介入国展系列,网络具有优化的功能作用吗?综合网络传媒的优劣所在,网络传媒应将进行怎样的改革引导书法发展?书法展览文化话语权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方式让网络传媒更直接地参与建设书法展览文化家园呢?
        丁 剑:你这个问题是向两个方面提出的,一是网络传媒,二是展览的主办者,即你所说的拥有书法展览话语权者。我想就网络传媒来说,需要明确的是正如你所说,网络是个传媒,只是个传媒,是个介质,或者说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那么,一种手段、方式是否对一个展览起到优化和促进作用,完全取决于如何利用好这样一种手段、方式的问题。当然你的问题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意思,就是展览主办者和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的网络媒体就是一个实体了,作为网络媒体,我们当然期待合作,期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互信。或许未来还有共同的战略利益等。就目前来说,我希望任何展览或活动的组织者都能明白一个最真实的道理,那就是网络不是你们的敌人,它应该是你们最可信赖的朋友,因为它是可以被很好地利用的最先进的平台。

        谷国伟:不只是网络传媒在运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自己的发展,纸媒也在对自己的长远发展进行不断的思考。毋庸置疑,传媒介入国展,对国展操作过程有极大的监督作用,网络传媒的介入,相较于纸面传媒,很动态的把整个过程展现给各位网友,这个监督过程,肯定会对国展整个举办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因素产生优化。 从去年的九届国展评审过程中让网络的全面介入,无非就是想严格坚守展览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口号去操作,余以为,正是在这个口号下,才让网络全面介入了,反过来,网络传媒也对书法展览了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高惠敏:网络能否“优化国展”?我觉得这题目怎么有点像“中国足球如何才能世界第一”?“国展”本是天大的误会,难道“优化”“劣化”,泡沫就能变成西瓜?国人国情传统如此:只要吹个肥皂泡,永远有那么多人倾情投入、发热发飙。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反右、大跃进和文革,举国上下千军万马投入“宏图伟业”或“生死关头”,当时无不叫人勃然奋厉、山呼海应,几十年来每回都使无数能说会道、能跟会拍者功高至伟、成就巨大。但冷静下来回头看看,那么多的领跑人、吹鼓手、实干家和亿万群众,现在有哪一个人在哪一件事上曾经“正确”过一分钟?以往既如此,那么今后呢……? 书法需要大发展?群众运动就好么?大家知道,清朝的小学、金石、书法大繁荣那是叫“文字狱”给逼的,它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人格的发展实际是一种麻痹和遏制;日本人所说的“书法人口”,那是家庭妇女闲来无事“逗你玩”呢。从这样的立场来看现在,那么多人成天风花雪月提按顿挫为“上车下车”高兴郁闷还都要干“专业”的,对于开启民智、学习先进、接近“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及推动GDP究竟在起什么作用?“弘扬民族传统”是一句 “全民口号”,说来天经地义根本不用过脑子,但“传统”究竟是好是坏(比如下跪、唯上、崇古、“老子当年也阔过”等等)、该不该弘扬,稍加推敲就会疑问顿生。不必说当今的理性思考,只要读读当年的胡适、鲁迅、陈独秀,甚至梁启超、谭嗣同,你就会明白早就有人为唤醒国人的麻木愚昧而拼命奔走呼号。我不知道严复所说的“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算不算传统,反正这“八字方针”正在书法圈里左右逢源、贯彻畅通。最妙的是,无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不见有任何人负任何责任——而其他行当,经济下滑、治安混乱、矿爆死人、贪腐过分甚至用人失察,领导可是要下台的! 网络的优势不在“互动”而在它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因为能将多种见解分析比较,现在网民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独立的思考”。书法网络的坛主版主和网民为我们提供了极多极好的图片和资料,对他们的热心和辛苦,仅仅说感谢还是不够的。当然,只管提按顿挫而无视社会的需求,“古人”和“书家”的思维与“现代”和“进步”常常格格不入。钱是要挣的,但最好所作之事不光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文化也起一点推动或滋养作用 话语权我管不了也管不着。我只盼望今后书法的主帖和跟帖的表态最好都能顺便讲一点根据和道理,不要图省事只是“狂顶”或“暴cei4”(此字为左“卒”右“瓦”,《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但电脑字库里找不到)。讲道理可以训练思维,对提高表达能力也相当管用哩。

        结语:国展,对新时期书法发展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然而,事物的利弊从来都是共生的。国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应该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还没发现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其完善。

        网络实在是好东西,只要你愿意,可以保证你的言论自由;只要你乐意,你的主张就会得到广泛宣扬。名家精英们的社会责任感、睿智卓识,给人予启迪,还抛出一些学术问题让书坛思考哩。

        网络可以优化国展吗!?但愿国展组织者集思广益,明确国展的历史担当,不断完善国展,书法事业必将更加灿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3(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