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书法
      分享到:

      尊师重道 从善如流:专访著名书法家朱守道

        作者:核实中..2010-01-04 17:53:32 来源:网络

        “这幅作品一看就是朱守道写的,雄强古拙,合乎法度,个人风格也很明显,就算是把他的名字遮住,我也能看出来。”日前,在全国政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指着一幅作品,边品评边和身边的领导开玩笑似的“打赌”。



          朱守道书法作品时常获奖、参展,并参加大量慈善公益活动。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文艺界毫不示弱,各种慈善活动接连不断,朱守道频频出现在许多公益慈善活动上,他那风格迥异、古意盎然的书法作品在慈善拍卖活动中深深吸引许多企业家的关注并屡屡拍得高价。朱守道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司长级干部。敝人素仰朱先生大名,所幸有机会于日前叩访守道先生,聆听了他从艺四十载的心得与趣闻。


        家学渊远 红砖佐书



          “我的书法作业被画了九个圈,是全班画圈画得最多的。”在泉州实验小学的书法课堂上,一个长相清秀的小学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业,心里倍感荣耀默默的想着,脸上流露出童真的喜悦之情,他便是当年的朱守道。那时候,小学每周二下午有一节20分钟的写字课,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乐趣。每逢这一天下午,一群小学生总是兴冲冲的带上砚台、毛笔和一种叫做“五百斤油”的松烟墨块到学校去。课堂上老师教大家看帖写字,下课后每人交一张作业,上书十二个楷字。写得好的,老师便在字的右上方画一个红圈圈,谁画的红圈最多,就意味着谁的字写得最好。朱守道临帖认真,也写得比较像,常常受到表扬,这种表扬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鼓励,他对书法的兴趣也就这样培养起来。



          家学也在影响朱守道的书法学习。晚上做完作业,身为教师的父亲不时要指点书法作业,这个“撇”该怎么写,那个“捺”该怎样写。父亲写字工整严谨,且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对孩子们日后热爱和研究书法起到重要影响。



          “师傅,我买一块砖”。一个中学生揣着钱来到砖窑,对窑工说道。窑工诧异的看着他,“就买一块啊?自己挑吧”。这个学生便下到砖窑里自己挑了起来,最终选了一块平整细腻而且质地较硬的红砖,付了8毛钱便扛回家了。这个扛砖回家的学生自然是朱守道。1969年他就读泉州一中,在参加学校的宣传活动中,他发现自己能写小字却写不了大字,腕力显得很不足。后来听别人说用铺地大砖练写大字很有效果,受到这个启发,他就来到城门外的砖窑,也才有了买砖那一幕。回家后,他开始用毛笔沾水练大字,砖的吸水性很强,一个字还没写完,水已经被吸得无影无踪了。怎么办呢?有人出主意说如果涂上一层油,应该能把水保留下一段时间。果然,用洗碗的油布过了几遍后,效果就好多了。一碗清水,一根毛笔,天天在砖上写大字。这块大砖陪伴他度过了中学的四年时光,为他以后书写大字牌匾奠定了基础。1973年元旦,学校举办书法比赛,他一举夺魁并得到一本字典作为奖励。如今,他深深怀念着这块陪他四年却没被摔坏的的大砖,可惜已经找不到了。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一语道破君子的内涵,即文质彬彬。朱守道是敝人的乡贤,虽未识其人,却久闻其名,尤其是早已见识其墨宝,敝人对其抱古求拙、伟岸辽阔且道法自然的书风赞叹不已。朱守道在我想来是一位奔放不拘、特立独行、具有强烈个性的书家,犹如孔子所言,质胜文也!然而,见到朱守道其人后,尤其是一席访谈过后,他那妙语连珠,却又字字珠玑般的博学,那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形象把先前的假象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他是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一个博学多才的谦谦君子。



          每每提及师友,朱守道的语气总是颇为谦恭和感激,他跟我们讲起了他结识师友的事,敝人听完后,深深体会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所拥有的风骨,即尊师重道。



          还是在中学时代,有一天,朱守道等几个同学慕名拜访了闽南著名书法家黄光汉老师。当时,黄光汉名震遐迩,按今天的话说,是个明星人物,他是从颜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形成了闽南地域的标志性书风。很多人喜欢他的字,因此每逢春节前夕,由黄光汉先生书写、工厂印制的春联便走进了千家万户。黄老师为人谦虚,提携后学,口碑很好。从那以后,朱守道便成了他门下的一位学生,以师承“光汉体”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那几年,朱守道一出手,便是形神兼备的“光汉体”风格,成为当时写得最像的学生之一,老师颇为赏识。



          在厦门大学求学期间,有几位书法家对朱守道的影响很大。罗丹先生是厦门书法界的老前辈,且在东南亚有着重要影响。他在隶书的基础上加以创变,形成了独特的字体,人称 “罗丹体”。厦门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白鸿先生的楷书,余纲教授的篆书,功底深厚,令人回味无穷。朱守道在厦大读书期间,怀着敬仰之情,一个一个去“敲”他们家门,虚心请教,取其之长补已之短。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守道本来就拥有较扎实的书法基础,再加上这些名家的指点,艺术上进步很快,在1981年“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 中他获得了二等奖,成为厦门大学唯一的获奖者。



          1982年秋天,有一个周末,刚分配到教育部工作的朱守道,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北京市西直门小乘巷胡同,叩开了启功先生的家门。启先生热情的招呼他入座,慈祥地看着他。对于这个唐突造访的青年,启先生毫无责怪之意,而是用他那特有的幽默、随和地交谈起来。谈到书法,启先生有时拿着笔,在一张纸上示范,写几个字,说几句话……朱守道以后再去启先生的家里,他还是那样,总是笑眯眯的问:这段时间都忙些什么?老人家没有一点架子,和蔼可亲的坐在椅子上与他交谈。回想起拜访启先生并向他讨教的那段时光,朱守道内心的神往、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朱守道得到了艺术界许多前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一句古话叫做:从善如流。只要你怀着一种尊敬长者和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去学习请教,你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得到许多前辈在实践中获取的成功经验。尊老、礼贤、谦逊是一个人求知、提高、成才的康庄大道,走在这条大道上,你能受益多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的优良传统,朱守道在尊敬长者,善待老人方面堪称模范。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老一辈文化人很多,不管参加活动或是自己主持的文化活动,朱守道总是想前辈和师长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为他们提供各种方便。见到长者前辈,都要上前问好、让座、扶上一把,能照顾尽量照顾。有一次参加外省主办的一个活动,需要长途跋涉到碑林,朱守道上了汽车后看到没有准备饮用水,便赶紧叫司机把车开到超市,买回四箱水来发给大家,“车上老者这么多,路途这么远,不准备矿泉水,不安排随团医生,一旦出事怎么得了!”朱守道比别人考虑的要多。有一次他参加展览开幕式,有一位老前辈去早了,孤独地坐在一边,主办方也比较忙,竟无人顾及,朱守道看了立即找了主办方,提醒他们赶紧上茶水,并且安排这位前辈到贵宾室休息,直到主办方把事情安排妥当为止。朱守道说,这些都是些小事,但小事体现了政治,体现传统美德。朱守道在中央机关历炼二十多年,养成了谨慎从事、讲求实效的风格,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细致、丰富的组织活动经验,对自己要求严格,考虑问题力求全面周密。因此,许多艺术家也都希望能和他一起出去参加活动,觉得可靠放心。朱守道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也赢得了长者和同行的赞誉。

        碑帖兼修 文化先行



          碑帖之争,孰优孰劣,千百年来亦无定论。碑的雄强伟岸与帖的流畅潇洒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各领风骚。无数文化人在书法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学习、领悟、收获,进而做出新的选择。无论是写帖或是写碑,历代都不乏产生引领书风的一代大家和产生震撼人心永垂青史的精品力作。纵观书坛,历代知名书法家中有的痴情于北碑,有的独衷情于南帖,还有一些属于兼容并蓄,撷取碑帖二者之长,进而融会贯通在书道上寻求自己的发展风格的,朱守道就是其中的一位。



          观看朱守道书法作品,感觉很抢眼,抱古求拙、雄强伟岸却又意趣盎然,取碑帖之长的印迹清晰可见,给人视觉以一股强烈的冲击力:他以碑法为主,兼收东晋王羲之,宋代苏东坡、米南宫等文人丰瞻蕴藉、不滞于物的个性和神采,在遵循古人法度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很多情感于其中,总能从笔锋处看出那一种潇洒自如的性格,即道法自然的流畅。苏东坡曾自诩“知字莫如我”,以示自己由字识人、知人之高明。然而,这不仅说明苏东坡的自信,还揭示出“字如其人”的道理。



          朱守道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国家公务员,原先所学专业便转而成为业余爱好并保持着休闲时间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对文学、史学、哲学等广泛涉猎,大量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读帖。他能诗、擅文,常有散文、评论、随笔有感而发,他的报告文学也曾在全国文学比赛中获奖,以学识涵养书法,以学问佐书法,以理论引领艺术创作,是朱守道学习研究书法所遵循的路径,也是一条不断探索并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著名书家林散之认为:书法是用学问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与敝人主张的文化论是一致的,书法是由技入道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的书法停留在“技”上,而不做“道”的提升,那么他充其量是书匠,而成不了书家。纵观中国书坛大家,无不是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作为一个文化人,朱守道具有文人的浪漫潇洒之外,也兼具有国家公务员的谨慎理智。朱守道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正司长级干部,因公务活动任务经常到基层考察,或出访海外考察侨情,慰问侨胞,“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些经历为他开拓眼界、丰富人生阅历提供了宝贵机会,也使他在面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中有海纳百川、胸有成竹的气度和胸襟。



        磨砺精品 感恩世界



          “废纸三千”说明了古人对精品意识的注重。1996年,齐白石先生的精品画作《喜蛛》,尽管只有名片大小,竟以107.8万高价拍出,一时震惊了艺术界。这件事给朱守道一个重要的启示。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艺术上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出力作,出大作,出精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和良心。朱守道的精品意识平素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的书法创作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一幅字有时要写上四、五张,反复比较之后才挑出一张,其他不满意的都撕掉。在创作之前,为了使自己固守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谨守古人法度,朱守道经常先临一些古代碑帖,如王羲之《圣教序》等,先回归一下传统,再开始书法艺术创作。临帖与创作二者相得益彰,体现他对艺术认真细致、不搞游戏笔墨的严谨态度,所以朱守道的书法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并曾经拍出单幅作品12万元的高价。



          文艺界提倡“笔墨当随时代”,在朱守道看来,“笔墨当随时代”是一句老话,在当前时代中应该体现为文艺家的社会责任。他说:书法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承担着一份相应的社会责任。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作为书家要追求真善美,要有奉献精神,为社会发展尽到一份责任。朱守道正是这样努力去做,他先后参加了二十多次的抗震救灾的慈善活动,为灾区书写许多书法作品,他认为,我们艺术家能为灾区人民做什么呢?就是用手中的笔,多写几幅字,多画几幅画,用这些钱可以为灾区多买几个帐篷,多买几箱方便面和矿泉水。在这种危难的时刻,艺术家一定不能吝啬笔墨,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当毫不犹豫的去做。 当我们问及他在从艺40多年来的感想时,他说“身逢盛世,饮水思源,我总怀有一种感恩的心理,感谢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引领中国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进了新时代;感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巨变,经济振兴了,文化发展了,文化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更受人尊敬了,人们对艺术家高看一眼;我们要感谢生活,感恩世界……”朱守道感触颇深地说道。



          与守道先生的一席访谈,其为人、处事、著文令我叹服不已,虽意犹未尽,无奈天色渐黑,只得依依告别。此行,收获不浅。正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附:朱守道艺术简历



          朱守道,1955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现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正司长级干部,兼任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韩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



          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荣获金、银等多项奖及杰出贡献奖。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赛评委。1998年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1999年获中国文联授予的“99中国百杰书法家”称号,2007年获“中国书法家进万家行动”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在北京荣宝斋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著有《中国书法史话》,出版有《朱守道书法作品集》、《朱守道书法艺术》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邓小平故居、中国美术馆以及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选入中华翰园、黄河、西柏坡、西安碑林中刻石;被中央、国家出访团作为礼品赠送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华英才》等主流媒体以及专业报刊介绍其书法艺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