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王洋专访:渐渐逝去的风景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6:30:15 来源:网络

        采访时间:2009年10月1日
        采访地点:无锡市书画院
        记者:在您艺术的道路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王洋:在军队服役期间,记的是1986年。我所在的部队,受命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防御作战。作为一名军人,我义无返顾地随部队去了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写生。刚到前线时,听见枪炮声,感到异常兴奋,觉得有些像是在拍电影。但当我看见伤员被抬下来,一个个血肉模糊的惨烈状况,我傻了。震惊、恐怖、恶心交织在一起,闹得那些日子我闭上眼睛就做噩梦,十几天不想吃肉罐头,见到肉食就反胃。几个月的阵地生活使我打算画一些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想法改变了,我开始尝试画一些战争以外的速写,如战士在小憩、写家书、做饰件等宁静、美好的场面,以表达军人对和平的期盼。所以,在后来的创作中,我画了一批反映老山前线军人生活的油画,如《共和国的男子汉》、《青春脚步》、《硝烟散尽》等,这些作品不是简单地重复战争的场景,而是带着主观感受和强烈意识挖掘战争和人的关系,反思战争中人的价值,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并且,这些作品在军博展出的过程中,受到了同行内外和媒体的一致好评。这段经历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者:在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的今天,您仍在坚持以所喜爱的写实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谈一下您眼中的写实油画。
        王洋: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因此,艺术样式多元化,形式也非常复杂。这样也导致了很多怪异的、人性扭曲的风格形成。很多人热忠于研究风格,研究形式,特别是把国外比较前卫、现代的艺术手法拿来模仿。这些样式,我们现在在很多展览会场上都能看得到。纵观欧洲的历代大师,他们风格的形成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是在他们那个时代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中国的写实绘画,以靳尚谊为代表的老一代画家为我国的写实主义绘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国立美术馆和博物馆也经常有这种样式的展览,因此也有一大批热爱写实绘画的忠实观众。

        2002年我在美国举办画展时,《纽约工商报》对我的作品有这样的评价:“王洋的油画具有中国诗一样的美妙和内涵”。由此可见,写实主义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是具有广泛受众的。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画家都可以把表现个人熟悉的生活,以及对人、社会、事物的关注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我是读书时因为受传统美学的影响,再加之在军队服役和农村插队的生活经历,所以喜欢用写实绘画的具象表达方式,来反映自身对人和事物的理解。

        记者:您的作品《古运晨曦》中所描绘的这种唯美、如梦如幻的风景具有很浓郁的地域风情,不知道您作品中所出现的这些景物,是否就是您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谈一下您在选取这些题材时的想法。
        王洋:我到无锡工作十多年了,江南风景画了不下几十幅。刚来无锡时感觉这是一个充满了温情和水文化的古城,运河两岸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桥、古街,还包括很多历史建筑,都给我留下了丰富、浓郁的地域印象。随着改革开放,城市的拆迁,一条条道路在拓宽,一座座高楼在耸立,我们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老桥、水巷在一点点流失。比如我们书画院的旧址,是一座老的四合院,是具有百年民国风格的建筑,文人雅士都很喜欢。后来因为商品房的开发而被拆掉,真是令人感到惋惜。有一位荷兰画家叫伦道夫,每次到中国来都喜欢到我的院子来坐坐,他看到老院被拆,觉得很不理解。中国的发展,高楼大厦起来,老建筑拆掉,取而代之是欧式的建筑,他调侃到“这令他有回家的感觉”。不难理解,我正是带着这种心境不停地用画笔和油彩去表述我心中的江南水乡。《运河晨夕》是其中的一幅,宁静的清晨,一缕阳光照耀在老房的窗子和班驳的墙面上,这美伦美幻的画面正如渐渐逝去的风景。

        记者:您觉得写生的过程对您有哪些影响?
        王洋:我原来在画室创作一些主题性的作品,习惯于用照片,偶然需要道具时才对照实物写生。后来,喜欢风景画,外出写生多了,才感觉到写生是一件激动而又愉悦的事。尽管由于外光变化较快,作品有时画的不太完整,但是那些丰富的色彩和跳跃的笔触,包括即兴线条的趣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为我的主题性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创作素材。

        记者:现在,您作为无锡书画院的院长,平时是怎样协调画院工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王洋:说是画院的领导,但说白了就是在给画家打工的。同行都知道画院是一个松散的单位,画家不坐班,又比较有个性,如果用规范的制度来管理,是行不通的。画家要搞创作,不能约束太多,否则灵感会受到影响。现在社会,人对名利看得比较重,作为一院之长,要有奉献精神,不然容易产生矛盾。我想为画家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每年组织大家出去写生,或与兄弟画院、外地画家进行展览交流。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也组织画家出国走走,看看异国的风情,了解一些国外画家的生活。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到日本交流,我们看到日本画家都是以卖画为生,大部分人生活并不富裕。他们得知我们是拿薪水的画家,非常羡慕。因此我们也倍加珍惜现在的创作环境。我除了做行政工作,每年还要为这些活动去化缘,筹银子,并参加各种场合的应酬。不太善于交往,不抽烟少喝酒的我,朋友来玩只能喝杯咖啡,品品茶。其实我不懂咖啡,也不懂得品茗,只是借此聊聊天罢了。把减少应酬的时间用于画画,我的很多小幅油画都是这样挤时间画出来的。可能有时这种做法不被人理解,但这样的方式倒使我心中有一点小小的慰藉。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我们领导班子分工比较明确,部分画家也承担一些基础工作。这样,把有些工作分解了,我创作的时间也相对多一些。说句实话,要把大家的事情做好,确实有很多压力。友人说我 “画家没有当好,快成了劳动模范了”。我想作为领导,既要为大家服务,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画家,创作、工作都不可丢。

        记者:您认为要成为艺术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王洋:作为艺术家,应该要对人、社会、环境具有关爱之心。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要有表述这种美的能力,这就是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坚实的绘画功力。要有和农民一样勤劳耕作的品质。要有朴实、真诚的心态。我所说的知识,除了专业基本功,也应该具备哲学、文学、音乐、诗人等素质。总之,艺术家还是应该沉下心来,真诚的对待人和事物,这个很重要。

        记者:谈一下您对于中西方油画的感受?
        王洋:前几年有机会去了欧洲,特别是法国、意大利的博物馆,从原作中体会到了真正的油画和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印刷品有巨大反差。西方油画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他们在材料、画布、制作手段上都有很多科学性。不像原来,我们在材料、画布、油彩的使用上很多都流行于表面。当然,在艺术形式方面,我们通过西方很多博物馆和艺术馆的作品,了解到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风格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风格源于他们多年的艺术实践,而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表面风格”。他们从实践摸索中,由画家的性格、习惯、艺术修养形成了他们自己作品的风格,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几年,在我们国家的展览会上,也经常看到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但是多数文化内涵不深,流于表面形式。我们不能为了风格,为了样式去走捷径,而应该脚踏实地的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从现实角度、美学感受上,对我们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现实中的人和事,用绘画语言来表达,从而让人民大众得到精神享受,这才是我们的职责。

        王洋,1958年生,安徽亳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无锡市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

        《茫茫秋海泣如霞》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生命之晕》入编《中国风景油画》

        《金秋时节》入编《今日中国美术(资料卷)》

        《记忆中的阵地》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军人·荣誉》入选“纪念建军65周年全军美展”

        《井冈山红军军工厂》入选“纪念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美展”

        《金秋》获首届江苏省美术节铜奖

        《觅》、《春雨》、《张闻天》等作品在江苏省美展中获银奖、铜奖、优秀奖等。

        1995年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个人油画展

        1998年 赴欧洲6国进行艺术考察

        2001年 赴日本进行美术交流

        2002年 在美国纽约举办个人画展

        2003年 赴台湾举办书画交流展

        2004年 赴摩洛哥、突尼斯参加“中国北非文化年——江苏文化周”美术展览

        2007年 赴马来西亚举办画展

        2008年 赴韩国举办画展

        出版有《王洋油画作品集》中央电视台、《美术》等国家级媒体和专业报刊曾对作者及作品作过报道。

        记者:伟子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