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川美教授陈树中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6:13:56 来源:网络

        采访时间:2007年
        采访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引子
        看到画面中那些硕大的农具、丰胰的果实,那些或忙碌或悠闲的敦实的小人儿,那辽阔而厚重的东北山野大地,谁都会说:那是陈树中的手笔!的确,在一幅幅宏大的画卷中,陈树中将北方的天空描绘得异常恢宏而高远,大地山野深沉而丰富,众多的人们敦厚而可爱,硕大的果实在家园中奕奕生辉……总之,画面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鸡鸭鹅狗,让人看了再也难以忘怀,无论你是孩童还是老人,无论你是不是文化人。

        一、艰难的起步

        1960年陈树中出生在辽宁西部靠近彰武县的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做农民的父母亲只希望孩子能活下来,因为前后村都有同龄孩子饿死的情况。从小他就是懂事而勤劳的孩子,经常帮家里干活,照看弟弟妹妹。在这样的家庭里渐渐显示出他对绘画的热爱,一直到小学中学阶段兴趣有增无减。十七岁时举家搬到新民县的东南部,使他有机会去沈阳市的鲁迅美院看一看。这时候家境仍然十分贫寒,兄弟姐妹八个除哥姐毕业其余六个逐渐辍学,他也不例外,过早的当了农民。而此时对绘画依然爱不释手,在劳动之余田间地头也坚持画速写,忘记了农活的劳累。虽然他对生活曾经彷徨过,对外面的世界无限向往。十九岁那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到沈阳学习绘画。在南湖公园为游人画素描头像,挣些微薄的学费。惹得派出所大为恼火,说他扰乱公共秩序,审讯中砸坏了他的画具。那是他艰难而难忘的一段生活学习经历。 实现鲁美的大学梦之后,陈树中学画的勤奋精神经常被老师同学们谈论着。那是他幸福和十分宝贵的阶段,也是他艺术青春的序曲。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陈树中:我接触绘画很早,但不是很明确在什么时候。我出生在辽宁西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又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清楚的记得很幼小的时候是在地上用树棍儿画画。东北的风沙很大,春天把沙土吹落在土墙旁,上边有水波一样的纹样,我用手抚平它就可以画画了。我小时候没听说过幼儿园或少年宫什么的,所以自然的以大地作画,画的是身边随处可见的鸡、鸭、鹅、狗、小人儿、房子、树之类的。后来大了一些能够看到小人书了,就照着画样板戏里的人物。自己觉得画得很像,大人们也这样夸我。

        上了小学后是班里的美术科代表,画的是班里最好的,也经常偷着帮同学画图画作业。我是在文革期间上学读书的,学校经常不上课搞运动,写大字报、画漫画、写板报,还偷着画过毛主席像。上了初中和高中后我一直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美术老师,就是以大自然为师,酷爱绘画。八十年代初我考鲁美之前去沈阳南湖公园附近的134中学学了几个月的画儿,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接触鲁迅美院的老师,记者玉珉、姜纯朴、陈彦先生给我们上课,他们教会了我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让我永生难忘。那时我家里很穷,骑一辆破自行车从农村赶来,住在文革其间曾下放过我们农村的韩大娘家,白天到南湖公园为游客画像挣学费,晚上去画班学画。那是一段艰苦而难忘的学习经历。

        记者:您的作品,更多记录的是北方农村生活的大场景,这是否与您出生在北方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中有关,谈一下您在选取这种题材时的想法。
        陈树中:我的画面场景营造肯定与我在东北农村的二十年生活密切相关。我小时候画画对场景和情节就特别感兴趣,后来上鲁美接触到了许多苏联大型绘画,也用水彩水粉临摹过,如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等。那时我们老师也喜欢苏派的绘画,如王岩老师给我们上肖像课时以谢洛夫的《少女与桃子》为范画。我毕业创作《玉米面》《编草袋》《削柳笛》等都是采用场景与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后来毕业参加工作后才看到了一本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小册子,爱不释手。我那时工作是在一个县城的师范院校,国内的“八五”新潮和“八九”现代艺术似乎都对我没产生任何影响。我一直迷恋于场景的写生和创作实践。事实上我的农村题材的绘画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是思考着去选择题材,而是如何将题材画得更有意思。我也没有多少城市生活的经历,就自发地在我耳熟能详、了如指掌的农村生活中去提炼出我感兴趣的一个个的画面。野草滩系列油画创作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时间了。这期间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在鲁美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大型油画艺术,在导师任梦璋、宋惠民先生的指导下,我学到了更多的营造大场景绘画的技能,在大场面乡土绘画的创作上提高了新的境界。

        二、风格的形成

        关于风格的形成,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的论述,说风格之得只能是“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致显,因内而符外”的必然结果。这说明了风格蕴于艺术家的情感意识,是艺术家内在视象的外露与物化。陈树中的情形正是如此。他笔下的野草滩是他童年以来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艺术的表现与升华,是他同农民的情感浸润在一起后所凝炼的悟性与劳动的结晶。

        通过陈树中的大量油画作品可以得出结论:以写实的传统技法为手段,以夸张的超现实主义语言为造型,传达出朴实的浪漫主义气息。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他对西方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作品感兴趣,也看到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宋代绘画的热爱。在近年的油画创作中,宏大场面的描绘,复杂场景的铺陈,油画语言的呈现,都反映出画家对传统的追随。但作品中的现代意味也是扑面而来,这在画面情景的营造、色彩的运用、综合手法的展开中,都强烈体现出画家的不懈追求。在《野草滩物语》、《野草滩物语之三》、《野草滩物语之六》和《野草滩的日子》及近期的巨幅油画《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奥运》、《野草滩,遍地澄光》等作品中都体现出传统技法与现代趣味的成功结合。在文章中画家这样说:“我总是展开画面情节,以全景式的构图叙述着在故乡野草滩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力图表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境界和质朴、清新、抒情的民间绘画意蕴。而欧洲传统绘画的语言借鉴,是实现这些审美理想的手段。这些中西绘画语言的融合是下意识的、自然流露的……”(《中国油画家陈树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但是,艺术家在艺术品创作中的情感基础和探索精神也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支撑。

        记者:《野草滩》系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是否可以说这种绘画语言是您作品所具有的最大特色?
        陈树中:可以这样说。因为我的画在众多作品中很容易被认出来,不用看签名。近些年我在作品中更强调一些视觉元素,强调画面的好看,营造画面的过程让我费了许多心思,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的融入,既是画面视觉的需要,也是我表达作品情感的需要。我离开北方来到重庆四川美术学院任教已有些年头了。那遥远的北方乡村在我的寤寐之间,在我的梦境里,更在我心灵的家园中。我把画面作超时空的处理,更能表现我心中的故乡在我情感与生命深处的深刻印记。我在北方的四十年生活经历是支撑我创作的根基,而童年、少年、青年在家乡的劳动与学习的过程都在我的作品中印证着我对北方农民与土地的深切情感。这种情感我用绘画的手段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了,由此也看出我对生活与艺术的始终如一的热爱。

        记者:在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的今天,您仍在坚持以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谈一下您眼中的艺术。
        陈树中:我喜欢纯朴的艺术。从小就在土炕上、土墙边、栅栏边长大。八十年代初在鲁美上学时就开始临摹法国画家米勒的《喂食》、《拾穗》;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妇女》;英国画家康斯坦波尔的《干草车》;法国画家勒帕热的《垛草》等。这些作品中的情调和意境让我十分着迷。相反那些华丽的绘画作品我没有多少共鸣。这与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村环境有关,也与我的艺术理想密切相关。我认为朴素的东西更有它的永恒性,也更纯美。1984年我的毕业创作《玉米面》、《编草袋》、《削柳笛》等系列油画即是我绘画艺术理想的最初体验,获得了一等奖,也使我更有了信心。如今作为美院的老师,在教学中对各种复杂的美术形态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也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自的绘画语言。但作为画家,要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实践,画自己心灵深处最想画的东西,这是最为重要的。

        三、代表作品

        十一年前陈树中曾画过一幅《在野草滩的自画像》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画中的他戴着一顶小红帽,一副眼镜后面是一双专注而敏锐的双眼,正审视着家乡的景色,手中的小小画笔正描绘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和劳作的父老乡亲。画面的环境是荒凉的,但残雪已经消融,高大的柳树即将发芽!——这就是陈树中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被他反复描绘过千万次的地方。正如画家自己所说:“我一直认为,这些普通的山野农舍,土墙内外有着永恒的美感,但我不去表现这场景的苦涩,及虽然我出生的村庄和年代都有着更多的贫穷与困顿,但我却在场景的营造中洋溢出生命与生活的美好,自然界朴素的生命力量与抒情气息。”(《解读具象——油画家工作室报告》第3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7月)在陈树中的画笔下,被反复描绘过的农村场景和人物果实,总是在无限纯朴中洋溢着旺盛的生命活力,释放着可爱的童趣。

        记者:谈一幅您的代表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心得体会。
        陈树中:在近年的创作中,我的代表作品应该有几幅:《野草滩物语》(198×178cm 2003年)、《野草滩物语之六》(178×198cm 2004年)、《野草滩物语之三》(178×198cm 2004年)、《野草滩,遍地澄光》(148×228cm 2007年)和最近半年创作的四联画《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奥运》(183×520cm 2007年)。《野草滩物语》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并获得了优秀作品奖;《野草滩物语之六》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美展,也获得了优秀作品奖;《野草滩物语之三》参加了“精神与品格——中国写实油画研究展”;《野草滩,遍地澄光》和《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四季》是今年完成的两件重要作品。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人民企盼已久的大事。我近几年一直想创作一幅表现农村体育活动与生活的画。体育活动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如每年两季的中小学运动会和几年一度的农民运动会,而平时的体育比赛和活动也很有特色,很入画。但表现这种体育活动的内容又必须和我的创作相协调:要自然,要体现出全民奥运,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特点。《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奥运》我先后构了几幅草图都不理想。后来我受到中国传统长卷绘画构图的启发,将北方农村的春夏秋冬四季生活艺术化处理。正好,明年北京双年展组委会寄来征集作品的通知,要求体现色彩与奥运的主题。作品中我强调四个季节的协调对比,强调丰富而夸张的视觉元素来表现我心中的北方农村与体育活动,历时半年的艰苦创作这件作品终于完成。

        四、教学与生活

        陈树中是一位忠实的旅行者,是“野草滩”的代言人。在四川美院良好的专业氛围中,在繁重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之余,他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创作热情。相信会有更精彩的作品出现。我们期待着……

        记者: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您遇到哪些困难和坎坷,您是怎样面对的?
        陈树中:相比现在的青年人,我在生活上遇到的坎坷很多。由于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无力培养我去发展专业,没有机会接触专业老师。只有依靠自己在心底扎下的绘画之根,让她慢慢长大,以自然为师,在贫穷生活的磨砺中以画为乐,与大自然朝夕相处。高中辍学后又去生产队当了农民,在田间地头休息时我仍坚持画速写,生产队长怕影响农活没少挖苦我。考鲁美之前我在沈阳的南湖公园度过了半年的特殊时光,天气不好的时候我躲到墙角看书学习,饿了就啃几口凉馒头,渴了就喝几口自来水。好天气就为游人画头像,四角钱一张,以挣得一些学费,也惹得公园派出所的人到处赶我,还把我拉到派出所审讯,说我扰乱公共秩序,砸坏了我画画的工具。自己在流泪和痛苦中咬咬牙就过来了。那些年代我经常为饥饿和贫穷所困绕,但心中始终怀着对艺术理想的梦想,终于步入了鲁迅美术学院的大门。

        创作中的困难慢慢的摆在了眼前,从基本功训练到绘画语言锤炼到提高绘画境界,自己确实下了一番苦功。1984年毕业以后,我在一所师范学校当老师,边教学边创作,经常骑着自行车风霜雨雪的到乡下写生。后来考上了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使我的创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者:谈谈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您是怎样协调教学管理工作与艺术研究及创作之间的关系?
        陈树中:一晃当老师已有二十三年了,这期间除了读研,其余的时间教学工作比较重。作为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把知识和能力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我一直认为教学工作与自己的创作并不是矛盾的关系。教学相长,这是早已为人所知晓的。在学生中间,我经常发现许多亮点,他们的艺术主张,写生与创作的表现手法,对造型与色彩的理解等等,都对我产生了影响。我的教学方法是互动式的,我给学生做范画,跟学生们一起完成各种课题的作业,从中发现与学生相碰撞的观点,可以与学生自由地交流,所以教学过程不完全是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愉快的。我主张把教学内容与艺术创作融合在一起,就是面对艺术不断实践的过程。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陈树中:作为艺术家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和对艺术事业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人,更应该是用真诚和热情在艺术与生活中去表达理想的人,使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所感动,并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与艺术中有那么多东西是无限美好和快乐的人。

        陈树中

        1960年生于辽宁。1984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致力于北方农民题材的油画创作。1995年考取鲁迅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型油画艺术。1996年首次出版个人画集,1997年荣获台湾“山艺术基金会”颁发的罗中立油画奖学金,199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出版画集《中国当代油画家陈树中》,2006年被评为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部门级“五个一批”文艺类人才。

        从1991年起作品参加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第八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览”、“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作品展”、“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第二届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大展”、“2005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之今日”(韩国、日本)、“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1976——2006传承与超越:四川画派三十年”学术展等诸多展事。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油画》、《美苑》、《当代美术家》、《美术大观》、《北方美术》、《油画艺术》等杂志及画册中。

        作品获奖:

        1999年《野草滩,从秋—冬》获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师作品大赛二等奖;

        2001年《野草滩的季节》获“庆祝建党80周年辽宁美术精品展”铜牌奖(辽宁美术馆);

        2003年《野草滩物语之二》获“第八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览”铜牌奖;

        2003年《野草滩物语》获“重庆市首届油画大展”优秀作品奖(重庆美术馆);

        2003年《野草滩物语》获“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 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

        2004年《野草滩物语之六》获“第三届重庆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重庆美术馆);

        2004年《野草滩的金秋》获“第三届重庆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重庆美术馆);

        2004年《野草滩物语之六》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获奖展览” 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

        作品收藏:

        油画《野草滩的金秋庭院》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2002三峡库区,万州码头的朝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2002库区巫山,等待搬家的人们》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记者:伟子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7(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