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詹建俊先生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6:10:53 来源:网络

        时间:2009年4月
        地点:詹建俊家中
        记者:在您从艺的过程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有哪些?
        詹建俊:中国的有余文兴、徐悲鸿,外国的有马克西莫夫。

        记者:您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詹建俊:这要从57年我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起家》谈起。《起家》是反映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当时属于和生活面貌相符合的现实主义。之后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大家都熟知的。首先事迹的本身很令人感动,这也是创作这幅作品时对我的触动所在。当然这与我对美术样式的学习以及一些历史名作的艺术表现手段对我的影响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文艺路线是必须要亲自体会,所以必须去找能够找到的任何资料。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我亲自到狼牙山体验生活。当时还画了两幅有两个壮士没有牺牲的画。画的时候我访问了当时没有牺牲的连长,为他画了素描。我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体会当时的环境状态。那时,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正在施工,我就住在工棚里。

        60年代初,文艺政策有点松动,我开始接触一些在50年代被称为禁区的东西。在艺术实践上开始进行一些适当的吸收,从而进行一些前卫的尝试。在创作中和一般的画法有点不一样,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很遗憾,这段时间非常短,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70年代,我在农村劳动,国家一旦有重要的创作任务,就会把我们抽调出来画画,但那时依然受文革残留的影响,以至于画的内容、语言都会受影响。

        80年代的作品开始自觉地探索我对艺术的主张。新世纪很少画重大题材了。我不喜欢画城市题材,喜欢画一些民族题材、边缘题材。不管怎么说,我们生活在农业社会,脱离不开和自然的关系。所以我的画一般都是和自然亲近的题材。在我的画中,人和自然是很谐和的关系。

        第一次我作为城市青年到草地,野外的美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从那以后,我对草原一直特别感兴趣。新疆大漠里的胡杨树给我的印象也极深。80年代以后,给我生活里留下很强感受的东西都表现在我的作品里了。80年代是我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很多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我对各个流派是很关注的,也是很注意学习的。

        90年代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一个大的方向目标,只是艺术语言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文革后到80年代基本上是沿着一个艺术道路,一个艺术追求来做的,只是在逐渐丰富、逐渐完美、逐渐完善。80年代人物画相对多一点,90年代风景画相对多一点。年纪大了,给自己的压力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所以画得也随意性一点。如果再画下去,我希望画得有些新意,但整体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记者:您从艺当中最难忘的事情有哪些?
        詹建俊:画狼牙山五壮士时给我造成的压力和苦恼是最难忘的。我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压力。有些人不仅不支持我的做法,而且把我的做法扭曲成一种错误。当时的领导都是权威,他让你怎么画你就得怎么画,这在当时对我造成了很多苦恼。当然,领导中也有支持我的。

        59年,是我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当时的我很有创作激情,很有想法。因为这张画,有人把我打成修正主义,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没被揪出来,但我是黑苗子。很多帽子都给我扣上了,这些经历当时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记者:您最初对画的兴趣产生于什么时候?
        詹建俊: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父亲是张学良的部下,他很喜欢国画,常带我去看画展。上小学时,晚上我到画社里学画画,但小时候接触的都是中国画,对油画一点都不懂,偶尔看到油画作品觉得很好。由于受小时候的影响,长大后很自然地走上了画画的道路。

        记者:您觉得自己的作品属于哪种风格?
        詹建俊:我的风格严格地说是很难划分的。中国人划分流派一直是沿用西方,印象派、表现派这些词都是西方的,其实这些词挪用到中国人身上都不是很恰当。中国人能不能有一个自己的风格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现在的评论家说我是浪漫派,有点现代性的写实,又有点浪漫的精神。在中国,如果把我算成小写意,我觉得还可以,大写意我不算。我的画强调意的东西比较多,真正现实中很真实的东西我没有。

        记者:在生活中,您还有哪些爱好?
        詹建俊:我家里有两套音响。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毕业后就开始买唱片。那时候,一个唱片相当于我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但我宁可啃馒头吃咸菜也要买唱片。我对这方面的兴趣很浓,歌曲、交响乐、中国的戏曲、地方戏、曲艺、大鼓、评弹、京剧等都能欣赏。年轻时还喜欢看小说和诗。

        记者:谈一下您对当下年轻一代油画作品的看法?
        詹建俊:总的来说是好的。中国要从一个很保守传统的时代解放出来,必须一步一步地向西方学习。尽管也有许多弊端,但过去没有,现在有了就比没有好。总体来说是一种发展,发展起来了再调整。简单化、模仿化、照搬化都是弊端,要适当的选择吸收。我国的艺术家从艺术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还需要不断地提高。

        詹建俊

        1931年1月生,辽宁省盖县人。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俄罗斯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副主席、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第六、七、八、九、十届评审委员会委员、优化评审组组长、总评奖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艺术委员会主任,《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国籍评奖委员会委员,首届、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油画评审组织长及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有《狼牙山五壮士》、《高原的歌》、《回望》、《潮》等。一些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油画作品于1950年起即获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竞赛奖;1957年获莫斯科世界青年国际美术竞赛奖。随后,于1959年创作历史画《狼牙山五壮士》被国家博物馆定位重点藏品,并参加各类重要展览;此后作品曾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美术作品一等奖、荣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质奖章,日本国际美术交流协会颁发的特等优秀作品奖,及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授予的《造型艺术成就奖》等。

        出版有《詹建俊画集》、《詹建俊词典》、中国巨匠美术周刊《詹建俊》、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詹建俊》、中国当代油画名作典藏《詹建俊》、中国油画十家《詹建俊》等。

        记者:伟子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5(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