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王征骅专访:追寻自由的画魂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6:01:09 来源:网络

        采访时间:2009年9月20日
        采访地点:北京怡龙别墅
        引子:在我读书的时代,小学历史课本上《武昌起义》这幅作品就曾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据一些画家说,现在还能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武昌起义》这幅作品,不过陈列在外面的仅是《武昌起义》的复制品而已。而针对《武昌起义》作者今何在的这个问题,也许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神秘的问号。去年,经一些华人艺术家的引荐,我很荣幸地与《武昌起义》的作者——旅美油画家王征骅老师相识了。那时候,他刚从旅居了近20年的美国回来不久,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写实油画进修班。王老师温和而单纯的性格、对艺术对生活的心态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第一次与他的见面犹如一个温馨的画面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在内心中始终把这位纯粹而真诚的艺术家当作我尊敬的父亲一样,他也是我可爱的良师益友。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王征骅:据我母亲说,我小时候经常把邻居家的院墙上画得到处都是,于是不时会有邻居都找上门来。后来我母亲就给我买来了一块大黑板,叫我用粉笔在上面画。我还记得我们家前院邻街有个木匠铺,女主人曾要我给他们画一张供奉的神像,找来了一张印刷品叫我临摹。我当时年幼,上面许多人物,也不知道那是鲁班爷还是财神,我拿来就画,天晓得画成了什么样子,为此那家主人还送来了一大盆白萝卜炖肉,我对那件事的印象倒是很清楚的。后来上了小学,我的画经常被挂在教室的成绩栏内,渐渐地也就习以为常了。

        真正把美术当回事来学,是我在装甲部队当兵的时候。我14岁出来当文艺兵, 16岁时已经在军事院校担任文化教员了,然而我那时暗下决心将来要当艺术家,不当将军,我也因此无缘再做军官。工作之余我十分刻苦努力地学习画画,功夫不负我,19岁那年我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记者:在您艺术的历程中,使您印象最深的人是谁?
        王征骅:如果只能讲一个人的话,那是一位并没有直接教过我的美院老师,著名的素描画家王式廓。他的那些表现北方农民的素描画,在我初学画时,深深感动了我,如同印证了我童年时期对中国社会的感受,它们像无声的影子,一直伴随我挥之不去。

        记者:听说您有一个当年吴作人先生给您的小画箱,您可以给我讲一讲这个小画箱的故事吗?
        王征骅:吴作人先生是我的恩师,我毕业于他主持的画室,后留在他的画室任教。在“五七干校”时,我们睡过一个土炕,1981年我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又有幸陪先生在米兰参观。我回国后,在一次登门拜访时他从屋里拿出个大油画箱,并说太重了,背不动了,要送给我,我一眼就认出那应是他当年的心爱之物,在他一本画册里的前页就有幅他背着那只画箱手拿速写本的照片,周围是一片野花。画箱保存得很好,做工和木料都很讲究,这对于我实在是惊喜,后来我就一直在画室里用它作画。87年,我的油画在全国展上拿了个奖,算是感到一点安慰,然而实在说,今天面对着它,感到更多的还是惭愧。

        记者:您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谈一下您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王征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吧,也恰好是在青、中、老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上。
        中国60年代前后革命历史画是主流,我前前后后也画过了几幅,其中我的毕业创作《武昌起义》是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任务画,社会的反应还不错,画报、画册上出版了,后来又看到小学的美术教材上也选了那张画。

        80年我公派赴意大利留学,视野从此开阔,作画开始面向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方法求变,有些试验性作品,别人也并不都说好。直到87年画的一幅《晚年》在全国首届油画展上获奖,就算是代表作吧。当时,曾担任评委的吴冠中先生在文中曾给予称赞和描述:王征骅的《晚年》表现了一群劳动了一辈子后进入晚年的老人,他们彼此经历了相仿的苦难生涯,同步进入晚年。他们闲了,厚的棉衣和阳光给了他们温暖和满足,他们一辈子给予的多,索取的少,多么容易满足呵!表现手法和被表现的对象是吻合的,既具象,又自然;极平常,却是难磨灭的印象。

        88 年我从新疆和敦煌回来,又画了《摘葡萄》,我把看到的新疆生活和敦煌壁画兴致勃勃地捏合起来,可惜因画幅超宽,未能送进全国美展。

        89年我去了美国,现在看那是人生一场巨大的冒险。在纽约我甘当了一名主流外画家,十余年来学会了适应寂寞和孤独,我画肖像、风景和静物,我画得很用心,有时甚至如同在挑战自己的年龄,画的较工细,但自己还举不出哪一幅可作为代表。

        记者:您曾经到过哪些国家?在国外多年,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王征骅:多年前我曾去过欧洲、法国、英国,在意大利住了两年。后来,想认识与了解美国成了我的心愿,没想到我在那儿一待就是10多年,多年后回到自己的祖国,反倒有了某种陌生感。

        刚到国外时觉得世界很大,慢慢觉得这世界很小,在海外碰见熟人成了常事,地区与种族的差异越来越淡化,不同的人种都有着共通的心理和共同的追求,我想,人们应当去掉狭隘与偏见,相互学习。从艺术的发展来看,我们许多方面大致走着别人走过的路,而我们自身的价值是它所具有的民族特色。

        记者:在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坎坷,您是怎样面对的?
        王征骅:画家大多数都很能吃苦的,我自然也不例外,我和他人相比还比较幸运,一生中还谈不上什么大的困难和坎坷。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王征骅:现在大家都知道,天赋加勤奋可以造就一个艺术家,然而在成功之路上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种不怕冲击,不受诱惑的素质。我看到在现代社会,艺术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越来越难了,人们急功近利,不再有耐心和肯花时间去磨炼自己,还谈什么修养啊。所以,尽管机会给了所有的人,但最后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仍然是少数。

        记者:您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中信奉、追寻的是什么?艺术给您带来的是什么?
        王征骅:人们崇拜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因为它的产生不是来自金钱,而是来自信仰,有信仰才有灵魂,才能去掉那股铜臭气。如果一个钢琴家在演奏时,他是在和天堂对话,那会是多么好的感觉,也许我们追求的作品中是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人间的净土。因此我信奉艺术神圣,我们不应当忘记人类对艺术的初衷。

        记者:您到过国内国外许多地方进行旅行写生,在这此经历中,给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王征骅:我还算是一个在坚持写生的画家,虽然不多,却也不断,写生使我更爱我眼前的生活,我感到自己不但爱故乡、爱祖国、也爱整个世界。

        记者:目前中国的艺术环境,与80年底您离开中国的时候,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王征骅:将近20年,可以说是换了人间,多元化、自由化,对当代艺术的认可,艺术市场的出现,艺术家队伍的庞大。我想这对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都是有利的。可惜就整个社会而言,对艺术的欣赏与鉴别力尚差,因此,官衔和价位也就往往成了艺术质量定位的标准了。

        记者:您觉得艺术最理想的环境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王征骅:像许多人讲的那样,硬件有了,软件跟不上。人们都知道艺术好,却不太懂得什么是好艺术。在纽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新区,那自然就成了一个不同的展现平台,称为中国城的华人新区,由一处发展到多处,华人勤奋劳作,挣钱购屋,却很少有人肯花钱去看个电影。最后,影院改成了寺庙了事。目前,国内艺术市场是两头热,而真正能欣赏艺术的阶层还没有收藏的能力。作为艺术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去等待那理想环境的到来。因为艺术家是艺术史的直接创造者。

        记者:您觉得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与西方油画艺术发展相比,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王征骅: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艺术发展和经济、科技大致是同步的,渐进的,也是创造性的。而中国则是因为有了西方的榜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摹仿入手,学了古典风,又学现代风。不同点是在模仿中展现了自己的特色。

        记者:在选取创作素材过程中,您觉得最能打动您的是什么?您近期在画什么题材的作品?接下来您还会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王征骅:现实生活中的美,总是最能激发创作热情的,而人生又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感受。

        我觉得自己像一头反刍的牛,一边咀嚼着过去,一边望着眼前的世界,并且继续一步一步向前走。想画的东西也都是试着来,没有框框,没有成见。我喜爱西方的写实,又喜爱中国式的表现,也喜欢现代的简洁样式。我会沿着人类对艺术的初衷,去继续寻找视觉上的联姻和嫁接。画稿没上布时,都还谈不上计划,我的信心只是来自我从未曾递减的生活热情。

        王征骅

        1961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所主持的油画系第一画室,并留校在该画室任教。

        1963年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0-82年 由文化部公派赴意大利米兰布列拉美术学院留学。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副主任、副教授。

        1988年 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展评委。

        1989年 旅居美国纽约,为职业画家。

        1998年 任纽约东方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

        2002年 任教于NYAA( New York Academy of Art 纽约美术学院 )

        2003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展览、获奖和收藏:

        1958年 首次发表油画作品《夜战》,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单页发行出版。

        1959年 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抗日战争历史画《阻徕山起义》,并在《解放军文艺》杂志封面发表。

        1961年 毕业创作,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革命历史画《武昌起义》。《民族画报》中心页发表。

        1972年 与部队美术工作者合作,创作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四十五周年美展展出。《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北京日报》和《解放军画报》中心页发表,《解放军文艺》、《连环画报》封面发表。

        1973年 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氏族会议》。

        1976年 创作油画《战荒滩》, 此作在1979年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北京市美展”展出。

        1977年 与部队美术工作者合作,创作油画《南昌起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军五十周年美展”中展出。

        1982年 在意大利米兰、比萨等市举办画展。在米兰获“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奖。

        1986年 60幅作品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肖像画《执扇少女》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风景画《海滩》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1987年 参加“中国首届全国油画大展”,作品《晚年》获“中国油画奖”。1988年 该作品选送至纽约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展”,由美国胡德美术馆收藏。

        1989年 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亚洲艺术展”,油画作品《瑷尼族女子》由日本福冈美术博物馆收藏。

        1989年 8幅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人体油画大展”,作品被多种刊物发表。

        1989年 参加在纽约的“中国当代油画展” 纽约哈弗纳画廊

        1991年 开始参加美国嘉士德公司“中国当代油画”作品拍卖会

        1991年 出版个人画册《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王征骅》 中国画报出版社

        1993年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个人画展

        1994年 被编入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所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第11卷,并被优选为专页人物,获该中心的“二十世纪成就人物奖”。

        1999年 纽约东方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2000年 《武昌起义》选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油画百年世纪展”

        2001年 出版《王征骅油画艺术》画册 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记者:伟子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