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油画
      分享到:

      张树功专访——通过材料寄托情感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5:59:22 来源:网络

        时间:2009年8月
        地点:张树功工作室
        采访/文字:乌蓝
        在中央美院材料艺术工作室的学习,张树功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中国传统文脉和材料表现相结合”这个命题,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现。

        “门”系列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第一,它吸收并转化地运用了中围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民间艺术中的门神图像,他的艺术风格不是完全纯粹的抽象,而是有主题、有形式象征意味、有文化内涵的意象;第二,在在大量的实践中,他着力在“门”的造型意象上下功夫,创造了多维的观看视角:以简浩的布局和中国传统的门神形象,表达出内敛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 朱小钧

        张树功的作品重点在技巧中传达情感。技巧中的感情体现人的感情是至细至深的,画家张树功为了追求这种美,除了严格选材外,还表现在那种处理材料时高超的艺术技巧,这种夸张又和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夸张手法不同,在油画作品里,只要它抒发的感情是典型的、真实的、只要夸张能恰当地表现出这种感情,夸张不追求自然的合理,而只要合情。艺术技巧是不能离开人的感情活动孤立地表现,艺术创作只有满怀激情,艺术才华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进入到张树功的艺术世界,观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技巧中了,他做的很好,看上去天衣无缝。

        ── 李东风《当代艺术》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材料艺术的?能谈谈您最初的想法吗?

        张树功:我是从1999年开始接触的。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觉得我们中国的油画基本上都是直接画法,包括美术院校的教学基本上也都是以直接画法为主,我就是想通过系统的学习材料,让自己的思路能够得到拓展,找出新的突破口。

        记者:那您之后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材料艺术工作室学习的吗?

        张树功:我本科是在西安上的,毕业后我被分了到北京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我也想继续深造。那时候,我一直很关注央美张元老师的工作室,经常去他工作室看,和张元老师聊一些关于材料方面的话题。

        在九十年代,潘世勋老师引进了宾卡斯和伊维尔的一些教学体系,创建了材料技法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当时影响了很多国内艺术家,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当时,我们国家在绘画材料技法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我就想系统的学习一遍油画材料技法,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能够为我的创造寻求另一种突破点。

        记者:您还记得您第一幅材料作品吗?是选用的什么材料去表达的?

        张树功:第一幅材料作品,是99年参加第九届美展时的作品《门》,当时荣获了北京区铜奖。这幅作品的外框我选用的就是一个门框,但也是画的外框,画与外框同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应为现在在美术作品领域里,表现手法及方式越来越多,我就想找一种既有材料又有绘画,想把二种艺术语言结合起来,也是最初的一个尝试。

        记者:您还有一幅作品《遗存的记忆•渡江战役》入选了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那么能谈谈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想法吗?

        张树功:在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一直想把《门》系列继续延伸下去。正好,2006年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这样一个活动,当时,我和我的导师张元老师就此想法也探讨过,但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这个活动他有一些限制,后来张元老师就提示我也可以从我们所学的材料这个角度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像曾经在美术馆出现的一些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基本都是架上绘画,叙述性的那种,所以我就和张元老师探讨想从材料语言角度去尝试一下。当时,我反复思考,就觉得“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个历史题材用材料去表现应该很贴切很壮观。“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个战役意味着整个中国即将解放,整个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民船去渡江,整个画面都是帆,那种气势是非常壮观的。所以帆在我的画面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开始创作这幅作品时,我画了很多素描稿,反复推敲。然后,我就先从做帆开始,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做了100米的帆,这100米的帆必须要用材料表现出战争留下的血迹、枪弹、烟火的那种痕迹。当时,我在郊区农村租了一个画室,就把这100米画布直接铺到外面的农地里去做,这个中间难度也非常大,因为要用材料去表现那种微妙的关系,既要体现出战争留下的痕迹,又要让它以一件艺术品展现给大家,你也知道材料这种表现手法一但做不好就会像垃圾一样,哈哈……所以,这中间的尺度比较难把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兴奋,但也非常辛苦。
        作品出来后,我就在央美地下展厅做了一个展览,很多先生看了,也看了最初的一些素描稿觉得还不错,张元老师看后也觉得整个画面和当时那种战争的场面很贴切,但张元老师建议我在素描稿和创作中在找一些折中点。因为,素描稿毕竟是架上绘画,做的这个帆它是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让我再试着把它们两者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好一些。这个结合点也是我当时创作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后来,我又做了一些调整,当时素描稿表现的是侧面进攻的场面,如果用帆去表现呢,侧面的角度有不好体现那种壮观的感觉,不太好和整个画面去结合,我又反复推敲,又画了很多素描稿,最后改为正面进攻的场面了,把绘画与材料装置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体现解放军那种向前冲的画面。后来稿子确定好后,大概利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最后完成的就是在第三届全国青美展中看到的《遗存的记忆•渡江战役》这幅作品。

        记者:那么在做这幅作品的时候,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着用一些新的尝试呢?

        张树功:对,当时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毕竟这幅作品它表现战争的题材,你得反映那种战争残酷、宏大的气势,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去体现去凝固,从战争年代一直保留到今天这样一个时间段的痕迹,我都考虑了很多。包括画面中出现的麻绳、铁钉、木板等各种材料去表现。当时,我都跑去废品收购站找了好多材料,哈哈……也是想通过材料和画面的结合更好的去表现精神内涵的一些东西,不是直接去传达,而是间接的去转换这种历史遗存来的情感。

        记者:这幅作品入选第三全国青美展后,给您带去的鼓舞应该很大吧?

        张树功:对,鼓舞还是很大的。应为,当时青美展对作品的尺寸是限制在两米以内的,我的这件作品的尺寸是超出了他们的规定范围,所以,我也没报什么希望,只是送过去试试。没想到就入选了,后来,这幅作品占用了中国美术馆一整面墙。很多老师看后,对这幅作品的评价也很好,他们觉得这幅作品如果在做大一些,那种气势会更加壮观。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记者:那么在您平时创作的时候,您最喜欢用哪些材料呢?

        张树功:我比较喜欢木头,因为我觉得木头有一种生命的象征。一棵树从种子到参天大树,它和人一样有着一个生长的过程,在我们东方的很多建筑都是选用木质材料,因为我们总会把人自然连接在一起,这和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就比较喜欢用石料,所以我一直比较喜欢木质材料。

        记者:看来老师您从开始选择材料,都会先去考虑富有情感、有生命象征的材料。

        张树功:对,我就是想通过这种带有生命象征的材料,去寄托我自己的情感。

        记者:您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材料艺术工作室学习过一段时间,那么您觉得在这段时间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张树功:一个是张元老师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因为我是他第一届的研究生,当时第一届只有我一个人,所以他对教学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我的启发很大。另外一个是,通过学习材料艺术开拓了我的创作思路。材料它不像油画、国画、版画那么单一,它很宽泛。学习了材料后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拓了我的创作思路,创作途径也得以拓展。

        记者:在央美材料艺术工作室学习的日子里,有没有让你觉得最开心的事啊?

        张树功:哈哈……最开心的事,在央美有这么宽泛的学习环境,能让你在一个这么大的艺术氛围里自由发挥,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事了。还有就是,我跟着我的导师去俄罗斯参观的时候,在那边都吃黑面包,我们都不爱吃,不习惯,然后我就给他们做刀削面,大家都吃的很开心哈哈……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有意思。

        记者:最后谈谈您今后在材料方面探索的方向吧。

        张树功:接下来,我想在丹培拉方面继续做下去。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丹培拉,而且丹培拉大概到现在为止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从它的演变过程到制作手法都是非常严谨的,我想通过学习能够用西方的制作手法去更好的表现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

        记者:那么最后通过我们这个平台,给央美材料艺术工作室一起学习过的同学老师们说几句不曾说过的心里话吧。

        张树功:老师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严谨的教学给了我们足够的营养,我很感激他。还有,我们工作室的同学们大家相处的也很融洽,我希望和我的学友们一起继续艺术探索,继续奋斗!

        注:

        张树功,男, 生于1965年。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生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首届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

        展览
        1994年《伙伴》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北京)
        1996年《夏日》北京油画展(北京)
        1999年《家》第九届全国美展(上海)
        2002年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北京)
        2003年《古易》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2006年国际美术材料展(北京)
        2008年12月《遗存的记忆——渡江战役》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门——玄武之象》第11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展区,哈尔滨)

        获奖:
        1999年《家》获北京市建国50周年美展铜奖(北京)
        2001年《静物》获华人艺术展铜奖(北京、东京、纽约)
        2007年《遗存的记忆——渡江战役》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度最佳技法奖

        收藏
        1994年《伙伴》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
        2000年《静物》人民画报社收藏
        2002年《古地──五色土二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收藏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2(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