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他们让世界惊呼:China is coming

        作者:核实中..2009-11-12 10:11:27 来源:网络
        他们让世界惊呼:China is coming

        代表作:生命之环(雕塑)2005

        从身无分文的年轻小伙,到跻身世界前十的前卫艺术家,壮族艺术家周氏兄弟(山作、大荒)创造了一段“美国寻梦”的奇迹——
        周氏兄弟小传

        周氏兄弟原名少立、少宁,壮族人,出生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一户书香门第。受家庭,特别是外婆的影响,两人幼年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73年,两人开始共同创作绘画,开始的十年因为不合大潮流而充满艰辛。1985年2月5日,兄弟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花山岩画艺术展览”,两人终于闻名全国,也引起了美国画廊的注意。1986年底,兄弟俩改名山作、大荒,在美国芝加哥开始了艺术寻梦之旅,如今已跻身身价昂贵的世界前十名在世画家,闻名全球。

        近日,“周氏兄弟三十年艺术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周氏兄弟——35年艺术回顾》也同期问世。

        从身无分文的年轻小伙,到身家未知数、作品价值跻身世界前十的前卫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走向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周氏兄弟(山作、大荒)创造了一段“美国寻梦”的奇迹。

        无论是东方评论家,还是西方评论家,都很难把周氏兄弟的创作进行归类,他们惊呼,周氏兄弟是一种现象、一个谜。有人称他们是欧洲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方媒体说,他们为抽象主义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方向和巨大能量”。也许正是这种如“谜”一样的风格,如“传说”一样的阅历,以及那踩在世界巅峰之上的画作,让周氏兄弟成为世界媒体追逐的对象,从西方到东方,在周氏兄弟所到之处,除了带来艺术界的震撼,也会看到舆论的热潮和听到收藏家的尖叫。

        近日,兄弟俩向记者娓娓道出20多年来尘封于心的寻梦故事。

        本报记者对话周氏兄弟:

        “财富只是数字”

        广州日报:当初为何选择的是美国,而不是意大利、法国或德国等更具艺术气息的国度?

        山作:法国在现代艺术的土地上已经不重要了,意大利仍停留在文艺复兴的文明,现在欧洲,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艺术中心已经转移到德国。但德国的排外性将许多外来艺术家严密阻在门外,在此情况下,包罗万象的美国则成为曲线通往德国的窗口。

        大荒:欧洲是我们儿时几度梦中向往的地方,那里有大师们的足迹,每一年我们都会花时间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去感受和体验文化精髓。而美国则更巧合的像是契合着南方壮族人的气质,在美国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美国梦就是让一切从无到有,一切又似乎从有到无,这种活力成为我们所理解的生命原动力。


        周氏兄弟——35年艺术回顾

        广州日报:带给你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山作:一个艺术家创作灵感往往追溯到他童年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就会散发出许多艺术的灵感,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事和将要的发生事情,都会带来心灵的触动,这种化身艺术的交流最终会让创作想法变成事实。

        大荒:艺术家不会知道他将要创作的是什么,这也是生命和艺术的奇妙所在。

        广州日报:凡·高最好的绘画是在愤怒时,对你们而言,最佳创作出现在什么时候?

        大荒: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创作处于两个极端。当一个人处于极度生活波动时,或者完全没有欲望时,处于这两个极端时,作品往往会比较飘逸,用毕加索的说法是打破。

        广州日报:两兄弟同一时间画同一幅画,这也成为当今世界画坛罕见的现象,你们如何能够达成默契,如何知道想画的是什么?

        大荒:早期画画时,我们还会事先交流商量,希望以此取得和谐,体现最佳。后来我们领悟到,其实并不需要如此,我们需要的是反常规,打破禁锢和理性思维,因为每个人要打破框架、去否定自己是最难的,两个人的合作的目的就是相互否定斗争的过程,从而擦出艺术的火花,最终的效果可能是两个人都未知的。

        广州日报:在国外有着大量的评论者著书研究你们,但是却似乎没有人真正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究竟你们的风格是什么?

        山作:从东方或西方的评论家口中之所以没有准确的解释,很大原因是,年轻的评论家难以产生有影响力的评论结论,而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又会因为影响而显得保守。我们更多的是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当代艺术与传统画风的碰撞,有时作品会有中国式的描画,又会出现美国式涂鸦,多种风格之间的相互冲撞,我们既希望突破当代美术,又希望冲破现有的格局,进入真正的自由创作空间。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这种抽象的作品究竟是什么风格。

        广州日报:如果风格是难以捉摸的,那么你们希望通过作品表现什么思想?

        山作:我们所表达的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到1985年是国内阶段,主要侧重整个人类历史变化,表现5000年前人类最本质的文明和精神。1985年到1994年则是美国阶段,通过抽象的作品反应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融入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1994年之后,作品则更多带着幻想性,侧重反应人类的感受,通过艺术来表达人类。

        广州日报:作为在世画家世界十强拍卖纪录保持者,在很多拍卖场合,你们的作品也被标以天价,你们认为自己属于商业画家吗?

        山作:拍卖价格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这在有时候甚至会抹杀一个艺术家的成就。人们总是需要一个世俗的角度感受作品的价值,凡·高最初的作品曾拍出3600万元的天价,但很快又会有新的天价取代它,我想比起拍卖市场随波逐流的价格,我们更关心的是历史的认可。

        广州日报:不少人谈起周氏兄弟,都会首先联想到美国豪华别墅、大面积庄园、欧洲私人古堡以及难以捉摸的财富身家,你们怎么看待财富,财富对艺术又有什么作用?

        山作:对于现在的我们,财富只是一个数字,我们并不太在意拥有多少金钱。但是财富有时候会给艺术带来帮助,比如制作雕塑,我们就需要一个很大的庄园来摆放,要求某些色彩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变干,这就需要通过专门的颜色工厂专门订做颜料。但在创作上,我们更多是随意的,比如在宴会上,我们会随情地用红酒在白布上作画,我想重要的是创作的意识,而不是材料。

        广州日报:在华人艺术家问鼎艺术殿堂塔顶尚无多见的今天,你们认为自己的神话具有可复制性吗?
        山作:艺术家成功的特殊例子与其本身的性格有关,在当前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上升的国力和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是近代中国艺术界从未有过的机会。当然当外在条件具备时,关键还是看艺术本身的深度,伟大的艺术家的出现往往需要更多重要的经历。

        周氏兄弟印象:淳朴名流

        一身世界前卫名牌的打扮,艺术家标志性的长发披肩,墨镜、雪茄不离身,经常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吞云吐雾,腕上世界顶级的手工表、长长的尖头皮鞋……与此反差极大的是,周氏兄弟俩仍忘不了中国根,频频谈到国内的发小、朋友、故乡,聊到动情之处,更是感慨万千。

        如今兄弟俩已经是世界级的名人,乔丹、皮蓬常常是他们芝加哥府上的座上宾。周氏兄弟是好客之人,采访当中不止一次邀请记者到美国做客。有趣的是,尽管已经到了视财富为数字的阶段,但兄弟俩至今府上不请佣人,大小事务都是山作的夫人秀玲打理。



        2004年,周氏兄弟在芝加哥第35街购买了一处8.5万平方英尺的场馆建立了周氏兄弟国际艺术学院。2005年,周氏兄弟在密歇根州拥有一块158公顷的庄园用以建设一座雕塑公园,周氏兄弟希望自己的雕塑公园能够像毕加索的雕塑公园一样成为世界著名景点。

        而广州人对周氏兄弟印象莫过于,2002年,周氏兄弟在第一届广州三年展上展出了两件作品。广东艺术博物馆从《打开我的门》系列作品中收购了一幅油画作品。

        周氏家族是广西南宁武鸣县几代传承的教育世家,外祖母周锦华是武鸣县第一所女子学堂的创校校长。周氏兄弟第一次合作作画是在1973年。那一天,久别重逢的山作和大荒回到了外祖母家,站在曾经一起嬉闹过的花园里,兄弟俩眼中含着泪水,第一次在同一张画布上用笔交流。那幅对于周氏兄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冲浪》,如今被视为他们最珍贵的收藏。也是从那以后,兄弟俩时刻在一起追梦,无论国内国外,贫寒富裕,从未分离。

        坎坷从艺路

        山作和大荒先后被借调到广西彩调剧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担任美工。但是,山作两次报考艺术院校,都因为出身问题被拒之门外。1978年,山作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进修。不久大荒也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当旁听生。兄弟俩近乎疯狂地学习绘画,他们合睡的一张床利用率极高,一个白天睡,一个晚上睡。晚上山作把钥匙交给大荒进教室画画。

        1982年,一路坎坷的周氏兄弟终于遇到“贵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十分欣赏他们的作品,安排在学院画廊展出。1985年2月5日,两个寞寞无名的青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花山岩画艺术展览”,得到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张汀等前辈画家的高度肯定,刘海粟写下“环玮博达,开创一代新风”送给周氏兄弟。

        画展结束后一个月,周氏兄弟收到一封通过文化部转交的信,信来自美国的一个画廊,信上说希望周氏兄弟能到美国参展。

        在出国之前,周氏兄弟决定改名。大荒说:“当我们享誉世界的时候,少立、少宁这样的名字,肯定是震不住的,当时就想到必须要改名。山作意味着背靠中华巍峨的山川,大气磅礴,而大荒则代表无尽的想象空间和随心所欲闯荡的天地。”

        刚到美国几乎身无分文

        1986年11月,怀着炽热的“用画笔征服世界”的梦想,山作和大荒走在美国芝加哥的大街上。原本指望芝加哥的那场画展能成为他们成名美利坚的跳板。但他们在国外的第一次展览却是以一幅画都没卖出去而告终。

        大荒说:“当时风雪交加,刚到美国英文都不会说,跟哑巴似的走在路上,后来看到一个中国饼店,肚子实在饿得要命,我们摸了摸口袋,刚够买一个饼的钱,于是一个饼我跟山作两个人一个啃一半。最终,我们做出了一项决定——卖画。在与画廊老板反复周旋后,最终10幅画以1500美元成交。”山作和大荒也因此有了点钱,可以租房安定下来。

        买不起画布,兄弟俩又去了旧货店,买回来床单当作画布,把颜料直接涂抹在床单上。房间不够大,他们就分开画,画完了再接在一起。

        一天晚上,兄弟俩接到画廊打来的电话:他们终于卖掉了第一幅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像乔丹投中致命一球的感觉,意识到我们对了。”兄弟俩的创作激情持续高涨,每天晚上灯火通明。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周氏兄弟打破常规,连续办了五次画展。1987年,周氏兄弟获得第69届美国现代艺术大展金奖。

        购置王宫做工作室

        1994年,周氏兄弟的巡回展览在德国达姆施塔特艺术中心开展,展出了周氏兄弟的180件作品。

        周氏兄弟清晰记得,在到达德国之前,德国主流媒体就已经以“Chinaiscoming(中国来了)”为题进行大篇幅报道。1995年周氏兄弟获得了由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艺术中心颁发的“最佳艺术家奖”,奠定了他们在国际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1998年,周氏兄弟应奥地利萨尔茨堡国际艺术学院的邀请,担任客座教授。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在柏林购置了一座前国王的行宫作为在德国的工作室。荣誉接踵而来。2004年,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向周氏兄弟颁发“美国杰出移民贡献奖”。2006年,他们获得“美国林肯金质勋章”,这是有史以来华人首次荣获象征美国最高国家荣誉的奖项。2006年,《纽约时报》称ZHOU.B(周氏兄弟)已经跻身世界上活着的十位最昂贵的艺术家之列,他们的单幅作品售价高达500万美元。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他们的创作是中西方的跨文化对话

        周氏兄弟的海外艺术之旅是一种精神之旅,其历程是站立在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上与西方艺术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话。一向具有文化强势心态的西方接受者——无论是博物馆、公共机构还是收藏家——从对周氏兄弟艺术的认识、理解,到对他们作品的真正接受,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对话过程的展开。周氏兄弟的艺术至少在三个方面具备这种我中有你,以我异你的对话魅力。

        首先,他们艺术的整体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意象性抽象绘画的形态,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西两种艺术的经验。

        第二,西方现代艺术的“胜利”在本质上是“个体的胜利”,也构成了西方艺术学界关于创造论的基本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周氏兄弟在艺术上表现出来鲜明的个性,符合了西方关于艺术家的品评标准,他们来自中国的背景也容易被视为特例。但是,周氏兄弟并不在意西方对于他们的选择,反之,他们在进行着自我选择。

        从形态上看,周氏兄弟的艺术基本属于现代主义,他们以架上绘画为主的作品归类于经典的现代绘画范畴,但是,在保持着“画家”基本身份的同时,他们已敏感到整个西方乃至国际文化情境发生的变化,于是大胆地突破自我,寻找新的蜕变,一方面继续从事绘画,另一方面,打破了媒介的局限,更加宽阔地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周氏兄弟勇于突破自我,同时突破艺术媒介界限的行为,无疑是他们的艺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或当代的升华。

        周氏兄弟在西方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从文化探试到文化征服的成功,而对话则贯穿着这个过程的始终。

        来源:中国雕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