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城市发展应尊重自然——周婕(作者:杨春)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09:41:52 来源:网络

          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婕教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婕是一位研究城市规划的教授,在这场武汉50年一遇的大雪灾中,她不仅是见证者,也是受害者之一。

          武汉城市生命线在哪里?

          交通拥堵、停水、停电、菜价上涨……在她的眼中,灾难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灾难的发生影响面很广,我们都受到了重创。”

          在学术上,专家们把防灾工作称为城市生命线工程。通俗地说,就是把武汉比作一个机体,由交通、水电、能源等各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一部分出了问题,那么这个生命线也就“病”了,需要修复。比如这次的大雪灾,它让武汉的交通、水电等受到重创,大家就需要抗灾,恢复这一条生命线。”

          城市发展应尊重自然

          周婕说,在灾难面前,人性充分展示出了自然气候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城市建设薄弱带来的不便,“这都与环境密不可分”。

          尤其暴露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协调发展。“我们真真实实感受到了两者之间协调发展中,环境的重要性。”

          周婕教授通俗地说,人类进步中,人之所以要住进房子,是因为安全、舒适,一旦遭遇了不安全因素,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这次的大雪灾就是如此。

          “这说明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缺陷,我们的城市建设往往看重数量,忽视了质量,一场大雪就让武汉人城市生活陷入困境。”

          雪灾带来的警示

          尽管武汉的这次雪灾是50年一遇的,但是谁又能保障几年后不会频繁出现呢?

          周婕教授认为,首先要建设城市综合减灾防灾体系,系统里包含基础设施等更广泛的内容,未可见的事件。

         其次是完善每一个板块的设施。“每个区要是各种基础设施都健全,大家也不会过江,也不会在交通高峰期造成拥堵。如果武汉建成了环行供水系统,遇到宗关水厂取水难时,不至于几十万人遭遇停水事件。”

          8+1武汉城市圈也应建立一个“群体防灾体系”。在圈内形成一个对外、对内的转换机制,并提高城市设防的标准,把“历史的欠账”补上来,基础设施建设时多考虑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

          本报记者 罗道海

           

        【对话】

          对待雪灾

          武汉人不缺乏承受力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

          长江商报:对于雪灾,武汉人缺乏必要的承受力吗?

          刘玉堂:武汉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强的,这是因为武汉这个城市有“受灾经验”。作为江城,我们会受到洪水的威胁,应对突发灾害有心理准备。

          长江商报:这次雪灾对于各行各业都是考验,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刘玉堂:这次的雪灾更多的是考验国家应急机制,因为铁路电网都是垄断体制,在雪灾面前如何处理好电和水、电和铁路的问题。有时候这些部门受省级干预并不大,这就需要能及时协调,同心协力。目前老百姓在议论用电问题,归根到底凸显了我们一种应急机制的缺陷。

          长江商报:对于武汉这个城市的应急预案您有什么看法?

          刘玉堂:在雪灾面前,最脆弱的可能是一些应急预案,如果在灾害发生后要开会再决定如何应对,那么这个就不叫应急预案。最理想的状况是达到防患于未然。

          本报记者 杨春

           

          建筑要注重人性化

          城市人行道要改造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百浩

          长江商报:这场雪对城市建筑有多大危害?

          李百浩:南方城市是很少面临这样的大雪的,所以我们的建筑和建材也面临了考验。水管爆裂,房屋倒塌,这样的事情发生得不少。从地理上划分南北鲜明,所以在建筑设计上基本考虑普遍性,很少考虑特殊性。比如公共建筑中体育馆倒塌,就是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屋顶荷载的问题。

          长江商报:撒盐是一种好的方式吗?

          李百浩:对于撒盐这个做法,我感到深深忧虑。因为水无孔不入,当雪水被盐化成盐水后,渗入建筑或者道路的连接处和缝隙之间,影响很大。钢结构的桥梁容易被盐腐蚀,降低沉重强度。就算是混凝土中也有钢筋成分,所以在重要的公共设施中千万不能撒盐。

          长江商报:这次暴雪冰冻天气对老建筑有威胁吗?

          李百浩:武汉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对于老建筑我很有感情,但是担忧并不多。因为老建筑的设计很传统,考虑也周到,排水防冻能力也强很多,不像现在的设计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长江商报:您对城市建筑设计,有什么好建议?

          李百浩:在这次的雪灾中,我深深遗憾武汉的人行道设计,很多为了追求好看,都选用花岗岩,而这种建材是最容易在雨雪中打滑的。我自己都被滑倒过一次。

        本报记者 杨春

        来源:长江商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