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与环境和谐共生 才是社区好景观——陈世民(作者:陈聪)

        作者:核实中..2009-12-30 17:10:35 来源:网络

          好景观就是与环境和谐共生

          【环境可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所说的好的景观追求的应该是中环境。应该是能够与大、小环境对接起来,实现和谐共生的环境。】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提出过环境对于建筑的重要性,那么再具体一点,您觉得环境和景观具有怎样的关联?

          陈世民:房地产开发商通常引用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是位置的“位置论”作为安全投资的依据准则。这当然有其道理。但我认为,与位置相比,更重要的则是“环境”。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楼盘所处的地段、交通、公共设施、景观、户型等等。我把环境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所谓大就是指一个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市政配套等;中环境指的是项目本身的建筑风格、景观构造等;小环境则是指具体到每一栋楼的户型、内部装修等。我认为景观设计追求的应该是中环境,但这个中环境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与大环境小环境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环境。
         
          记者:目前在对景观与环境的认识上,存在怎样的误区或者说弊端?

          陈世民:最大的弊端就是把景观与周围的大、小环境割裂开来。首先,不少项目在做景观设计时,过分考虑景观作为卖点的功能,不考虑景观本身的实用性,单纯追求景观的包装和美化,而不与周围的地理、交通、配套等发生关联。这样,景观就成了一个“孤岛”,虽然,本身很美丽,但却显得生硬而不和谐;其次,景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空间的组合,如果使用合理,可以整体地发挥建筑空间的感染力,但目前的景观设计仍然没有考虑到建筑的细节,没有与交通流线、装饰格调、家具陈设、空调、照明以至垃圾排放统一视为一种生活与工作环境塑造,为了景观而景观。最后,我们所说的人居环境,包括户外和户内环境,更深入地说,是包括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住宅不是居住的机器,是焕发人们生机的“家”,切实让起居、工作、学习、娱乐等生活都能体察到确实以人为本,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人感到舒适、亲切。但景观设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往往是割裂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联系,重物质而轻精神。

          记者:您觉得景观设计师目前亟需提高的是哪方面的素养?

          陈世民:从大的方面说,当今的时代是环境的时代,创新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资源地有效共享是环境的主题。景观依据环境而生,环境因新景观的出现而得到改善与创新。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需要具有扩大的、综合的环境观,这是时代的需要。通过综合分析项目所在地域的自然的、地理的、经济的、人文的、交通的、建筑的以及施工的各种环境因素,使用良好的景观资源,积极利用其中有利的成份为人们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良好环境促进社区和谐人居文化

          【让老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的人在社区里都能各得其所;让人与自然、景观环境能实现和谐相处;让人们在享受物质环境的同时,更能够在精神上感到愉悦、幸福,这就是和谐人居。】

          记者:在一个建筑景观设计师眼里,什么样的社区才是和谐的?

          陈世民:我认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需要打好和谐的基础,建设好一个个的和谐社区,形成新的和谐人居文化。所谓和谐社区应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各类人在社区里应该各得其所,人与人之间有和谐相处的关系。它涉及从社区生活的民主、公正与诚信以及友爱、活力和秩序,进行长时期的教育、培训和影响,将和谐社会的理想自觉地付诸行动。通过社区的公共生活文化缓解压力,增进邻里关系,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培养和建立新的和谐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到社会层面。

          第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有和谐的共生关系。通过树立扩大的环境观,注意将社区/小区与周围自然的、交通的、景观的、经济的、建筑的环境资源结合,提高社区的效益。保护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这点已经关注并在实施。但是还未能从宏观上有目的地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生态性措施,高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低限地对环境造成影响,还作得不够,注意了局部的和谐,尚未研讨总体的和谐。

          第三,人与住宅的内外建筑、景观有和谐的生活关系。现阶段消费者虽然拥有成套的住宅,但内外建筑空间不够人性化,景观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还有待加强。是人在适应空间而不是空间适应人的生活。当前需要回归到适用、经济与美观的基本原则构筑建筑空间。要让生活在建筑空间小环境里的人感到好用、好看、好建也好管理,在其中能生活得健康、舒适、安全,既能休养生息,又能焕发创造活力,避免不切生活实际地夸张、浪费与负担。

          记者:在和谐人居方面,中国与国外的差别和差距在哪里?

          陈世民:我并不认为外国的建筑或者是景观比中国更和谐,只是因文化上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别。外国的建筑景观是图案式的,由一个个或方、或圆、或长、或扁的“符号”组成,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不大,而中国则更注重景观的意境,用一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如竹、梅、松、形态各一的石头以及水面,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表达出不一样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生态与文化是未来景观发展的“左膀右臂”

          【生态性、环保性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信息、知识、文化等精神要素和资源、产业、建筑等物质要素之间互动与融合,将是住宅产品开发的主旋律。】

          记者:您一直提倡的生态建筑,是否就是要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而尽可能减少人工堆砌?

          陈世民:可以这么理解,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建筑。其一,目前我国资源缺乏,能源实际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并且还在不断加剧。要使每年新房20亿平方米(其8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在2010年有1/3达到绿色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实现总能耗节能50%的目标,这一切迫切需要开发新一代的更具生态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产品。其二,当今“家”的功能已经演进到一方面通过物质生活提供的方便让人克服每一天疲劳,恢复体力,另一方面通过视听、娱乐、阅读、交流等精神生活让人调节情感,激发欲望,焕发创新活力。物质生活正在回归生态化,精神生活的文化内涵与日俱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结合越好,会使人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其三,民众健康、防疫需要生态、文化性设施。在经历了SARS及病毒袭击后,全社会的健康、安全意识大为提高。社会要求新一代的住宅产品不仅功能要齐备,设施完善,更应符合国际水准卫生标准,具有防疫能力。室内的热舒适、光舒适、声舒适和自然通风条件、小区的卫生、环保、安全、居住条件都应有相应的文明水准。这一切都需要广泛应用自然生态和科技生态技术。

          记者:您多次建议要大力发展“中国化”的建筑,如何将“中国化”元素落实在景观设计上?

          陈世民:文化,在建筑中体现的是工程科技与造型艺术的结合。人们对景观美观与否的评价是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对某种文化的追求为基础的,难于众说一致,但是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观。这就是:景观文化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并与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技术传统根连一起。经济走向现代化、国际一体化,建筑文化更应走向地域化与民族化。

          在通过引进外国建筑文化来丰富本国建筑文化的同时,发掘自身传统文化加以改进对丰富建筑文化同样地重要,在当今社会同样值得提倡。因此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建筑文化不是全盘西化、欧化,而是需要“洋为中用”,加以集优化。

          记者:您觉得举办楼盘景观评选活动对于推广生态和文化建筑有何意义?

          陈世民:现在,每年都会有一些专业机构对楼盘的建筑和景观进行评比,表彰一些具有突出特色的项目,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一是可以发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二是更加有利于行业内的交流和沟通,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这类评选还没有普及化,普通置业者很难参与进来,这是需要改善的地方。置业者的消费观念不进步、不改变,推广生态、文化建筑也就没办法落实。

          深圳特区报举办的这次“珠三角百景楼盘评选”活动,通过运用网络、报纸等资源,可以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这对推广生态和文化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人物简介
          陈世民: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CEO、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世民从事建筑创作设计已50多年,参与并主持项目200多项,获奖60多项,提出“环境、空间、文化、效益”的综合设计理念和主张开发“第五代生态文化型”住宅。2005年,发起成立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带领设计联盟为振兴中国建筑文化,推动房地产事业发展做出了努力。

        来源:深圳特区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