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景观设计:重建和谐桃源与精神家园——俞孔坚(作者:张如)

        作者:核实中..2009-12-30 16:51:32 来源:网络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俞孔坚的神情和话语,处处流露着他对于土地的热爱与忠诚。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是生存的基本资源。近20年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也改变着人们对于土地的信仰。然而,对于土地的情结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财富,是一种历史的遗产。它会告诉我们,这么多人口在这么少的土地上怎样生存,怎样发展。”

          “如果我们抛掉了善待土地、热爱土地的传统,也就失去了信仰,没有了根。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隔断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的联系,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挥霍土地和破坏大地生命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不适合人的生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像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一样珍惜和善待土地,而这就要求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的联系。”

          景观设计的精髓:热爱土地,善待土地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认为景观设计学要传达给学生的最精髓的东西是什么?

          俞孔坚(以下简称“俞”):土地伦理。景观设计师必须热爱土地,热爱自然。我认为,这种要求是第一位的。因为设计师只有热爱土地,对土地心存敬意,拥有激情,才能真正建立对于土地的责任感。简单讲,就是如何善待土地的问题。

          记:景观设计遇到的问题,比如不能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等,很多看似不是景观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各方面机制或者文化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俞:景观设计不能只设计景观的外表,它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文化)真实的内容,也就是隐藏在景观背后的深层的东西。它的背后有生态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多个方面的含义。“景观”这个词,是个科学的名词,它不只是“景”,也不只是“观”,它的意义绝不仅是表面的东西,而在于它背后深层的功能和意义内涵。北大开设了一门景观社会学的课程,它就主要涉及景观背后的东西,景观与社会的联系,景观对社会整体的影响,等等。

          社会的价值观、生态问题、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都可以体现在景观上,景观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自然与文化过程的综合反映。事实上,景观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美好、和谐的社会,必然会体现在和谐美好的景观,“桃花源”的美丽景观反映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理想,它的诗情画意的美景,注解的是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社会。

          一个景观社会越民主,对个人的价值越尊重,对平民越尊重,景观也就越亲切宜人,越和谐美丽;如果文化是封建的、集权的,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很可能就是中轴线上巨大的纪念性建筑,它只可能是对少数人的歌颂或多少数人的娱悦,而不是为大多数人的使用而设计。现代的、进步的社会的景观应该是为每个人的。

          土地与生存:走出虚假的“桃花源”

          记:2004年这个时候,您曾经批评一些人陶醉于园林国粹,是不是因为您对这些“古”的东西不喜欢?

          俞:也不是不喜欢。只是我认为园林只能作为文化遗产,就像故宫是古人留下来的,很好很壮丽,但它不属于当代。我所谓的“陶醉于传统园林”是指有人喜欢用传统园林的形式和传统的手法来解决当代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对于遗产,我们要保护,但不要再去建造这样的建筑,再造这样的园林了,因为当代的社会有当代的景观,当代的问题需要有当代的解决途径。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传统的园林只是“虚假的桃花源”。它们大多是仅供观赏,而并没有任何生产能力,生态服务功能也很差,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生存危机。况且,现在一些人为了建造这样的园林,不惜耗费大量的资源去破坏真实的挑花源。可见,现代的景观必须回到真实的“生存艺术”中,用最简单的技术和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丰收。也只有回到真实的桃花源,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生存危机。

          土地与审美:为不重蹈欧美覆辙奔走呼告

          记:有人说,事情不发展到最坏的地步就没有好转的可能,而我们今天的景观也正在重复欧美一些城市在100年前走过的路,您对阻止这个过程有信心么?

          俞:我们正在努力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应该说,我们这几年已经唤起了一些决策者的注意,比如2004年2月建设部等四部委就发布了《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这就是专家们呼吁和宣教工作的直接结果;又比如,我们近十年来呼吁、并通过实践工程来反对城市河道的渠化、硬化工程,最近也得到了社会和主管部门的关注,并在往生态化的雨洪管理方面发展;再比如,我在回国后就大力提倡“野草之美”,反对因为要建花坛、人工绿地而锄掉野草,北京市最近已经正式在提倡野草的种植。我认为,一个国家越是文明和发达,就越知道“平常”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青春时期”,还是更多注重表面和非常的惊喜。

          但是,我们的建议在慢慢地被整个社会接受,被决策者所采纳。我也一直在批判“城市化妆”和“城市美化运动”,现在中央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反对铺张浪费。由此可见,很多和我一样的专业人员、专家学者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传达给社会的一些知识和建议,可以被决策者所接受,所以我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信心的。

          土地与理想:对土地的热爱是力量的源泉

          记:您所倡导的景观设计的理念是创造“天地-人-神”的和谐,您所指的“神”是什么?

          俞:“神”是讲人的信仰,其中最基本的是对土地的归属感和认同。在这里,我所强调是人与土地之间(重新)建立一种精神的联系。“神”是人类精神的寄托。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人对土地的信仰又是最基本的。中国农业社会经历了几千年,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人们特别是农民,对于土地的信仰和依赖是一直存在的。但现代的城市化进程使很多人丢掉了对于土地的信仰,这也是社会信仰缺失的一个方面。之所以要提神,是因为我认为人还是需要一种信仰,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和寄托。和谐社会是需要有信仰的。

          记:在以往媒体对您的报道中,见到最多的就是“理想”这个词了,那么您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支持着您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呢?

          俞:我想,应该是“天地-人-神”和谐的城市。

          我所追求的理想说得大一点,是为我的民族、为国家保护和设计秀美的山川大地,而支持我去实现理想的最基本的力量还是对于土地的情感。我对于土地的信仰,跟我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是最基本的资源。中国只拥有全世界7%的土地资源,而要维持世界21%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民对于土地的信仰、人与土地的精神的联系应该是最基本的联系、最基本的信仰。而现在,我们需要重建这种联系。比如,如何节约土地、善待土地,对土地如何审美,如何尊敬和爱戴土地,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抓住这个核心。其次,还有我的专业理想。因为有了这两点,我选择了回国创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