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本土建筑现代化 现代建筑本土化(作者:汤璇)

        作者:核实中..2009-12-30 12:00:28 来源:网络

          弘扬民族建筑文化访谈⑦

          ——访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与建筑研究所所长、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少云博士

          “民族建筑的复兴,应该纳入全球现代建筑发展的坐标系,才能追根溯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绝不能简单理解为以传统形式符号为特征的‘中式建筑’的回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与建筑研究所所长、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少云博士认为,民族建筑的复兴有本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两种途径。

          民族建筑的衰落
          
          要理解民族建筑的复兴首先要读懂民族建筑衰落史。在李少云看来,近一个世纪以来民族建筑的衰落有文化、制度、技术等背景,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民族建筑的衰落首先是由于民族建筑木结构体系的不可持续。木结构不但难以保存,而且随着森林资源的枯竭,建筑取材越来越难,因此民族建筑在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方面的变革是必然的结局。不幸的是,这种变革最终忽视了对民族建筑传统中精髓的继承与发扬;现代主义强调“形势追随功能”,追求简洁实用的建筑形式,从而加速了民族建筑的衰落。其结果是没有任何本土特征的国际式建筑大行其道,与民族建筑传统渐行渐远;此外,民族建筑的衰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价值观紧密相关。在“经济、实用、安全,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信条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民族建筑由于造价较高自然成为被摒弃的对象,只有国庆十大建筑这种公共建筑能够例外,结果是“千城一面”。

          “国际主义建筑泛滥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但整体建筑质量如此低下却是中国独有。”李少云解释说,在欧洲,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自然的渐进的进化,是艺术、技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长期酝酿的结果。而在中国,尽管有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国固有形式”的昙花一现(如广州中山纪念堂),亦有以北京民族文化宫为代表的“国庆建筑”的继续努力,但总的来说,长期以来对民族建筑传统的忽视造成了建筑审美经验的中断。

          民族建筑的复兴

          近几年,民族建筑的复兴成为热门话题,尤其受房地产领域的热捧,“中式建筑”、“新东方主义”等名词层出不穷。

          李少云认为,它其实意味着对民族建筑特色丧失的反思,对中国城市逐渐沦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放,人们一方面重新找回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心理认同感,另一方面,遍布中国的“洋”建筑垃圾已经使中国人产生了“审美疲劳”,日渐认识到民族建筑的魅力。

          李少云不赞同所谓“中式建筑”的说法,他认为,这种把民族建筑标签化、符号化的倾向是房地产商商业角度的定义,会误导民族建筑的复兴沦为“建筑样式”的复兴,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民族建筑复兴走向庸俗化。李少云不反对在特定环境中对民族建筑符号的复制和模仿,但他更赞同民族建筑复兴应走多元化的道路,他强调民族建筑的复兴应该以全球现代建筑发展的坐标系为参照,然后才是对民族建筑文化内涵的含蓄继承和发扬。

          中国民族建筑一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物质层面注重内向空间、尤其是园林空间的营造;精神层面注重意境的含蕴。在此基础上,李少云总结出了中国民族建筑的五大特征:内向院落空间、地域化的色彩体系、宜人的空间和建筑尺度、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和地方特色的附加装饰。但他认为,前四个特征的继承比较含蓄,比较考验建筑师的修养,也比较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而通过符号化较强的附加装饰来表达对民族建筑的传承相对比较肤浅。

          民族建筑复兴的两种途径

          民族建筑的复兴不是简单复制传统样式,随着技术、材料以及建筑使用功能的改变,民族建筑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回头路,房地产项目中出现的对民族建筑样式的复制现象,终究不是发展的主流。李少云表示,在对待民族建筑文化上,应该有所发扬有所摒弃。他说,谈论建筑的本土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吸取传统建筑的优点,力求在空间营造、尺度把握、色彩体系和材料运用上体现民族建筑的特点。因此他提出,“民族建筑复兴有‘本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两种途径。”

          在继承与发扬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方面,李少云在近两年作了一些设计实践。广西桂林的阳朔阳光100酒吧街和广州二沙岛的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办公楼是他认为较成功的两个案例。

          在李少云接手阳朔阳光100酒吧街的设计之前,已有日本的六角鬼丈等国际大师级建筑师作过若干轮方案,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李少云充分考虑了建筑和空间的尺度、阳朔老城的肌理,以及小青瓦和阳朔石等地方建筑材料的应用,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营造了阳朔地方建筑味浓厚的建筑群体,从整体到细部都没有采用任何地方建筑符号。而星海演艺集团办公楼位于二沙岛独一无二的滨江地块,建筑方案甚至没有采用坡屋顶,是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但也中国情调十足,诀窍在于色彩体系、建筑材料的中国特色。而隐喻竹子的建筑表面肌理和园林设计中大量竹子的应用也强化了中国建筑空间意境。
          
          李少云坦言,在现代建筑风格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时代,虽然民族建筑的复兴前途不可限量,但不可能成为主流。中国民族建筑的复兴应纳入全球现代建筑发展的坐标系中,才能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方向。

        来源:广东建设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