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对话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

        作者:核实中..2009-12-30 10:52:58 来源:网络

        对话背景

        6月8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与多位京剧名家来汉,为即将到来的“八艺节”造势,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大型现代京剧交响乐演唱会”。

        作为我国当今活跃于京剧舞台的第一花脸名家,60年戏路,尚先生一直在超越自己。从负荆请罪的廉颇、文武并蓄的曹操,再到机智敢谏的魏徵、布衣廉吏于成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舞台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尚先生6日结束在台湾的演出,7日中午来汉,一路风尘,连晚饭都没有吃。晚8:30赶到湖北剧院,看到记者在等他,“麻烦等20分钟,我准备一下”;“再等等,我先到后台看看,熟悉一下环境”;“对不起,让你们等了啊!”和舞台上刚劲威猛的“花脸”不同,生活中,尚先生和蔼恬淡,笑呵呵地,令人可亲可敬。


        尚长荣,1940年出生,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代表剧目《霸王别姬》、《李逵探母》、《将相和》、《张飞敬贤》、《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剧院遍知音

        问:为了看京剧名家们今晚的彩排,下午5点钟就有上百位戏迷赶到湖北剧院。有戏迷给我介绍,1996年,您的《曹操与杨修》在湖北剧院演出爆了棚。听朱世慧先生讲,“明天(8日)演出的门票已经没有了,一票难求”,这样的场面相隔已经11年了。

        尚长荣(以下称“尚”):京剧的形成,汉徽合流,湖北是京剧的一个码头之一。“无腔不学谭”,包括我们的吐字、语言、表演等,都受你们江夏谭皇帝(谭鑫培,人称“伶界大王”)影响很大。

        大概是1954年冬天吧,陪同父亲来武汉演出《汉明妃》,我演毛延寿,那时候的感受,湖北观众对京剧特别喜爱。毛延寿是个重要的角色,早年是由孙盛文、袁世海等与父亲合作,晚年一直是赵荣鹏师哥来演。那天,荣鹏师哥突然犯了心脏病,不能上台。我便主动向父亲请缨。父亲听后不动声色地说:那就试试吧!一试,效果还不错。

        问:武汉戏迷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尚:懂戏。1958年我又来武汉,与1954年一样都是在人民剧院。因为在剧场的都是知音,每一次在武汉的演出,都能对我们演员激起一个兴奋点。

        一去25年,1983年,我再次来武汉演出,那是在江夏剧场,武汉观众对京剧的热爱和痴迷真的让人回味。后来,我定居上海之后,仅大戏就来过武汉3次。我的《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法门寺》、《将相和》等都在武汉唱过。今年11月,我演的《廉吏于成龙》要参加八艺节。

        湖北多知音,我想通过楚天都市报,向我们的广大读者问候,向广大戏迷问候,祝愿武汉三镇经济腾飞,文艺更加繁荣。

        问: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的好戏都拿来给湖北戏迷分享了。如果只允许选一个作品作为自己“压箱子”的戏,《将相和》、《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等等,您选哪一个?

        尚:你提到的几个戏都是我的代表作。的确,每排一个戏都是个很艰苦的过程,但最好的一个戏还是下一个(笑)。

        问:京剧那种直上云天的声音需要十足的中气。在我们外行看来,单从体力上讲,京剧演员的黄金时间更应在青壮年。

        尚:马连良先生60多岁还移植了秦腔《赵氏孤儿》;梅兰芳先生66岁推出了从豫剧移植的《穆桂英挂帅》……老先生们都很大胆,为推动京剧立下了不朽功绩,我受到了前辈的鼓励,也想做点事情。我有个格言,那就是“决不重复自己”。

        问:说说您的新戏《廉吏于成龙》。

        尚:清官于成龙这位布衣高官,在中国的历史上,或近代史上,是很难得的。这出戏里,没有高大全,没有三突出。到时候你一定来看看,会发现和我以前的戏不一样。不勾脸、没水袖、念京白不上韵……刚刚确定上这部戏,我偷偷回家对着镜子上妆试验,拍了定装照,拿给导演看。结果他们惊喜极了:就这么着。那时剧本还没写好呢,大家说尚长荣这老头儿挺可爱的,哈哈。

        问:京剧是国粹。太多创新,会不会让人觉得不纯正?

        尚:我们所忌讳的是一道汤。以前注重的名家、名院团都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今天,能够创排一个新的剧目,能够自我否定,就是自我超越。我想这次参加八艺节,还是汇报、取经。

        傻人吃亏有傻福

        问:演了那么多不平常戏,名满天下。三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梅花三弄”在全国可就您一个,还说汇报、取经,是不是太谦虚。

        尚:(笑)有句话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满招损,谦受益。”我就是个平常人,就是个普通演员。我的座右铭就是“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不管年龄多长,在舞台上,都是一个普通的演员。

        问:现在好多名人出门都戴个大墨镜,把自己遮蔽起来,您似乎不这样。走到哪里,总是那么笑呵呵的。您就不怕麻烦?

        尚:没有戏迷喜欢你,你什么也不是。人活着应该就是平平常常,坦坦荡荡的。不唱戏,生活中,我就是一个挎着篮子逛菜市场的老头子;在家里自己磨咖啡,做冰激凌,给孙子、孙女做饭的老头子……

        问:碰到不喜欢的人怎么办,生气吗?

        尚:我给你解释一下,以前有个老话,叫傻人有傻福。还有一句老话,叫吃亏是福。我父亲有一方印,我们叫闲章。三个字——“学吃亏”。有人觉得,“学吃亏”,你不是个傻瓜蛋吗?其实不然。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呢?现在人们处在浮躁、竞争的、商业的、物欲横流的时期,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奋进、竞争,去拼搏,不是以另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去拼搏,就不一样。学吃亏实际上就是进行自我教育,不要妒忌,不要取巧,不要惟利是图。

        有人喜欢我父亲,我想想,除了唱戏还有其他。比如他非常耿直,侠骨柔肠,最看不得同行中人的心酸悲苦,经常就给人一些接济,一出手就是5块大洋,你知道,旧社会,5块大洋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他又有个“尚五块”的外号……

        惟利是图是一时满足你的物欲,若干年后,可能就有负面的效果。如果是坦荡的,就不一样。

        民众喜欢最幸福

        问:即使在今天看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样板戏,真的看得过瘾。

        尚:实际上,样板这个提法,用哲学的观点来诠释,是不确切的。当年,这几出现代戏都是集广大杰出的戏曲工作者的智慧,精心打磨出来的,好看好听是有道理的。对于剧目创作的思路,我们不强求样板。

        问:您的不少作品,据说被京剧界作为样板让人学习,模仿?

        尚:这样不好。我给你说,我的观点是不称派、不称师。

        问:但您父亲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出生名门世家,大家提到您,恐怕首先想到的还是“尚派传人”四个字。

        尚:什么尚派,什么大师,作为一个表演家不会在乎这个,真正做一个让广大民众信任和喜欢的演员,这是最幸福的。有十几年时间,在父亲晚年的表演中,我紧紧跟随,同台演出。我只不过是从我父亲尚派艺术表演中吸取了营养。

        问:在您心中父亲是怎样的形象?

        尚:父亲治家、治艺、治学都非常严格。生活中是严父,舞台上是慈母。我演出《金水桥》,演银瓶公主的儿子,父亲就是我的慈母。

        问:挨过您父亲的鞭子吗?

        尚:那时候学艺都要挨打的(笑)。因为年纪小,父母更疼爱一些,比起几个哥哥,我挨打少些。

        现在各行各业,科技发达,很多都可以克隆,可以造假,但我们戏曲演员的功夫是做不了假的。真金才不怕火炼,不吃点苦,是不能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情感、最美好的声音、最美的表演,呈现给观众的。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假唱、没有克隆、没有偷工减料,所以从事中国戏曲这个职业是光荣伟大的职业。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5(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