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对话

        作者:核实中..2009-12-30 10:51:55 来源:网络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时间 11月27日

          人物 张海

          采写 记者 周洁

          地点 东湖到汉口火车站车上

          人物介绍

          张海,1941年出生,祖籍河南省偃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新文艺大系》、《现代书法选》、《古今书法选》、日本《临书大系》等百余种作品集,国内博物馆、碑林多有收藏、刻石。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在当今书坛产生重大影响。出版专著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法精选》、《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

          基层办展览,练就八般书艺

          问:中国书协1981年成立以来,在您之前的几位主席,舒同、启功、邵宇、沈鹏,都是了不得的大家,没见到您的时候,我在想,张海是怎样的一个名士?

          张海(以下称“张”):(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工作者,名气与影响和前任主席没法比。如果一定要比较,用新加坡书协主席陈声桂的话说,在书法这个领域几十年,我是唯一带过兵打过仗的,有比较长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

          问:您很看重在基层的那段经历?

          张:是的。我从学校毕业,到了群众艺术馆,工作就是组织书法创作和群众书法活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刷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办一个展览,从大的标题和小的说明,都是一个人写。如果仅写一种书体,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这样就把自己的兴趣转移到对隶书、行草、篆书、楷书等各种书体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组织了一些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很有影响的书法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战役,对后来的中国书法复兴,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问:评论界说您隶书、行草、篆书、楷书四体皆能,而您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想必找您索字的人不会少。写吧,忙不完;不给写,那就是架子大。这种事怎样处理?

          张:(笑)不敢说各体皆能的大话,但经过努力,我在隶书和行草方面有一些变化。书法作品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艺术的属性,一是特殊的商品。如何将这两种属性结合起来,是个关键。作为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作品作为商品,能体现艺术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书家,还应承担社会责任。全国的书法界选择了你,领导选择了你,说得高一点,人民选择了你,你就应为社会多做奉献。比如我参加书法进万家活动,捐助希望小学,以自己的收入解决一些弱势群体的困难,也是应该的。

          不问南北,登上珠峰皆高峰

          问:书家要多临帖,您喜欢临谁的帖?

          张:隶书重碑,行草重帖。我隶书学《乙瑛碑》、《封龙山》,草书喜欢王羲之、怀素的帖,特别在怀素的帖上下了些工夫。登山千条路,同仰一月高。不管从南还是从北上,登上珠峰都是高峰。

          问:您喜欢怀素,怀素狂放不羁,您却是那么温文尔雅。

          张:字狂放,人不一定狂放(笑)。要想狂放,也是一种激情。有人说写草书喝醉以后易见效果,因为喝酒后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我不喝酒,同样也能兴奋,进入作品创作也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问:听书法界的朋友说,您有句名言:学习书法以“坐汽车”为佳。什么意思?

          张:那是我自己学习体会,不一定准确。比如从武汉到北京,坐飞机,没有停留,不知道沿途风光如何,缺少一种趣味;如果采取步行,需要很长的时间,把一生很多重要的时间就都浪费了。古人留下的东西太多,读完不可能。所以我想,坐汽车,可以慢慢地体验,在“重点”处停下仔细体味。它的速度也不慢,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性价比”比较好。

          百年后,有三五件作品传世就满意了

          问:这几年艺术品收藏迅速升温,普通百姓都想购买一些作品珍藏,但是不知道作品好坏?

          张:俗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识音。锻炼自己的眼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书家,如何使高雅的艺术大众化,是有责任的。如,除了在大城市办展览,也应去中小城市举办展览,通过文化下乡,人们看得多了眼力就提高了;另外,老百姓收入还比较少,一辈子的积蓄甚至买不到一件好作品。怎么办?2005年,我把我多年收藏的国内的、国际的书法大家的作品,都无偿地捐赠给家乡建了个艺术馆。这样,方便了家乡老百姓和普通的作者。久而久之,见多了,识也广了。

          问:中国书画不分家,而市场上书与画的价格,差得太远。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张:原因很多,不能做简单的类比。像前段拍卖米芾的书法作品,也达到2000多万。当然,这和西方的绘画卖上亿不可比。

          作为绘画,一幅作品所完成的时间比较长,而书法,一挥而就。看起来,书家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回报不对称。这种观念影响了一部分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书法家同样需要多年甚至一生的付出,作品才能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问:怎么改变这种认识呢?

          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书法家必须有精品意识和代表作意识。作为书家来说,不能粗制滥造,要精雕细刻。

          认定代表作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己满意;二是圈内人士认为也不错;第三,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字怎么写,一点一划都要好。我的作品不说废纸三千,也是废纸几百。过去我出作品集,两年三年出一本,现在每年大小出一本。10年之后,每本中如选出两件作品,就是20件作品。然后再斟酌,可能有10来件好作品。百年之后,有那么三五件作品能传下去,就很满意了。

          湖北书法,可于楚简下工夫

          问:先是硬笔迅速代替了毛笔,如今电脑又在迅速取代着硬笔。人们由此担心,毛笔书法艺术会不会式微?

          张:书法有两个功能,一是使用功能,一是艺术功能。人们用硬笔用电脑,书法的使用功能是弱化了,但是它的艺术功能却被强化。

          科技发达,解放了生产力,人们有更多时间选择自己的爱好。写字相伴终生,书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方向。

          今天(11月27日)开幕的首届全国老年书法展展出的352件作品,是从全国34000多件作品中选出来的。将来进入老龄社会,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群更可观。

          问:听说您当年任河南书协主席时,缔造了雄强伟岸、正大阳刚的“中原书风”。湖北书家不少,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也不在少数,可是没有形成地域风格,对此,可否给个建议?

          张:现在形成地域书风的条件跟上世纪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光提口号不行,必须有几个代表人物,不然我说我是荆楚书风,立不住。

          我觉得湖北在这方面还是有条件的。历史上留下的东西很多,上世纪80年代张忻若先生、吴丈蜀先生创办了《书法报》,老一代书家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创作以外,湖北有理论的优势,搞理论的人不少,如陈方既先生、张天弓先生等等。理论的优势与创作结合,加上志同道合的书家群体,以及各级组织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一定会蔚然成风。

          问:能具体些吗?

          张:比如河南安阳,远比武汉小,但利用甲骨文的优势,很多人潜心甲骨文研究,再由甲骨文延伸到篆书,一个小城市参加全国书展的数量多在二三十件,比一些大省还多。从中得到启示,湖北书法,今后能不能在楚简上下一些工夫,做些深入研究,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形成气候。

          对话背景

          11月28日,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在湖北省艺术馆开幕。翰墨留古意,皓首诵新诗。开幕式后,一位银发长者很受欢迎,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

          张海隶书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匀,《封龙山》之宽绰古雅;篆书得力于杨沂孙婉转流通;行书出自“二王”精神,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隶、行草、篆、楷四体皆能,大方之家,却温和得很。“实在抽不出时间,我们在去汉口火车站的车上谈谈吧。”下午6点,从东湖去汉口火车站,一路堵车,这给记者“争取”了采访时间。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