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张晓:现实总是疼痛的(作者:满异)

        作者:核实中..2009-12-28 16:42:33 来源:网络

        用塑料相机Holga拍摄纪实,自由摄影师张晓(网名“张二驴”)的代表作《他们》是一种实验。张晓对日常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小小的塑料相机不加修饰的、直露的放大出来。用评论家萧沉的话说,“多半是揶揄性的,虽源于平凡的世态,却可折射出当下中国城市人文生活的浅薄与浮躁、荒诞与媚俗,具有异常强烈的嘲讽与批判意味。”

        我觉得我也在跟着他们一起梦游

        色影无忌:先说说《陕》,介绍下拍摄背景。
        张晓:很早之前就去过陕西,但也只是看了兵马俑,匆匆而过。后来我西安的朋友张晓明跟我说:“过年的时候陕西会有社火,你肯定会喜欢的。”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社火是怎么一回事,上网查了一下,又看了一些摄影师拍的社火以及过年期间陕西乡村的一些活动,逐渐对陕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2007年春节放假,先回山东老家与父母团聚几天,大年初三从烟台坐火车去西安,车票紧张,在火车厢的洗脸盆上坐了20个小时。换汽车先去了宝鸡凤翔,之后又去了陕北等地。

        色影无忌:关于照片中的“社火”,具体是怎样的事,有哪些内容,人们为什么扮成戏装?这里面吸引你的是什么?
        张晓:社火具体是怎么样的一个事情,要我说我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准确的表达,以至于当时在英国展览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向外国人如何解释社火一词。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而我只能说一下我个人对社火的的印象或者是感受,当我在凤翔的黄土地上第一次看到社火的时候,那绝对是种震撼。就像一个喜欢《变形金刚》的小孩子忽然看到了擎天柱从他旁边经过一样……完全不知道他们是从何而来。
        就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吸引着我不断的按下快门,参加社火表演的人从一个普通村民顷刻间化身成神,那种衣着华丽、满脸油彩、骑着大马从众人面前经过的得意与忘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色影无忌:《陕》里的场景非常梦幻,人们像在梦游,非常不真实。你如何恰好捕捉到这样的氛围?
        张晓:他们在梦游,其实我觉得我也在跟着他们一起梦游。这些地方在平日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而在这一刻这里注定是仙境。
        清晨天不亮的时候,他们已经统一化妆结束,在出发前的那点时间里,我跟他们回家。画着脸谱的女人往灶台里塞了几块木头,锅里煮着全家人的早餐;画着脸谱的男人坐到炕头上抱着哭醒的婴儿哄他入睡。这一切之后,他们换上戏服,拿起宝剑,骑上大马,扬长而去……
        要是没有了疼痛人们就更麻木了……我改变不了什么

        色影无忌:照片中还看到有人结婚,还有雪中迎风面对镜头的花轿大娘,树林里的两头“小鹿”,仙人脸上贴着报纸等,这些照片也是“社火”期间拍的吗?
        张晓:这些照片都是正月期间拍的,我是第一次感受到陕西乡村的婚礼,主人家的热情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不但欢迎我一个陌生人给他们拍照片,还邀请到他们炕上坐着,不断的发喜糖喜烟。
        花轿大娘是在陕北的绥德的秧歌大会上拍的。树林里的两头“小鹿”和仙人脸上贴报纸是在凤翔一个偏僻的山上拍的。

        色影无忌:似乎有时梦幻感跟荒谬感有交集,比如脸上贴报纸的二位仙人那张……
        张晓:我并不明白那两张报纸的用处,当时只是觉得好奇。其实报纸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使得整个本来就神秘的环境更加复杂,正如你所说的,梦幻感跟荒谬感有了交集。

        色影无忌:而《他们》则剔除了梦幻感,把人在现实中喊醒。看到被你揭露的现实,有种刺痛感。你怎么看?
        张晓:是这样的,快门声伴随着刺眼的闪光灯射过去,他们总是如梦初醒地诧异的看着我,很多眼神是我所不敢面对的。现实总是疼痛的,要是没有了疼痛人们就更麻木了。其实醒来之后还可以继续沉睡,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改变不了什么。

        色影无忌:感觉你拍照非常勤快,每天都带相机?一般每月要拍多少?
        张晓:每天必须带两个相机,一个为报社干活用的数码相机,因为随时会有火灾车祸发生;一个为自己干活用的胶片相机,因为随时会有猛片大片出现。
        一个月拍多少没统计过,一年下来至少有500个胶卷。不多的薪水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在吵杂的金属音乐声中,我只听得到她的呼吸……

        色影无忌:好像你参加了不少活动,而且多是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剪彩/结婚/摇滚现场/酒吧/菜场/八路军演员/选美……都是在重庆吗?
        张晓:嗯,你说的那些都是在重庆。做记者就免不了参加活动,而且活动种类繁多,花样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重庆这座城市,重庆人本来就喜欢热闹,而且又开朗大方,他们总会把活动搞得让你应接不暇。

        色影无忌:很多场面非常好笑,像“流动法院”那张,还有剪彩仪式上白领头顶上一坨礼花,等等。这样尖锐的纪实,是出于你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一些看法吗?
        张晓:确实,很多场景在我拍的时候我都笑了,看到底片我又会笑,扫描的时候我还会笑,所以说拍照片是个快乐的事情。
        有些活动虽然会让你心情愉悦,笑过之后,活动的意义何在。流动到工地上的法院这个活动意义不在于能为工人们就地解决多少案子,而在于有所少人看到了这个活动。
        我参加过无数的剪彩仪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组织者花重金做不到的:成百上千个花篮组成花的海洋、红色的充气拱门多到连在一起像隧道、礼炮打出的烟雾弹在天空出现七色祥云……而剪彩仪式本身则被抛的远远的,其实这更像是一场闹剧。

        色影无忌:感觉你在拍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时,流露的情感反差挺大。比如有张“酒吧里的女孩”,显得温和,有诉说欲,不那么批判。为什么如此不同?
        张晓:那是在一间很小的酒吧里,乐队AK-47的专场演出。这个女孩在现场玩的很嗨,很引人注目。但是我并不认识这个女孩。我很多朋友是做乐队的,经常去这些地方,我是个很闷的人,所以总是在默默的观察别人。
        女孩累了,随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有时候也很羡慕像她这种忘我的宣泄。她让我肃然起敬,我感动于她对音乐的执着。在疯狂跳跃的人群旁边,她彷佛忘掉一切的就那么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如女神一般。
        在吵杂的金属音乐声中,我只听得到她的呼吸……

        色影无忌:这两组照片都是用holga拍的吧?其实多数人用这类相机是拍一些小情调的片子,你却拿它干纪实了,你是怎么考虑的?谈谈holga和你表达上的契合点,有哪些优势,从你的拍摄经验来看。
        张晓:是的,都是holga这个机器拍的。其实我接触这个相机的时候并不知道它能拍小情调的片子。最早的时候是我朋友木格送的,第一个卷就是拍的重庆的朝天门,觉得可以干纪实。但是当时并没有想到会干这么多。拍了两三个卷之后这个相机在打车的时候丢掉了。
        有一段时间又特别想拍120,那时穷的很,想来想去只有这个相机最便宜了,就又买了一个。我觉得这个相机最大的优点就是反应迅速,适合于抓拍你的第一感受。还有一个适合于我的优点就是它的体积并不大,因为我每天上班都必须带着硕大的数码相机和长焦镜头,如果再带一个大机器就会累的很,而holga就刚刚好。
        从那以后这个相机就永远带在身上,生怕错过了什么。就这么拍了两年多,1000个胶卷,发现自己已经厌倦了,那种暗角和浓烈的色彩所带来的严重的形式感已经开始制约我,不再像以前那么轻松自如。
        总想做一些新的尝试,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玛米亚7 Ⅱ。
        要想长时间的在外面拍自己的东西只有辞职这一条路

        色影无忌:玛米亚7 Ⅱ感觉如何?冲破了之前的那种制约感吗?
        张晓:我不太喜欢讨论器材,对器材也没有什么很深的研究。相机的确只是个工具。当你厌倦了某一种形式之后,那相机自然就被淘汰,而新的适应你的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只能说玛米亚7 Ⅱ适合我现在的拍摄。其实适合我的应该很多,只是在我尝试新东西的时候恰好它出现在了我的视线之内。

        色影无忌:听说你辞职了,为什么?
        张晓:其实辞职的事情我想了很久,一直在积攒钱和勇气。今年5月份,在钱没攒够的情况下,但是勇气攒够了。于是我辞去了报社摄影记者的工作。
        我并不是不喜欢我的这份工作。我对我的工作和报社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报社收留了我,并给我一份稳定的薪水可以买胶卷。而作为摄影记者这个工作本身,它可以给我带来更多拍照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而且摄影记者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我一直在路上的拍照状态。
        至于为什么非要辞职,我是考虑了很久的。在重庆这座城市呆了4年多,我非常喜欢这座超级立体和魔幻的城市。但是时间久了总想出去走走,然而由于工作的关系根本走不开,总有一大堆并不是那么有意思的采访任务缠绕着。只有偶尔的出差才能抽空拍一些外面的世界。但这都是些片段,无法连续。要想长时间的在外面拍自己的东西只有辞职这一条路,别无选择。

        色影无忌:最近在拍什么?依然保持着“愤怒”扫大街吗?有没有想回老家去拍点东西?
        张晓:最近一直在拍摄自己新的项目。西部一直是众多摄影师关注的焦点,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因为我也曾拍过陕西的一些照片,深深地被那些场景感染过。
        现在我把目光投向了东部的沿海地区,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东部是摄影的蛮夷之地,不好出照片。但是在我看来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断层之间必将产生巨大的冲突,肯定是有东西可拍的。
        一直想回老家烟台海阳拍东西的,有几次过年回家带了相机,可每次总是莫名其妙的一张也没拍。面对家里的人和村子里的人,相机反而成了我的累赘,在老家的时候出门都不想带相机。在很多亲戚和周围的人眼里,我拿个相机到处拍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就是在浪费胶卷,费钱。其实不只是这一个原因,但是其他原因我又说不上来。或许是出门太久了,与自己熟悉的人反而产生了隔阂,甚至包括我的父母。
        山东也是沿海大省,也在我这次的拍摄计划之内。打算今年过年回家好好拍几个月。

        色影无忌:你父母反对你拍照片吗?
        张晓:谈不上反对,他们口头上是支持我的。做父母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内心肯定是希望我早点结婚生子,过上安稳的日子,不再这么漂泊。这是他们对我最大的希望了,我知道我亏欠父母的太多了,只是我现在还没有结婚的条件。我也很感谢我女朋友对我的理解与支持,让我可以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前段时间在广东广西拍照片超过30块钱的旅馆坚决不住

        色影无忌:那你辞职的这段时间靠什么保证经济来源?今后有什么打算?
        张晓:经济来源完全没有保证,自己的那点积蓄维持不了多久,只有自己省吃俭用。前段时间在广东广西拍照片超过30块钱的旅馆坚决不住。一般这个价位的小旅馆都是没有窗户没有空调的。夏天闷热的天气睡一觉起来浑身都是红色的痱子。在广西的时候一天就是三碗米粉,吃的都想吐了。
        像我朋友严明说的,“这些苦难的东西必将反映在你的照片之中。”我也坚信这一点,但是我认为苦难这个东西不能是人为的强加上去的,制造一些苦难,那是没有必要的。它是伴随着你的成长的一部分,它会走开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的更好一些。
        实在没钱的时候,当然,最好的出路是通过画廊代理照片,能有买胶卷的钱和生活下去的钱,这就足够了。就这么一直这么拍下去。还有一个迫不得已的办法,再找份工作,工作一段时间攒点钱继续上路。
        在重庆整理照片的这段日子以及拍照片的时候经常是在朋友家里蹭吃蹭喝蹭觉睡,我非常感谢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色影无忌:你是怎么开始拍照的?
        张晓:我最早拍照片是在高考结束之后到大学开学的那两个月期间。那时候家里有一个崭新的凤凰205B,不知道哪里来的,自己翻出来就开始用。一开始就拍我们村的小路,牛吃草,池塘,晚霞等等。第一次把照片洗出来的时候看到晚霞的美景,兴奋的睡不着觉,想着第二天还去拍。
        上大学后还是经常拍照片,大二的时候把交学费的钱自己扣了下来,买了心仪已久的尼康单反相机F65,至于学费那边就办理了助学贷款,这笔钱直到工作两年之后才还上。再后来上学期间自己做工程挣钱买了数码小卡片机,并更新了单反换成了尼康F85。
        上学期间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完全被丢到了一边,只想着拍照片。毕业的时候也只想着找与摄影有关的工作,直到在重庆晨报做了摄影记者。就这么拍了下去。

        色影无忌:其实看你片子,会联想到马丁·帕尔,那个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英国的男人。你摄影受过谁的影响吗?
        张晓:我的确很喜欢马丁·帕尔,喜欢他的人太多了。而且我和木格在英国做展览的时候与他还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是作为德比摄影节的开幕嘉宾出现的。但我英语不怎么好,交谈甚少。
        其实对我影响或者是帮助最大的人并不是那些国际知名的大师,反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拍照片的好朋友,比如成都的冯立,广州的严明,等等。

        色影无忌:期待看到你更多新作。
        张晓:谢谢主持人,哈哈哈哈……


        张晓简历:
        男,1981年11月23日出生于山东烟台。
        2005年7月,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系艺术设计专业。
        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重庆晨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
        现为自由摄影师。
        展览:
        2009年3月,英国德比格式国际摄影节。
        2009年9月,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
        2010年4月,德国Galerie im Medienhaven – GIM画廊个展。

        来源:无忌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