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舟浩:用镜头观察着单位的那位同志(作者:满异)

        作者:核实中..2009-12-28 15:49:12 来源:网络

        摄影师舟浩在行政单位供职七年后拿起相机,开始通过取景器观察单位生活中“那些貌似相同司空见惯、细枝末节的场景”。对单位生活感到并不自在的他,试图用摄影剖析表面现象背后的“历史基因”和“时代烙印”。
        那些细节耐人寻味,像他举例所说的,“一次团结而胜利的会议和一次争论激烈、不欢而散的会议留给会议室的痕迹是截然不同的;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职员和即将离岗的老干部的办公桌的陈设,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欣赏舟浩作品《单位、干部和机关》时,或许应该静下心,少一些预置的期待,而多一些即时的进入。
        周围的人善意地对我讲:世界就是这样的
        色影无忌:拍摄这个系列的想法最初是怎样诞生的?何时开始?
        舟浩:“单位”这组照片是2003年前后开始拍摄的。那时,我已经在单位供职七年了。
        身在单位,起初我感到很多不自在,不适应,不对劲儿。周围的人善意地对我讲:世界就是这样的,你要适应它。我也亲见当年同我一天报到的同事早已开始享受单位带来的好。可我依然依稀感觉到那些别扭,我依稀感觉到很多身边发生的东西是有问题的,甚至是有害的,而且这些问题一天天影响了整个社会效率的和公平,影响了每一个人。这并不是身在单位的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体制的短板所造成。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对于我有感触的事物做出的反应就是:拿起相机拍下来。

        色影无忌:拍摄是怎样进行的?你当时在行政单位里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与拍摄如何协调?
        舟浩:我在单位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也担负着一点儿单位活动的记录拍摄工作。因为拍摄主要在自己的单位以及自己单位开展工作或者活动的地方进行,而且我有随身带相机的习惯。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看好了,想清楚了,只要拿来相机咔嚓一下,光线不行就用三脚架。拍摄过程其实很舒适,比以前拍摄的“老人”、“京剧”几个选题舒服多了。
        放弃了愤青式的反讽,改为心平气和的观察
        色影无忌:这个系列是否可以说是机关单位和干部工作生活的“背面”、“角落”及“截图”?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和抓取,是出于怎样的想法?
        舟浩:我并不认为这些照片是“机关单位和干部工作生活的‘背面’、‘角落’及‘截图’,”因为很多单位里长时间以来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拍摄这些图片我是针对“体制”,针对“事”而并不对“人”。然而“体制”上的,“事“里的人,在图片中都是作为一个符号出现。任何人,在这个体制中所便显出的面貌是大致相同的,因为体制内的人是体制制造出来的。
        至于对这些画面的选取的原因,我想是出于一种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吧!

        色影无忌:在作品阐释中,你提到“当前的干部制度的很多弊病已经凸显”,然而你的照片在呈现上更加戏剧化,常常有画外之意,好像已经超越对“弊病”的简单揭露了。这样理解对吗?
        舟浩:不对。我并没有想“揭露”什么。起初,我只是拍了些开会打瞌睡之类的照片,可我很快就明白这样的照片实际上是浅薄和表面化的,它们无法传达出单位深藏其中的问题所在。于是,我放弃了愤青式的反讽,改为心平气和的观察。
        传统摄影的特性决定了凡是收入画面的大都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的东西,然而我们想通过照片传达的想法却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难以言表,是抽象的。如何在这具象和抽象之间建立明确的关联是摄影者应该考虑清楚的事情。
        我发现,当那些貌似相同司空见惯、细枝末节的场景,分明又传递着“单位”特有的气息和味道。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感受,似乎在这些画面中得到了某种具体而细致的呼应。
        我发现那些看似乏味的会议讲话、公文信息、总结表彰、迎来送往,既有鲜明的历史基因,又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有时这两者珠联璧合,有时又充满了矛盾。
        我发现,一次团结而胜利的会议和一次争论激烈、不欢而散的会议留给会议室的痕迹是截然不同的;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职员和即将离岗的老干部的办公桌的陈设,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拍合影时,面对早就贴好姓名的座椅,用力拉扯别人坐得更靠近主要领导似乎是一种特殊的谦让和礼遇,虽然最后还是各就各位;而单位大厅里几乎挡住半个楼梯入口的荣誉铜牌,几乎在强迫每个经过的人行注目礼……这些几乎会在每一个单位出现的细节,无声地透露出那些在单位里进进出出的人们的精神和内心。单位,带给人们强烈的归属感、优越感和荣誉感,它是许多人实现人生价值和抱负的舞台,同时,人们的脸上也会闪过无奈和疲惫,但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快就会让人们忘掉这一切。
        刚刚过去的全国公务员招考,近百万人赴考的场景历历在目,胜过高考,这些考生图什么?答案很明了。
        一个摄影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熟视无睹

        色影无忌:一些常见的官场场景,在你的镜头下显得异化甚至离奇。你如何看待“这种即将成为遗迹的人事组织形式”呢?对其中“人们工作生活的现象”,你有何思考?
        舟浩:真实往往是荒谬的。只是人们宁愿接受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解释来麻醉自己。所谓“常见的官场场景”,也只能说是见怪不怪,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罢了。因为我们的心灵中,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迫进行了 “常见的官场场景”的格式化化而已。
        而一个摄影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熟视无睹,克服视而不见。
        正如我们身边的很多老街、老巷、老电脑需要改造一样,如今很多人工作、生活在“这种即将成为遗迹的人事组织形式” 深感其祸,却又无能为力。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住着高楼说老街好的人,恐怕很难体会房屋漏雨和旱厕的滋味,更没人愿意真正搬进去住上几个月。然而喜欢这种“这种即将成为遗迹的人事组织形式”的人,却真的愿意在这里面呆上几辈子。


        我的镜头是向内的,永远和我的生活有关
        色影无忌:照片的后期处理上你是怎样考虑的?有些照片的色调似乎有做旧效果,大多数彩色照片中也有个别是黑白的。另外使用什么器材拍摄?
        舟浩:我是2006年9月21号买的数码相机。在此之前大多是用佳能EOS5和柯尼卡的巧思(HEXAR)拍摄黑白胶片,此后就用佳能EOS5D拍摄了。至于照片处理形式,我期望还是平实一些。
        照片的调子是我委托我的好友冯琳调的,他后期水平很棒。他说经过这么一调,调子很“马格南”:-)。

        色影无忌:其中一张照片,拍的是开会时写有你自己名字的标牌,你怎么看自己与拍摄对象的关系?
        舟浩:我的拍摄遵循就近原则,我的镜头是向内的,永远和我的生活有关。绝大多数拍摄对象距离我家直线距离最远不超过5公里。
        其实我也是所谓干部中的一个,标牌上我的名字并不具体指我自己,而是抽象为一个符号存在的。
        照片作为摄影的主要产品,其最终归宿还是大众

        色影无忌:作为纪实摄影作品,你认为作品《干部、单位和机关》会对“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机构臃肿、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腐败孳生等现象”起到一定的积极改良作用吗?
        舟浩:我希望能这样。
        其实摄影的圈子很小很小,照片作为摄影的主要产品,其最终归宿还是大众。尤其是对于纪实摄影而言,假若仅在摄影小圈内论长短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我以前的几个摄影选题,在发表之后,我都感觉到了社会对我的反作用力。就是有很多人的反应很强烈,会说我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要我当心以后的路。有时会让我紧张几天。如今,这组“单位”反作用力我已经感觉到了,而且力量很大,让我紧张了好几个月。

        色影无忌:还将在行政单位继续拍下去吗?接下来有没有新的计划?
        舟浩:会继续拍摄的。
        其实“单位”的拍摄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还是远远不够,我期望此后能够伴随着我阅历的增长不断深入拍摄下去。巴顿将军说过:“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这对于纪实摄影师来说有着惊人的相似。
        至于新的计划,还没有想好,但是肯定和我们的生活相关。

        关于摄影师:

        舟浩,本名宁舟浩。
        高中期间开始自学摄影,1996年毕业于西安统计学院。大学期间在《陕西日报》首次发表摄影作品。工作后继续学习摄影。

        获奖:
        2000年 《我们的民工兄弟》入选中国青年世纪末生存状态摄影大赛,同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3年 《一个人的城市》获得《南方周末》 “致敬!2003中国传媒” 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提名。
        2004年《一个人的城市》获得《人民摄影》年度新闻摄影比赛日常生活类银奖,CCTV全国老年题材摄影比赛特别奖。
        2006年 《京剧的守望者》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组照铜奖。
        2006年《京剧的守望者》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最高学院奖。
        2009年《京剧的守望者》获得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摄影类铜奖。

        展览:
        2001年 一品国际摄影节“中国故事” 专题展览。
        2004年“中国人本”摄影展。
        2005年“山东十人摄影展”。
        2007年“山东当代艺术大展”。
        2008年“北京宛平影像大展”。
        2008年“连州国际摄影节”。

        来源:无忌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