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著名书画鉴定家、学者、书画家黄君实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2-28 14:34:25 来源:网络

         采访日期:2008年6月8日

          采访地点:上海绿地豪生酒店

          采访者: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倪淑颖

          被采访者:著名书画鉴定家、学者、书画家黄君实

          

          问:黄先生,您是华人收藏家,又是知名的鉴定家,请问是什么原因促成您走上艺术鉴定与收藏这条道路的?

          答:我自幼性喜书画,童稚时即常在家中墙壁及大门上绘门神、写大字。稍长,买书籍、复制品及一些印有故宫藏画的刊物学习,尤喜欢读书,对古文辞、诗词、歌赋及历史地理等知识都深感兴趣。1962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学系,勤于书法,偶尔也涉足绘事,曾得广东书画家李研山老师指导。为经济所限,收藏是谈不上的。至大学二、三年级,遇林千石老师,先生精于篆刻及书画。往来之余,接触了一些香港藏家。所藏以明清书画为主,少有宋元。且藏家多珍爱古物,对我辈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亦不会轻易出示藏品。彼时的展览不及现在的多,故所知、能观真迹的机会颇为有限。书法上,倒略有薄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至1966年,我拿到日本外务省的奖学金,赴日研究六朝诗歌。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半年后,在学校的建议下,我考入京都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日本的东京、京都、大阪等地公私博物馆常展出流传在日本的中国名画,使我眼界大开。暇时,徜徉于京都新门前一带的古董店,结识了不少古董商和收藏家。他们知我是中国人,喜好书画,便经常相邀赏玩,沉醉于卷轴、古籍中。遇有他们释读不出的草书和印文,亦寻我解惑。几年间看了不少珍品,受益良多。个人收藏亦在此时开始。

          问:在拍卖行工作,对学习提高收藏有什么帮助呢?

          答:从前做拍卖,都是劝客人有兴趣才买。我从不保证谁买了,过一、二年一定能赚钱。其实,对古玩没兴趣的人,最好不要买,想赚钱可以买股票、买地产,不要买艺术品。我自己是这样主张,和买家也这样讲。起初不懂时,可以自己找书研究、询问专家,等慢慢爱好了,再介入收藏。早先很多买东西的人,都是真爱好的。不似现在,春季买了,秋季就卖,炒得那么厉害,太过投机,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观念。

          问:在您看来,一个成熟的收藏家应该具备什么要素或者条件呢?

          答:第一要有钱。张大千说,钱是雅根。没有根,人就雅不起来。老话讲,有眼、有胆、有钱,三者俱备,当收藏家就有条件了。光有眼力、有钱,没有胆,不敢买也不行。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欢,不喜欢,占有了它,也无法体会它的韵致。收藏的兴趣在于赏玩,赏玩之余,不懂就翻查资料,研究比对,如此研究古画就有了生气。古时,收藏多是小圈子里,三五知己,互相把玩的。而今,很多有钱人,自己并不喜欢,只是附庸风雅,家里挂上齐白石、傅抱石的画,以显示身份。后来买油画,也多有炫耀的意味在。而古画真是用来“藏”的,像古董、瓷器一样,多有研究价值。古画的门类很多,不能乱买,要专攻其一,譬如收明朝人的作品,可先买“明四家”,收清朝书画则八大、石涛、清初的四王吴恽、清中期的扬州八怪等,慢慢积累,一下子全买就乱了。唯有古书画有这般趣味,新画就是收一百张齐白石,也不值得我艳羡。毕竟近代画易懂,没有功底,只多听听看看就可以了。但收藏古书画,一定要读大量的参考书,用心研究,才能品其韵致。

          问:真正成熟的鉴定家要达到什么标准呢?很多人注重于专业,人品重要吗?

          答:人品当然重要,起码不能骗人。真就真,假就假,不能违心。当然坚守这一原则有很多困难,有时说了真话,别人会不高兴。我们也碰到过这种尴尬的场面,一位大收藏家把藏品给你看,你觉得有争议,却不好开口,怕伤了对方面子。但若是他问了,你就不能不讲真话。做拍卖的,讲了假话,别人顺势就把东西交给你拍卖,你就很麻烦。

          问:对于中国艺术品流落海外您怎么看?

          答:因战争被抢的,已无法要回来了。英国、日本都是这样,抢去就不还的。前人卖出的,如同今天我们买美国的艺术品,美国人买欧洲艺术品一样,无从后悔了。我觉得,中国过去卖出去的,现在有能力买回来当然好,但也不能将艺术品回流夸大化。如果中国的艺术品,国外一件也没有,西方人怎样认识你的文化呢!你要外国人认识你的文化,就要有一些东西留在外面。譬如,我们对日本的很多文化不甚了解,日本却保留着很多我们的文化,就因为他们有我们的收藏,而我们没有他们的。今天,世界已成为了全球村,不再是一个个狭隘的地域概念的拼凑。在日本时,三菱的负责人就问我,你对我们把你们国家的宝贝,把这些宋版书买来,有什么意见。我说,这些书你不买,搁在大陆也许“文革”时期被烧毁了也不一定。你把它们买回来,造了一个连地震都不怕的图书馆,完好保存到现在,我才有机会看到,这也是一种功德。而且,国外很多博物馆、图书馆都公开示人的,你要做研究只要凭申请就能去看,所以回流并非特别重要。现在连小名家都不让出口,是有问题的。有经济基础在,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卖出去的,终会买回来。像日本过去藏了很多,现在中国正慢慢地买回来,一方面他们已不太懂了,其次他们需要钱就卖了。

          问:有人认为“自己不做收藏的鉴赏家是学不到真本领的”,您是否赞成此观点?

          答:有能力,经济条件允许能买点东西,进步当然快,比到别人家里看东西方便很多。但是朋友家里有收藏的,你同样可以学习、研究。博物馆、拍卖会,也都有机会看到真迹。收藏和知识要分开。收藏是有能力才收,但学习知识,什么时间都可以。买书、买图录、买精良的复制品,都是学习的途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因为自己掏腰包去买,会更用心一些,进步快一些,也是很自然的。

          问:在西方,有很多洋人鉴定家,您认为他们的鉴定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鉴定家比较讲究笔墨、著录、纸绢和图章,而国外鉴定家偏重构图,对笔墨知之甚少,书法也不太懂。国内的弊病在于只对图章,一个图章不对,就认为有假。如此草率判断是有问题的。其一,上博的《中国古代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收罗不全;其二,一个画家一生用章更迭频繁。这次北京保利有一张“吴中四杰”之一杨基的《淞南小隐图》,上有九龙山人王绂题:“层层楼观当湖曲,瑟瑟松风生夏寒。最好玉蟾波面出,此时谁供倚栏干。洪武廿五年夏五月题淞南小隐图”。原为清宫旧藏,有乾隆印玺及御题诗,散佚后又经庞莱臣收入虚斋,一看就是受王蒙影响的东西,根本是没有疑问的。有人质问说,王绂的图章对不上,我说“孟端”这方字号印,王绂用过好几方,不能单凭题跋上的一方印章就武断地判定这件作品是伪品。

          所以看书画,最重要就看作品本身。笔墨怎样,风格到不到那个时代,是不是画家那一时期的风格,此外图章、纸绢、款记等都很重要,但要整体地看。图章是鉴定中的一个方面,能对上自然更好。同一方印章打五次,印泥不同,次次都不一样的,光对图章就死了。中国人讲“望气”,看画还是要看画本身,而洋人不太懂。外国人看中国画,就像中国人看西画一样,不能深入其髓。有些作品,历经年久,有一定缺陷破损,也只能无奈了。纳尔逊博物馆有夏圭《山水十二景》一卷,绢本,水墨。原有12段,现仅存4段,描写《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是其晚年精品,有董其昌的题款。高居翰说这是明朝画,我便问他如何判断的。他说和学生一起看幻灯,放大后感觉所用笔法不似宋朝,倒似明朝的。笔墨放大成幻灯,如何还能得其精髓,完全是不对的嘛。他们太注重形式(form),不看笔墨,造型完全可以仿效的。风格有两种,一是造型的风格,二是笔墨的风格。沈周的笔墨就有沈周的风格,文徵明有文徵明的风格,不懂就只能看对一半。外国人永远不可能像我们一样懂中国画,就像对于西洋画我们的研究永远及不上外国专家那样深刻一样。我若去鉴定文艺复兴的作品真伪,别人一定会取笑我。日本人讲你美国人懂看我的日本画吗?不懂。中国人不要总是妄自菲薄,洋人说什么你都当真。国外只是研究的系统比较清楚,分析的很科学,用一个形式去套,像写博士论文一样,能自圆其说。中国很多老专家经验很丰富,但没他们那么系统化。中国文化比较混沌、抽象,而外国人一定要讲清楚一张画的前景、中景、远景如何布局

        来源: 解放日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