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孙振华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28 14:19:11 来源:网络

        记者:在一月份会有深圳美术馆和中陶首届论坛,国内的论坛包括艺术类或者是各种关于理论、当代艺术本身都有很多讨论,这个论坛是不是有一些相应的针对性呢?
          孙振华:国内的确有各种各样的论坛,针对当代艺术的批评论坛,我所知道的比较规范的来做论坛的还是深圳美术馆最早开始做起来。
          当时也就想有这么个初衷,我们可以有很多场合来讨论当代艺术,可是对从事当代艺术批评的这些人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特别规范,每个人都提交论文,论文的程序、评议按照真正的学术会议规范来做。
          以前做了两届,这两届做得比较有影响,至少提出的问题,论坛的模式、方式也都引起了批评界比较大的注意,不光是在大陆,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国外都会有人提出要和我们合作做论坛。主要还是集中在华语文化圈里面,所以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这一届有了中陶的加入我想肯定对我们这个论坛的组织、传播带来新的话题方面都会是有一些突破。
          记者:我们知道今年应该是第三届,在前两届的情况您都有提交论文并进行演讲。第一届您提出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特别强调文化和艺术社会学这样的概念。
          第二届也有相关的延续的讨论,这个是您近几年关注的焦点?
          孙振华:到2000年以来我一直都在比较多的关注从社会、历史、文化这个角度看我们艺术,而不是像以前特别是像八零年代当时比较强调艺术本体,艺术自律,艺术的自身规律谈这些东西,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讲批评的注意力、焦点有了很重要的转换,转换就是关注社会,从社会学、艺术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看当代艺术。
          这里头第一届论坛我当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才有了第二次论坛这样的主题,同时第二次论坛也是由我来主持。我在第二次论坛里面提交的文章就是想把我自己第一次论坛中间提出来的构想具体化,运用一个个案把《江苏画刊》,相对来讲它是比较连贯的反映当代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八五思潮”很多成果往往是在八六年反映出来的,把八六年《江苏画刊》里面全面做了社会学的文本分析,全部进行了统计包括关键词,各类文章的篇目,作者的情况,具体的画种类别(国画、油画)。当时我把刚刚过去的04年的《江苏画刊》又按照那些内容重新做类比分析。
          社会学的转型和当时八十年代强调艺术自身、艺术形式,同一个刊物在两个年份之间的比较,这些年我们的艺术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思考的重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觉得这样会非常有说服力,要不然我们老是在概念、理论上打圈,我们如果真正回到一个文本、具体的艺术媒体现象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得很清楚。
          我们这一次提出“媒介、图像、市场”,我第二届分析的其实也就是媒介(一个期刊),在这样一个期刊里头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当代艺术的内容往往是有一个具体的媒介来承担的,这种媒介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
          媒介哲学有很重要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他就提到很重要的观点:一切文化的变化都是媒介的结果。
          看起来觉得怎么会是这样的,后来想想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看文化靠什么存在都要借助一个工具,人们的一种信心,想表达的思想借助手段传达,包括哪怕是口口相传的口语,我们有些纸本的东西、秘籍,后来我们也说印刷时代大量的书、报纸、杂志,我们想捕捉过去的文化信息不就是从这些东西得来的,我们现在有了光盘、摄影、录像这些东西,其实这些东西这种技术手段都记载了一种文化的过程。成为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变化都是媒体的结果。
          媒体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社会的文化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当代艺术的方式。
          我们看到所谓当代艺术开始打通了门类的界限(过去艺术材料的界限),开始有一些综合性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有一些像现在的影像、摄影都是特别热门的东西,特别我们还看到更多的比如说运用计算机、电脑技术、动画等等,慢慢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所体现出来的新媒体在影响当代艺术。我们现在有所谓的新媒体艺术系、新媒体艺术专业,实际上都是很敏感的把握了当代艺术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些现实。
          记者:这届论坛的主题是“媒介、图像、市场”,我想影响当代艺术肯定不仅仅是这三个词语、三个方面?
          孙振华:这个我们是反复讨论的,目前我们要想一下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好象电脑都有一些路径,重要的路径或者说观察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三个角度(媒介、图像、市场的角度)。
          这个可以把握到一种最鲜活的、最生动的当代艺术的现实。


        来源:中陶古艺术品收藏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