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李占洋:不要很功利地看待艺术区(作者:李兴强)

        作者:核实中..2009-12-22 16:06:15 来源:网络

        《画廊》:你什么时候入驻坦克库的?现在还在坦克库进行艺术创作吗?
        李占洋(以下简称“李”): 坦克库是去年年底才来的。主要的工作室现在北京,只有很小的雕塑才在坦克库做,因为面积很小,只有不到六十平米。

        《画廊》: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把工作室从黄桷坪搬到了北京?
        李:2008年在北京办了个“租-收租院”的个展,收租院个展作品运不回来了,我在北京租工作室放在北京。四川美院要搬到大学城去了,大家都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建工作室,那时我想与其在重庆重新开始不如到北京。我个人也想到北京看看,毕竟百分之八九十的精英都在北京。以前在黄桷坪我有三个工作室,创作收租院的时候主要是在这三个工作室进行的。一个地方做,一个地方翻,一个地方上颜色。刚搬到北京时还想保留黄桷坪的阵地,后来发现两边都要工作室压力很大,就都退掉了,有些没有完成的雕塑需要有个地方继续做,就从坦克库里租了一间小的。

        《画廊》:能否谈一下你对黄桷坪这个地方艺术基地的感觉如何?
        李:我是比较自由的艺术家,当时我在黄桷坪的工作室都不在黄桷坪的艺术基地中,所以我对黄桷坪的艺术生态不很真正地了解,有一些展览,朋友聚会,或我把外边的画廊或是策展人带过来参观艺术基地,会了解一下他们大概的生存状态,国内国外慕名来访的朋友让我带着看一看,跟过客一样,并不是实质地了解。

        《画廊》:如果与北京这些地方的艺术区相比,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同?
        李:第一四川美院周围有几十年的文化传统沉淀,罗中立,张晓刚,叶帅他们当年都是坐在望江茶馆里的。黄桷坪街分有建设路、货场、后街、那里充满发廊、按摩院、菜市场、地摊,麻将馆一系列下层人的日常生活,到处充满了肉欲,苦难和快乐。这里的地景地貌,社会人文是全国其他地方不曾具备的。多少代生活在这里或生活过这里的艺术家饱吸了黄桷坪人文社区的营养,创作出很多的好作品。宋庄或798社区的历史太短,是由于国家重视文化做出来的,是速成的。其次,四川美院很自由,这里的人都追求个体自由,以个人精神为目的,是一种草根文化,不是正规军,北京文化讲霸主,讲山头,在个体意识上有种压迫感。
        黄桷坪的人对形而下的追求要强一些,生命流,非理性,躁动、非常现实,要立竿见影。虚无的理想不是他们方向,这也很容易形成一个画派、画风。艺术市场最火的时候最能看出四川人的个性,市场火什么这里长什么。

        《画廊》:你的创作有没有受到这里环境的影响?
        李:这里人文环境对我创作影响比较多,艺术社区体制影响比较少,我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我的个人经历,个人理想,个人精神。我是一个比较自由的人,不愿意依附于哪个体制,什么时候自己有感觉了就创作一些作品。

        《画廊》:经济危机前后,黄桷坪的艺术家生存状况如何?
        李:我对雕塑方面了解的多一些,雕塑一直在市场中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这是由画种决定的。油画办个展览,即使运到欧洲,美国比较便宜,雕塑就不行,在国内运转都不灵,运费高、收藏麻烦、展览麻烦,因而它没有太多的展览机会。另外雕塑作品的成本比油画要高出几十倍,一般一个毕业生很难维持昂贵的创作成本,毕业基本都改行了,雕塑市场始终没有成长起来,也就没怎么受经济危机影响,无所谓经济危机前后了,别的画种就不太了解了。

        《画廊》:你以后还会留在黄桷坪吗?
        李:应该不会了,我已经搬到北京去了。

        《画廊》:作为艺术家,你对这个地方有什么期待?
        李:希望政府不要很功利地对待这个地方的艺术社区,要长远的看,坚持不懈地给与政策上的就、支持。以保证它不久不会变成一个糖果市场、一个码头或者一个货运公司集散地。其次,艺术家不要为了市场去创作。再次,艺术媒体应该多关注它的闪光点,使它原本很草根的艺术生态繁衍下去。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