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创作很久 但思考更多——访上海雕塑家陈妍音、唐世储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0:13:54 来源:网络

        记者:两位都参与了这一次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在确定题目之后,从找资料、熟悉历史到塑形,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唐世储:有大半年吧。准备工程必定是冗长的,因为要熟读相关的历史,比如我创作陶行知,雕塑只是一个静态的瞬间,但是对于他一生的经历我都要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精神。

        陈妍音:几个月吧。总之我感觉很久,花了很多的精力。并且在准备完毕,开始投入创作时,也是断断续续。在塑形时经常会停下来,隔几天再回来观察这个造型,看它是不是还能感动自己。

        记者:两位在参与这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前,似乎这方面的创作并不多。那么进入角色应该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吧?在那个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心得体会。

        陈妍音:我以前的作品都是非常追求个性的。但我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那些战争故事,所以很容易就进入了角色。对历史的回望,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感情去判断。就像解放前国统区的学生运动,我分析了游行的特点,发现每个人都全情投入,那种集体的热情和单纯,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经过了思考和被感动的过程,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会腐旧。

        唐世储:我对历史人物的肖像创作早就有过一定的研究,也养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判断历史人物的习惯。陶行知是一个留洋的博士,但是在他的形象上一点都看不出来。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和穷苦百姓在一起。所以我在雕塑上加了两个孩子,还设计了弯腰卷裤脚,准备趟水过河的情景。也许他正准备带着孩子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呢!

        记者:如果说这一次的命名创作是被动的,以后会不会在主观上想要创作更多这类题材的作品?

        陈妍音:肯定会吧,因为这是艺术家的责任。如果我们这一辈人不去做的话,可能现在搞艺术的年轻人更加不会去做,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很难产生共鸣和感情。

        唐世储:会,而且一定要这么做!在这一次创作中,我越是了解到更多的过去,就越是不断地感到惋惜。我们把过去抛得太远了,下一代都看不见了,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怎么样才能够让年轻人知道去尊重和珍惜?这是一条艰难但必须要走的路。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