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敦厚质朴 内敛外放——访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教授

        作者:核实中..2009-12-14 12:26:24 来源:网络

        2008年4月29日,离北京奥运会举办还有101天,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来到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水立方南草坪,出席他向胡锦涛主席赠送的“水袖”雕塑的安放仪式。这个象征着两岸和平,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型雕塑精品“水袖”,正是世界雕塑大师杨英风的上乘之作。出席此次盛会的有,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教授、台湾首富郭台铭等各界名流,此行,杨奉琛便是参加父亲杨英风的遗作“水袖”落户仪式。

        缘因此行,我们有幸结识并访问了这位雕塑大师杨奉琛教授。初一交谈,我们便被杨会长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的语言所感染,他是一位非常open的人,侃侃而谈,时而喜溢言表,时而深沉抑郁……我们仿佛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一起感悟他的喜怒哀乐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

        家 承

        在中国历史上,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在《论语》、《三字经》等古代典籍中亦有所考。而历朝历代名留千古的无数父子英雄,更是一次次印证了“虎父无犬子”这句俗语。唐代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英雄,横刀立马,豪情相照,终能成就开唐大业;清朝宰相索尼、索额图父子名流,才干比肩,饱学似海,终能在历史上演绎一段父子宰相的佳话。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提起父亲,说起家承,杨奉琛饱含着深情的说:“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但他却教会了我这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珍贵财富。”一般而言,孩子对父亲感情的复杂程度要远超过母亲,一方面,由于父亲的言行举止对家庭,往往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意义,因而父亲的言行更受子女关注;另一方面,父亲对爱的表达方式多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父爱的含蓄表达更需要子女的用心体会。

        在杨奉琛的记忆中,幼时的家境很不宽裕,因为父亲是位纯粹的艺术家,对于理财,对于家庭的经营没有概念,以至于父亲的大部分收入都被用于他的艺术创作,时常能够听到母亲的抱怨与唠叨,但是那个时候的父亲只是默默不语。父亲是个涵养很深的人,他从不大发雷霆,他表达气愤、郁闷或无奈的方式就是不语。杨奉琛幼时便没有专门的、丰富多彩的儿童玩具,他整日以黏土为伴,嬉玩于父亲的作品中,当时家中都摆满了父亲的作品,其中不乏获得世界级大奖的作品。这种耳濡目染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情景教育,可以说杨奉琛对雕塑精品看得太多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是形象勾勒出父亲的学识涵养和他在雕塑界的地位,与父亲同时代的雕塑家,在杨奉琛看来只是一个个和蔼可亲的叔叔、哥哥,他们揉雕塑、艺术于嬉戏玩闹间,在点滴的生活中浸染着小奉琛。

        听母亲说过一段父亲创作的故事,是与自己有关的。台湾著名佛法大师星云大师有一次请父亲雕塑一尊佛像。当时的奉琛刚刚出生不久,母亲怀抱着他,父亲一边看着他纯真的婴儿脸,一边以他为“模特”雕塑大慈大悲的佛祖。父亲说灵感来源于一样的无邪和纯真。“我被父亲的这个创作感动了,现在我的每一次创作总是在精神上寻找模板。”杨会长深情地回忆着当年的往事。

        “父亲经常带我到花莲,每次他都是站在太鲁阁的崖上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观察。后来他告诉我说,他在体悟大自然的雕刻。他总是反复的告诉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雕刻导师。

        就这样,我在父亲所营造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但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艺术概念和艺术追求。父亲也不急于点拨我这个‘门外汉’,只是安排我学习传统文化。当时家里的氛围是传统的家庭模式,可谓家教严谨。在我读艺专时,父亲安排我去上一位老师的课,老师名叫溥仪,是清朝皇帝的后代。我每天要在白天上课结束后,晚上踏着自行车赶很远的路,过去听这位皇族讲课。当时的我不懂得什么叫皇家教育,只知道老师讲的东西有一部分很有趣,很新鲜。事隔多年,在我听到别人讲起最正宗的儒家教育时,我才发现当初的那段教育是多么与众不同,多么受用。每每此时,心底总是涌动着一股对父亲的深切感念之情。

        与父亲最深的交流,是在我对镭射艺术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的时候。1978年,父亲引进镭射技术,我因为家庭环境的因素,有幸成为台湾学习镭射技术的第一人。在父亲的点拨教导之下,我从以前的懵懂中一脚跨入艺术领域。那时,我陪同父亲一起进行艺术创作。有了这个交流的媒介,我与父亲终于有了第一次深层次的艺术对话。此时的我,突然意识到父亲在艺术领域的追求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着激情与活力。他总是不停地转换环境,都是自觉地放弃原有的生活模式,这也是他创作不断求变求新的写照。最终,父亲的艺术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每一个枝叶就代表着他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每一个领域的研究都是非常精深,以至于我常常觉得,自己只是父亲这棵参天大树的一个枝丫所长出的小丫而已。

        读懂父亲,我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在解读父亲时,我也在这个深厚的家承中,在父亲的殷殷期许中,成长,成熟。”

        大 文 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诗经》

        台湾,中国的一个特殊省份,与大陆隔海相望,因为政治原因所形成的人为阻隔,使骨肉亲朋分割一方,就像是《诗经》中的诗句所抒发的相思离别之苦,让距离不过是“盈盈一水间”的亲人却只能“脉脉不得语”。

        同根同源是两岸的共同起点。历史早就证明了,一个民族如果被击败,首先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台湾没有放弃,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是将传统文化完整的加以保留,并发扬光大。这个一脉相连的文化,也让两岸的交流有了更好的平台和基础。

        杨奉琛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深遽的见解和深厚的感情。他说:“我们的文化传承,好像在刚刚离开的一个世纪里出现了断层,这一百年里固然推翻了所有不必要的束缚,连带的,也失去了必需的信仰。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很小的浪花,是一个不起眼的旋涡,而‘世界潮流’仍然在一如既往地‘浩浩荡荡’,中华文化继续在焕发光芒,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日趋逼仄的商业化狂潮,我们究竟是以儒家之道得入世之途,‘虽万千人吾往矣’,还是求心灵清修以遁世,希企如佛祖般了悟‘缘起性空’,抑或是效仿道家祖师,去‘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呢?恐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很快就会需要你我做出选择。但无论我们的决定是什么,最终在大的方向仍然趋于一致,那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为的因素把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击得千疮百孔,我们唯有努力的修复、弥补。正如国父孙中山所言,我们有能力就去影响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能力差一点就去影响身边的十个八个,这样我们的民族就会有希望。杨奉琛一直都有着自己的崇高理想,他说他像父亲推崇“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一样,他是坚定的中华大文化思想的积极践行者和倡导者,他认同两岸文化一体,作为福建漳浦的后人,他要重兴中国传统文化,要挽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他要以一己之力去感染感动周围的人,哪怕是一个两个,他的文化复兴的梦想都在实现。

        雕 琢 精 神

        雕塑,是雕与塑的结合。雕者,减也,是把材料如木、石等运用雕凿的工具,一块块地去除;塑者,加也,由泥土等材料,一块一块地往上叠加。这样, “雕塑”这两个字意涵就包括了“加”与“减”、“阴”与“阳”的相对性。也因如同太极的阴阳两仪,它成就了从古到今的所有造型的变化。每每别人问及杨奉琛什么是他雕塑的媒介,他总是答曰:“精神。”

        他一直奉行着父亲曾经的教导“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 读书行路两相宜。”“相较于读书,我更酷爱旅行,在遍游名山大川中,我不断地寻找灵感,体悟大自然的无穷奥妙。也使我确信宇宙间从物我、人我到天人合一,皆有相通之点,即永远有相对性的,一定有对比的,如同有日便有月,有男必有女,有强就有弱……这自然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再加上古人留给人类的智慧“五行”、“八卦”如同大自然的解密般,这些元素相生、相克的原理,更帮助创作者对大自然的理解,创作的资源,更是绵延不绝,取之不完、用之不尽!

        最好的雕塑是可以说话的,它可以像一部文学巨作、一门哲学思想、一曲动人的乐章,它是发人深省的,启迪心灵的,它是在表达深度内涵的,这些都应该是雕塑创作者努力的方向。”

        创作者是在雕琢一种精神,一种意念! 

        杨奉琛坚持“为自己做小作品,为大众做大作品”,他的艺术创作之境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那便是——无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4(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