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从榫卯中超越人生——访湖北省艺术馆馆长傅中望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0:06:18 来源:网络

         人物档案

          傅中望,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湖北省艺术馆馆长,著名雕塑艺术家。以《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奠定了在当代雕塑史上的地位,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榫卯结构》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展及第七届省美展铜奖。

          在湖北省艺术馆一楼大厅右侧,醒目地陈列着一个以“帽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该作品是艺术馆馆长傅中望,为郑州市郑东新区CBD如意湖景观所创作雕塑艺术品《群英会》的缩影。这个作品,是傅中望早期作品《榫卯结构》的延伸。《榫卯结构》系列作品,为傅中望奠定了在当代雕塑史上的地位。专家认为,傅中望把中国传统建筑“榫卯”拼接的概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一举复活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榫卯”结构方式,使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依然极富意味。

          初见傅中望,感觉多了点“木匠”的朴实憨厚,少了些大艺术家的潇洒气派。“我从小就喜欢琢磨木制类的东西,对其结构很感兴趣,还是个不错的小木匠!”傅中望说,小学五年级时,家里家具都是他做的,街坊邻居也慕名而来请他做。“16岁时,我在中学宣传队做了一把小提琴,虽然拉不响,但成了一件很精美的艺术品。”

          从事雕塑艺术后,傅中望认识到要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必须寻求个性的表达方式,体现自己独有的“雕塑语言”。“我一直在思考,要找到一种既有中国本土特色文化背景,又有中国独有结构的东西。”

          在不懈的追索中,傅中望对自己的“木工”经历难以释怀,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没有表达出来。“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感兴趣,古人都是通过一‘榫’一‘卯’的契合在局部开始构造,然后向外延展。”他认为,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平铺,如故宫、苏州园林;西方则是纵向的堆积,如巴黎圣母院及其他哥特式建筑。

          傅中望灵光一闪,突然意识到,一“榫”一“卯”的契合就是“结点”的艺术,它同雕塑的关系将极富趣味。很快,他创作了第一件榫卯结构方式的作品《知了》。“我当时很兴奋,隐约感觉到我在神秘的艺术隧道里找了自己的方向,内心深处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了某种关联。”

          为了深化这种认识,傅中望开始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传统建筑的描写,并走村串乡,考察木塔、鼓风机、水车、风车……所有一切与木制结构有关的东西他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把物质的东西变成精神层面的表达,我一下子获得了某种超越的念想。”他豁然开朗,“像电流一样被贯通,榫卯结构与自然、与人生、与社会、与万事万物全都有了联系。”

          傅中望以一贯通,灵感迸发,《榫卯结构》系列作品一时引起国内外雕塑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并不断被邀请出国讲学。评论家认为:他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属于自己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有益挖掘和利用,既有深厚文化背景支撑,又有当代艺术表现手段,传达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感受。“多年的积淀和苦苦追索,我从榫卯关系中超越自己。”傅中望说。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