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书法
      分享到:

      春游-刘彦湖书法作品展研讨会

        作者:核实中..2009-12-09 10:29:33 来源:网络

        开幕式当天下午15时,刘彦湖书法作品研讨会在长春宾馆召开,省内外书画家、作家、书法爱好者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画家李巍,书法家任宗厚、景喜猷、吴自然、韩戾军、牛子,作家金仁顺,书画家王驰涛,文学理论家王树海、沈文凡等围绕刘彦湖的书法艺术进行了研讨,以下是研讨会情况——

        景喜猷:

        刘彦湖先生书法展作品研讨会现在开始。

        首先让我代表主办单位以及彦湖本人对各位专家、学者,对各位同仁及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大家刚才看到的彦湖的书法展览,应该说非常有震撼力,尤其是我本人更为感慨。我今天主持这个会议应该是非常荣幸的。我和彦湖应该是老朋友了,亦师亦友。彦湖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以及他治学的方方面面,应该说都在影响我们周围的很多同仁们。彦湖是从长春走出去,应该是长春乃至全省的骄傲,彦湖的成功也是我们整个吉林书坛共同的成功,我是这么认为的。当年,彦湖在长春20年,据他自己本人讲,他所有的或者大多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都是在这20年完成的。就是说,这20年对于刘彦湖的成长来说,他自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最早,彦湖在吉林大学学习物理,中间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在大学期间在长春就搞了一次展览。到现在为止,算起来,展览至少有七八次个人展览了,在北京中央美院、在广州、深、长沙、杭州、沈阳都搞过。

        今天,大家本着一种对书法的热爱,对学术的关注,对刘彦湖本人的关注来到这里。我们荣幸地请到我们省的大画家,我心目中尊敬的师长,原吉林艺术学院的教授现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巍,下面就请李老首谈!掌声有请!

        李 巍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受聘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承担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协会员,吉林美协顾问,吉林省文联艺委会委员。
          

        李巍:谈谈感想吧。彦湖先生和我相识有20年了。今天看到彦湖的展览,心里很不平静。因为在他们这一代年龄的人,不是都具备彦湖这样的功夫这样的心态、做人、做事的风格。彦湖搞了一系列展览,在美术学院也搞过、在外地也搞过展览,其他的我没有去过,我觉得对书法界,以至对书画界现在比较浮躁的气氛,将有一个很好的影响。

        现在书画界比较浮躁。彦湖先生这几位老师,像罗继祖、孙晓野、周昔非,是我都很熟悉的几位长者。他们治学的严谨、谦虚的精神,在彦湖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实。

        罗继祖先生,那时候耳朵聋了,因为我第一次到日本搞展览,罗先生给我提的展标,老先生非常认真。还有孙晓野先生,接触就更多了。在他们几位先生的影响下,彦湖得到很多知识,也得到很多做人的标准。虽然彦湖先生不爱说话,做人很低调,从来不争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是以艺术成就好坏为标准,而是以当什么官为标准,什么主席了,副主席了……什么都靠伪装,彦湖在这一点上从来没有。所以,这一点上我很佩服彦湖。

        彦湖同志学书法传统很深厚,看彦湖先生的字,变化很大,但是他在很深厚的传统上变化的,不是以怪,以与别人不同为原则的。那种一晃而逝的流行,在彦湖身上没有。

        我是学中国画的,教中国画的,我认为书画是不能分家的。我在鲁美执教八年中我特别强调书法在国画中的作用。我去鲁美,成立了书法专业,教了几期学生,招了研究生。办起这专业以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彦湖。所以,我也没有客气,把彦湖也拉到鲁美上课去。彦湖在鲁美书法专业上课,得到学生非常的好评。他们学校的领导,以及中国画系的领导,都和彦湖先生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对彦湖先生的治学态度非常赞赏。刘彦湖常常讲,一个画家、一个书法家,没有经过很艰苦的传统学习,将来是没有出息的。所以,用他的话说,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学习。这一点,我和彦湖现身看法是一样的。鲁美国画系的学生,从那以后开始学书法,这已经成为很大的影响,通过书法的学习,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深入进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讲,传统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据我的体会,鲁美的学生不论是书法专业还是绘画专业的,对待传统的东西,非常有兴趣。不比听现代的新的思潮的东西逊色。从这一点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是非常有希望的。

        大家知道这么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贬低,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了,现在到了该回归的时候了。通过彦湖经历说明,就是要重视传统,从传统中学习中国绘画。我看了一篇文章,说以前的书法属于小农社会,现在社会变了,应该有新的形式。还有人说,笔墨应该随时代走,其实是一样的。还有一点,中国画的穷途末路,其实他们都是用不同的语言,说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中国书法,中国笔墨过时了,农业社会没用了,今天没用了。我太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了。书法是在农业社会产生的,中国的先进文化都是在农业社会产生的,老子是不是农业社会的人,他们的学说没有用了?今天就过时了吗?没有。你太不了解中国了,太不了解老子了,不了解他们对今后世界的影响。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刘彦湖先生的变,不是因为新的环境否定过去而变的,在新的基础上,在过去的基础上来探索。中国人讲昌,讲变,这个昌就是永恒的。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几千年不变?因为中国文化有继承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有一句话不是生生不息吗?中国人对死并不是很害怕,因为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在发展、延续,唐朝亡了,还有宋朝、元朝。我们的文化思想就是一朝一代传承下来的。

        笔墨从时代变,笔墨还没有弄清楚,就耀同时代变了。说这句话的人,懂什么是笔墨?他知道多少?笔墨包含了什么东西?包含了多少内涵?说不清楚,他就瞎喊,他就说笔墨跟着时代变。国画界就出现了白矾、盐……等等所谓时代技巧,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对自己的祖宗遗产根本不了解,跟着瞎喊。这样一些做法也只能闪一下子,不会长久。所以,我觉得彦湖先生有一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一个书法家一定是个文化家,一个书法家一定是文化很深的人。所以要读书。我们现在的画家和书法家,问问他们,读过几本中国书?能不能看懂?能看懂庄子吗?对自己的文化也太不了解了,太需要像刘彦湖一样,一步一趋的做功课。中国的书法、绘画一定要在中国文化当中存在生长,中华文化是它最后的归宿。我觉得,从刘彦湖先生身上,还有一个启发,要读书。现在这些大学生、研究生,我教课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中国文化的底子太少了。我就强调他们要读书,要看书。现在,我们的社会也有一些同志,一些画家,一些书法家,不客气点讲,满身江湖气。怎么能成大气?到处走穴,到处开会。我看这是社会的不良现象,这样的泛滥。我的学生里,不许有这样的。

        我特别喜欢刘彦湖的篆刻。在目前来说,刘彦湖先生的篆刻别具一格,影响很大。在北京,有人问我你的图章是不是刘彦湖的,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一看就知道。刘彦湖先生今天的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多年甘心寂寞,坐住板凳,几十年如一日,达到今天这样的成果,必然是这样。有的人坐不住板凳,也不会有成就。

        我就少说几句吧。说的不对,得罪了,大家包涵。

          王树海:刚才,李老对彦湖的书法作了一个很周道、中肯的评价。我是外行,不是从事书法和绘画专业的。但是也有话要讲。我和刘彦湖也是20多年的朋友了,就像刚才李巍老师说的那样,我现在的名章、藏书章,他隔一阶段给我提供,他隔一阶段的书法作品我都有收藏。我们是搞文学的,但是规律是一样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有一些感受,从他在学校举办展览开始,到今天举办个展,每次看他的展览都有一种震撼感,我们在看彦湖书法的时候,感受上是一样的。音位毕竟不是书画专家,具体的不太好评价,但是知道很高。周昔非老师有一个评价,说彦湖“从进出书界就没有经过拙劣阶段”。说他没有经过不太高明的阶段,也就是他立志高、入门正,这很了不得,尤其彦湖现在的状态,书法界的朋友说,彦湖的书法,山海胸襟、云水风度。他的定力很强,外边没有什么可以左右他。

          当年,在吉林大学,我们一谈谈一宿。他的志向相当高远,以魏晋人的本色要求自己。他想做成这种状态,如万泉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混,是他的定力非常让人佩服。刚才,李老先生说了,彦湖不太爱说话,但是他分什么人,要和李老师谈起来,可能没完没了,我们谈起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在谈的时候,有一些非常高深的理论,不为一些外界人所理解。刚才,李老师说,现在很多书法家浑身充满了江湖气。彦湖没有这种状态。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对学术和艺术的追求。别人一笔一划,都想得到掌声。彦湖不需要这个。他的沉潜要比现在许多人要高很多很多。看到刘彦湖现在的状态,我想到比较喜欢陈丹青退出来的状态。 陈丹青说在目前的体制下,创造性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不容易长出来,他讲鲁迅,讲了两条,让我感动得不得了。他说,我们国家吃鲁迅饭的有2万人,每年印出的垃圾论文,排山倒海,没有什么用,连鲁迅的孙子都向世界发问,鲁迅是谁?他的亲人不认识鲁迅了。那里面说了多少真实的话,很值得研究。他评价鲁迅两条,第一他长得好看,他是搞美术的,为什么长得好看,这个面孔放到世界领袖级里,毫不逊色;第二条,鲁迅有人性。他说我向来不看长篇大论,我反倒愿意看鲁迅的书法,愿意看鲁迅面对大伙的时候的亲切感,这是不可战胜的。他说毛泽东好玩,蒋介石不好玩。蒋介石的书法也不错,2007年我上青龙山,我看他写得中规中矩,但是他缺乏艺术家、书法家那种心灵的灵气、那种真诚。我和一位老先生聊起来,他说刘彦湖老先生从来不撒谎,不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罢休。从自身条件、心理状态来讲,我觉的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还有刚才李老师讲的,刘彦湖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儒家的、道家的,都融汇到他的作品里。他能做得那么漂亮、那么认真、一丝不苟,现在很多人什么都懂,从不说不懂,很多文学、艺术和学术单位变成衙门,看了之后,心里非常不舒服。但是刘彦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实实在在的。儒家的,把生和死都理性化,让活着的人也有一种安慰;道家,搞文学艺术的更欣赏,但我主要说一说刘彦湖和佛家的东西,波若心经,佛家,包括和老子讲的,我觉得佛家的包容更大。老子讲,玄之又玄的道,好象是绝对的物质本体,但是佛家是绝对的精神本体。老子的道,也是佛家的包容之物。

          彦湖可以说是无书不读,包括清华很多理论,彦湖有自己的定位,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理论是这样的状态。东方文化有它的优势,它永远不会过时,尤其是书法、绘画。生活里也是万端万象。在西方不可能产生书法艺术,因为思想不是那个层次。我和学者在私下聊的时候,克隆源于造物艺术,感到非常可怕。现在电脑,想复制精神,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国画、书法永远有生命价值,就在这里。什么是近东?中东?远东?这样划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它到现在依然霸道,包括自然科学里,说什么:给我一个支点,我把地球撬起来,非常狂妄,现在怎么样?我们的诸多文化都是和这个文化有关联的。

        90年代,英国的大物理学家有一个面向21世纪的对话,说21世纪必定是中国的世纪,谈了我们的儒教、道教,我以为是讨好中国,向中国献媚,后来发现不是,老先生谈的很有道理。基督教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个结果,创造了一个万能的上帝,这在学术上是说不通的。以色列看基督来了没有,非常苦恼。相对来讲,佛教就相当不得了,他不知道的地方都是最根本的东西。第一,不能即生即灭,过去的继承,想在刹那间毁灭,是不可能的。一步一步走来,最后一定有过结果。但做好事,莫问前程。他说,他做不到。第二,不能好高骛远。第三,不能尽众生相。这样的话包含深深的道理,这个世界如果用语言表明清楚了,这个世界将不复存在的。悟性的高低不一样,有的人一辈子悟不出什么东西,有的人看几天,就很有感悟。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都和佛教有联系,瞿秋白、毛泽东……当下就是万古,很不得了,你说不明白这个世界,一旦把这个世界用语言表达明白了,就麻烦了。反过来,我不用语言表达,在座的各位,包括刘彦湖的书法,也是一种语言,这是一种程式的语言,展露他的生命力。

          将来,彦湖预示的结果,一定能实现。我无法评价将来一定达到什么程度,但是前景一定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的基础打得好,志向高远,不是旁门左道。我们是搞文学的,从旁边看书法到了这种境界,我们心里感到非常安慰。

          谢谢彦湖,谢谢李老师,谢谢在座的所有书法界的同仁。你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和一种颠扑不破的道理。

          任宗厚:彦湖兄从80年代是在长春渡过的,在长春渡过的那段岁月里,他和我们书画界的同仁来往很密切,也很频繁。有时在我家里,通常是彻夜畅谈。彦湖君当年为我仿将军印和仿汉玉印制作的图章,我一直用着。他在我的册页上书就的小楷字,我一直保留着,他临摹王羲之的法帖,我现在也一直保存着。记得90年,在西安大路的革命博物馆,他还搞过一次展览。屈指数来,就有20多年了。那个时候,给我们的印象,他非常传统,非常规范,无论是制印,还是书法。在他到北京以后的十多年中间,我陆陆续续在一些杂志上和刊物上拜读了彦湖君的作品,我感到20年前他极传统,后来拜读他的作品,感觉是反传统,极讲构成很有冲击力,很有震慑力。他由极传统到极反传统,好象是在一条大河的左右两岸。他跨度这个大河,肯定是有一座桥梁,他绝不会自己插翅飞过。这个桥梁是什么呢?通过昨天晚上我在灯下拜读《春游集》的作品集,还有今天展览厅上,拜读他的书法作品,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也找到了答案。

        启示之一,我觉得彦湖君由传统到反传统,由过去的扎扎实实到现在的讲构成、讲震撼力,中间这座桥梁他没有废弃临帖。今天我们在展览厅上或者作品集,绝大多数是临摹作品。而且他临摹的作品所涉及的面很广,从书体上,真草隶篆行都有;从流派上,有碑、有帖;从作品的面貌上,有大字、有小字,也有中字;从款制上,也有各种款制,各种形式。通过这个,我就觉得彦湖君,虽然他个人创作的面貌很前卫、很现代,但是他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传统的,而且传统功底很深厚。我们拜读一下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到,小字写得很精到,大字写得气象开阖,很跌荡。这是他能够在现代书法的表现上走出这一大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启示,我拜读他的作品,发现那种“不俗气”,楮墨之间,无论大字还是小字,无论是动还是静态,写得都很雅,我们传统的术语说叫做“书卷气”,或者“金石气”,他临碑的作品金石味很浓,临帖的作品书卷气很浓。

          我记得1988年罗继祖老师离开长春到大连前,我去他家拜访他,我说您要走了,有没有什么话要留,说一点贴心的宝贵的话,那时候罗老师耳聋,说话都用笔写,他就在书桌上写了四个字——“读书养气”,这四个字我终身难忘,一辈子也忘不了,而且是我一辈子努力的目标。我觉得彦湖君的作品里,楮墨之间,有一种文才丰韵,有一种书卷气和精神气,源于他的修养。一看他的作品,无论是金石气还是书卷气,气息浓郁。我昨天拜读他《春游集》后续的文章,短短千百字,文才斐扬,感情真挚,对故乡、故园,对故去的先师,一往情深。就文字来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非常雅致;就情感来说,充满了故乡情、师生情。我读了很受感动。所以,通过这一点,就看出彦湖君比较重视自己德修养,重视读书。

        中国的文化,包括书法艺术,是薪火相传的,师傅传徒弟,老师传徒弟,代代相传,一代有一代的风格,一代有一代的面貌,但是它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一脉相承的。打个比方,我们的爷爷生儿子,儿子生孙子,然后重孙子,代代接续,可能面貌、儿子有千差万别,但是这个血管里的血液是有传承的。批复的颜色和特征,我们东方人的皮肤颜色,中国人的特色是一脉相承的。我想人类是这样,文化也是这样的,它是有血脉传承的。当然,一代有一代风格,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高处走,所以用拱顶安先生的一句话,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彦湖君,一是在书艺上、文化上有传承,在技艺上也有传承。我们看,无论他临什么,中锋用笔这一条,他把握的非常好,没有偏离。赵孟頫先生说,用笔千古不一。这些东西他把握的很准确,很稳。所以,彦湖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上,已经迈出了自己的一大步,上了一个台阶。我想,将来一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步子迈得更大,路子走得更坚实,为弘扬书法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金仁顺:前面的都是专家、学者、前辈,我就是外行了,真正的外行。刚才李老师讲的笔墨,我完全不懂,所以我来这里发这言是不对的。不过,既然这么多老师都谈了,我就代表外行说几句。我个人觉得,现在书法、国画特别火,我去年参加一个非常大的笔会,我发现很多作家现在转了,他们都转到国画、书法里,谈起来都头头是道,包括收藏,都转到书画界了,都还有挺成绩的,江浙一带挺活跃的,整个文学界和书画界都混为一谈了。我个人看不懂,他们送我的,我就觉得挺好的,基本是这样的。

        我们这样的人,我有时想,非常希望通过作品了解彦湖老师,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情感走向,因为我不会看,我就觉得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入门的问题。怎么入门呢?也不懂。理论的东西终归是理论,我只能用非常形而上的方式表达我的感觉,比如王羲之的书法,纸者阵也,我是搞写作的,通过写作,波澜壮阔的东西就出来了。我非常希望我能看出来、感觉到,而不是通过理论上的东西,做一个衔接。我觉得是隔了一层。我自己也很困惑,但我相信现在的这种繁荣,我们领域里很多人都在写一些诗评、画评,至少文化界的人都介入到书画领域了,这种繁荣指日可待。和写作比起来,写作就进入了比较凋敝的状态。说句比较俗的话,和景老师一起出来,很多人会请景老师写个字。大家对功利的欣赏和追求,我觉得很好,会让这个领域的事业非常快的繁荣起来。

        现在在欧美有一个作家叫卡夫,已经死了,他的小说,极简主义。海明威比较极简,卡夫比海明威还要极简。我个人认为,一张纸上就几个字,我相信每个字出来,都有一个无限的空间,独立的空间,它有很多很多的话,有很多的意向在里面,这就看我们的眼界,越是这样的状态,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外行,越需要看一些好的作品,多跟一些好的书画家接触一下,我不和你们讨字画,让我们学习一下,让我们的眼光训练一下,我们就能领略另一个领域的大美了。这就是我们外行的一个心愿了。谢谢!

        牛子:刘老师的作品我拜读很多了,我对刘老师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刘老师这样的书法,在南方或者在北方都有很多的朋友喜欢。无论是学院内的还是学院外的,都对刘老师的作品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他的新,有很深的传统渊源。他是和古代的根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看他的篆刻,齐白石,我个人觉得,学出来,能画出自己的面目,有人能看出来,接上齐白石根的,只有刘老师一个。

        而且,刘老师这样的天分和资质的人,在我所接触的范围里,我感觉很少。刘老师学的很多的传统碑帖不是很经典的范本,甚至有一些我个人感觉这种东西还没有出名过,到刘老师手上,他能弄出花样来,这一点我非常佩服。我个人把自己定义为刘老师的粉丝。

        刘老师后来到美术学院做特聘教授,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刘老师接触、探讨,有很多方面,我学习到很多。让我感到和我以前的体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甚至我接触到一些南方的老先生强调的重要部分,跟刘老师在一起交谈的时候,刘老师也是非常关注这些。他从新和古这两个方面,在他这样一个年龄,能做到这样一个程度,我个人觉得刘老师将来在这个时代肯定是能留下浓重的一笔。

        我比刘老师小很多,我觉得他是我永远的目标。向刘老师学习!

        王池涛:我从来没有见过刘彦湖先生,今天下午见到了。但是,对他的名和作品,都稍有了解,但是非常看到他的作品原貌。我和周老爷子一聊天,他就谈你,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喜欢你。

        在我的印象中,你还有一些作品我更喜欢,但是今天我没有见到。我提醒各位,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进入大厅,看到他的一幅一幅字的时候,站在这些字的面前的时候,无论从整个章法、布局,还是到单个字,是否有那么一种感觉,用几句话来表述吧。

        第一,楼台高架。这个空间感,无论是从章法布局、单个字,楼台高架。

        第二,接古老石。无论是地面,还是一横一横的台阶,仿佛是千年老石,认认真真。

        第三,这个楼台里内设夏彝商鼎。大家想一想,或者翻一翻,是不是这样的感觉。我看了这些字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我在两个月前看的一个电视节目,两个月前中国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卖的很贵,我特别佩服这个人,我发现中国画界善于炒作自己的人唯此一人。他说,现在有一些搞书法的人,号称现代书法,写的字,结构散架子了,传统的东西也看不到。然后,他讲,大家传统,下个层次说“我就是彻底的苦练成功”,每天至少练两个小时字。我就想,你怎么那么笨呢,写两个小时的字,怎么还像画似的。我突然之间有一种感觉,太笨了。他比我年岁还大很多,我想起这些,再看看彦湖先生的展览,我要说三句话,第一个关于大中华文化,第二关于大历史,第三关于大书法,并且用文化一通之。前面的各位老师也说了,我也极为同意,书画同源。所以,我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也包括绘画的例子。从文化哲学上讲和人类文化学上,有一个观点是没有争议的,支撑人类生存的三大主题,一是宗教,二是艺术,三是科学。艺术叫人明白怎么样才能成为人,超越人的动性本性,科技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

        我为什么提出大中华的概念,无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还是谈到文化传统的时候,我认为非常狭隘。年岁大的时候可以翻看孩子的教科书,年纪轻的,可以翻看弟弟妹妹的教科书,我们的历史仅仅局限于两河流域,难道中国的历史就局限于两河流域吗?长江以北就是俄罗斯的吗?显而易见,不对。没有中国的大草,有没有日本的片甲名?绝对没有。

        今天看到展览,大家感没感觉到,他这些字里还有一些甲骨文,不到一个月,中央台一个节目,一个考古队发现了几块石头,这块石头有类似甲骨文的文字,经过测试,它的氧化程度5600年。我们一谈甲骨文,3000多年。我们再想一想,甲骨文是1899年发现的,到现在才110年。而这110年,恰恰是我们传统文化断裂的年代,这个断裂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同时,也是从西方的现代主义开始的,到解放后,尤其到文化大革命,彻底地给PASS了,从五四的时候,打倒孔家店。有多少人把甲骨文纳入到中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甲骨文本身就是及其精彩的书法,起码据我所了解,有四种形式。笔书,非常漂亮。笔书刻写,写得非常浑厚。刀刻彩饰。据我们所知道的5000多个字里,可以明显知道它六个时期的痕迹,及其明显。这些东西,我在彦湖的字里看到了。

        再一个关于大中华的观点。当时的大辽国,是北宋的三个半那么大,大辽国的字,既像汉字,又不像,还有西夏的文字、女真文字,如此丰富多彩,仅两河流域的字能代表吗?这些东西,我觉得我在彦湖的字里看到了。所以说,给我的感觉,大中华的概念非常重要。两河流域的文化有相当大的封闭性,好的方面我不说了,两河流域从历史上看基本是排斥外面的文化,后来清朝入关了,不接受也得接受。我绝不是说轻视两河文化,我的意思是我们华夏民族是大的民族,不要动不动就那几个人,就那几个派。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大历史的观点。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极大,我翻了一下书,谁规定的五个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云亦云,大家认为社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问题是,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我就没有看到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形态?封建社会,诸侯分封制,经济、法律、政治,都是独立的,只承认天子就行了,夏末到东周,从秦始皇,中国就变成皇权专制的制度,一直到某一天。如果说封建主义,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有半个封建主义。因为文化的概念脱离不开历史,没有大历史的观念,我们就无法建立我们文化观念。文化,到个体来讲,是每个人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因为知识是带有时尚性的,洗衣机发明出来,搓衣板就不行了。

        由此,我就想到,我不知道是不是反对彦湖,但是肯定反对现代书法的玩意。我想到,八五新潮以来,关于书画界一次一次的争论,尤其中国书法。大概说来就两派,一派叫做守城派,严格的把持住基本传统;另一派是西化派。不然,就提出中国画必须死亡。这24年,我精心地关注着这两派的观点和作品,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守城派叫西化派给抓住了。传统的守城恰恰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而是一种伪传统,是一种表象的东西,更多局限于中国画的笔墨层次,而不是中国画的文人精神。大家试想一下,近800年来,中国画的主流是文人画,文人画如果抽掉文人的文化精神,剩下的还有什么?不就是那些笔墨层次了吗?所以,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创出一个概念,真画、摹画,齐白石、潘天寿的画是真画,而相当一部分画家是摹画。这样一种观念用大一统的观念来看,中国的传统既深又简。说到简,就很简单了,比如说中国的儒家,无非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谈述他的基本理论,由此谈出人的观念,就是爱。为什么孔子在那个时代谈出这个观点?中国300多个国家,达到一个国家,人啊,别这样了,长君子的对臣子有点态度吧,丈夫对妻子有点态度吧……孔子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谈,老子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谈。印度教到中国以后,就被道家和儒家融合到一起了,但是角度也非常好,人与心性的关系。就其总的观点是一致的,就像刚才任老师说的,爹死了,到儿子身上了。

        我们就可以把文化继承这一块,传统这一块搞清楚。我们把表象的东西说成是传统,于是乎,西化派就打这个,一打一个准,无言以对。中国的几界雕塑展,我们都参与了,至少有400多个国外雕塑家,有些是大师级的。我问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画,他说他看不懂。他说,看中国画都一样,我说才不一样,是你看不懂。但是值得我们反思。大家想一想,这一百年来,包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些油画有多大成分,拿走了中国的线条?有些油画家的作品,如果不写上外国人名,简直就是中国的国画重彩。马斯蒂的作品,看起来就有中国画的痕迹。

        文化是人类的,所以大历史的观念,有些历史的反思一下子就清楚了。我们把自己的东西,融入真正的中国传统,就好融了。前面有些老师讲,看到彦湖的作品,不是完全的传统的东西吗?无非是把传统的东西藏起来了,这是高手啊,他不张扬。任何一个人写不了别人的字,只能写自己的字,任何人也画不了别人的画,只能画自己的画,硬画别人的画,硬写别人的字,最后肯定不能成功。我看彦湖高就高在这里。他这一点,对书界有极大影响。无论我从前面大中华的概念、大历史的概念,包括最后的争论,无论对刘彦湖的肯定也好,否定也好,都是对中国书史的事实,不在于肯定还是否定,都没有用,50年以后、100年以后才有用。贵在这个过程,这个过程进入了中国书画历史,这就够了。

        第三点,大书法的概念。这个概念,我认为就是书法之道,绝不是一种技。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功夫在技外,的确是个人的综合素养,最后的线条的表现。所以说,不从修身这一块,的确难把中国的问题讲明白,所以外国人看中国太神秘了,为什么讲道德?我说你们的道德是什么?你有道德观念吗?大师级的哲学家写的文章,都有道德吗?中国的道非常简单。基本上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所以,我看了至少有10种以上的翻译老子的《道德经》,说心里话,我看不明白。我自认为我古汉语水平不低,大部分解释,比如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解释为,如果道是可以解释的,就不是道,他从来不解释。反而我感觉到西方的海德格式尔,他对老子的研究很多,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言道,不是老百姓的常言道晚饭吃什么,仅此而已。非常好解释。下一句,一顺百顺,很好解释,五千字致美之极,至极。
        中国传统最基本的观点,强调和谐美。谁写字里,故意写得不和谐,叫人看着闹心。你看很多大家,整体看稳稳当当,扎扎实实,不管怎么歪怎么扭,最后是稳稳当当。这恰恰是中国文化里最提倡的,大和谐。“和”、“谐”都是中国文化共同谈的,没有争议的。所以,我们要有大书法的观念。你看看甲骨文也有粗笔……如果说王献之就读过王羲之的画,能行吗?中国有一个齐白石就够了,中国有一个潘天寿就够了,价值就在于此。所以我提出大书法的概念。

        所以,我说的三个“大”都用一条文化线串联起来了。所以文化的并不神秘,查一下资料,有270种解释,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我觉得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是“三大”,绝不是“四大”。
        我就说这么多。

        沈文凡:刚才王树海老师讲的内容很丰富了,这里就前面各位专家讲过的内容,我再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感受。

        今天下午,来自专业的博士生最后一次课挪到展览会上了。后面的几位同学都是我们带过来的。从这件事上,我想到一件事情,文化传承的问题。刚才几位老师也都讲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彦湖兄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好,他对自己老师的热爱和深情,我觉得各界人士学习。因为我觉得是这样,师天、师地、师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书法方面,一窃不通,纯粹是个外行,客观原因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读过好书,考上大学以后,赶上了好形势,所以其他艺术方面的前学太多。但是,比较喜爱,尤其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古代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一直比较关注。因为从事的是教学,在这个方面,可能更多的是告诉学生怎么做,但是自己没有做到。当然,我也是饱含深情。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也是一个书画家,包括他的老师于右任先生,我翻了一下他的手记,也是非常见功力的作品。毕业的时候,这些老先生也给我留过一些字,彦湖兄对吉林大学工作过的地方,有那样深的感性,我感同身受。我个人也是这样,凡是我所经历的、所学习过的老师,跟我的长辈和父辈一样,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于右任先生,1964年就去世了,我无从见过。

        在书法里,我觉得这种创作活动中,也包含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刚才李老师也谆谆教导,提出一些现实问题,我也非常赞成。从今天看到的作品,从《春游集》的感受来讲,对汉唐,包括碑、帖、诗、书,应该说是两大方面、四个小方面的融合非常好。看了以后,要总结八个字的话,“碑帖融涉诗书统合”,我觉得彦湖兄的创作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我非常佩服。如果仔细研究的话,从汉、唐、宋,到明、清,一直到近代,整个文化的脉络非常清晰。今天一睹彦湖兄书法的风采。

        和在座各位多次见过面,从90年代,包括长春书画社搞的很多活动,我也参加了,当然不是业内人士,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参加的。今天到这个场合,感觉特别好。所以,感谢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韩戾君:前面的几位老师谈的都非常好。展览,这个名起的就非常文化,一看到,就想起50年前,张伯驹、罗继祖、于右任的风采,他们都是修养非常全面的书法家。我认为现代的书法是学术精神沉沦,日益江湖气。我看彦湖有着非常的春游的情结,是对那一代人精神的缅想,传那一代人的薪火为已任的。他是梦萦魂牵的感受。现在的书法家只知道书法的技术,根本不知道书法的精神是什么。我看彦湖的作品,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彦湖始终在追寻着一种属于自己的图式,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以我看,一是篆书已经形成了自己极为独特的图式。再一个就是他的行草书,这种大气、生动,在他的书法里,我一直看到这样的东西。从我学习彦湖的书法,我有两点认识。

        第一,一直有人以流行书风的眼光看待彦湖,就像刚才王先生所说,其实,中国的传统非常博大,不仅仅是“二王”,彦湖取法的独道性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他从传统中找到我们不太关注的东西,他从“二袁碑”入手,找到一些不同于别人的表现方式,这是他的特点。另外,彦湖不保守。对于现代性的构成观念,引入到书法创作中,而且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有他自己非常深入的理解,加进去以后,使他的作品形式非常别致。

        书法无论怎么搞,必须有生命的参与。我觉得彦湖的字,一看就是活生生的人的东西在里面。骨子里的傲气、桀骜不驯,从书法里都体现出来了。

        总之,彦湖君的书法,一看就不能忘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说这么多。

        刘彤宝:彦湖兄今天的展览我学到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他的心灵,他的感受,人生的意境,种种苦与乐,都通过书法表现出来了,我觉得是在写人生。虽然我们现在处在中年的年龄段上,他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广阔。“春游”凝结着情感因素轨迹,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希望彦湖兄走得更远,走好,也寄托了我们这代人对他的期望,也是吉林省对他的期望。
        谢谢大家!

        刘彦湖答谢。首先,给大家鞠一躬...
        非常感谢几位百忙之中能够参加我的展览,并且花这么多时间参加座谈会。我也听到了特别精彩的发言,虽然是由我的展览引发的,但是我真的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想,我还是不多说了吧,现在最能表达我心情的还是感谢大家!

        景喜猷总结发言

        和彦湖兄这么多年的交往,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亦师亦友,良师益友。

        首先,从他学书法、创作书法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独持己见、一意孤行,从来不会听谁的,可以听,但不信,老师的话也是如此。像国画老师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亡”。他学古文字相当精妙,那是二、三十年前,后来还学过罗老的字,周老的字。他没有立基哪家,从中突出,他是走了一条险路,一条正大气象的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最可贵的东西。彦湖走的是自己的路。他所创作的东西,确实体现了我们最可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整体的人的精神,在他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

        说险路,是不畏人言,不管别人说什么,就走自己的路,走得非常自信,非常坚实。应该说是一条险路,非常不容易。他骄人的成绩,非常让人艳羡。他的创作能力,让人非常羡慕。三日不见,又变了。这么多年来,变过无数次了。可以想一想,我们都是搞创作的,学书法的、画画的,有的人一辈子就那样。80了,还那样写,也不知变,年轻人也是一样,从一家学来,有一招一体一式,全国获过奖,弄几个小文,俨然就是书法家了。这种现象,在全国都是这样的,整体风气是浮躁的。

        所以,彦湖走自己的路表现在哪里,他的成就在哪里?在他的作品里,在他的展览里,在他的集子里,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得最充分。作为彦湖的朋友,我们确实是一种见证。

        他的作品,如诗在读,那是和谐。钢筋铁骨一样的线条,构建了高级的建筑,里面又陈列了高级的摆设,所谓商鼎周彝,内容丰富极了,看不够的看。有人的字,看一眼够了;有人的字,看一眼挺漂亮,再一看没什么;有人的字,看一眼有东西可寻味,再寻味,不行了,或者过几年,又不行了。彦湖的字,这么多年看,看不够,常变常新,给我的感受大概有这样几点。

        第一,古态新姿,古意盎然。骨子里真是传统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对中国书法整体的把握,在这里坚实地体现出来,不是别人一朝一夕,就觉得有文化了,一堆文化垃圾,毫无个性。彦湖呢,他的作品确实感动了我们,不仅仅是是视觉的冲击力,还有文化高雅的享受,更感染我们的东西,更丰富,我可能不能说得出来。像李老说的,我们才读了几本书啊?一本书读得明白了吗?有的人一说就不服,你连不服的资格都没有。彦湖一直耐得寂寞,当年我看到彦湖住在地下室,我都流泪了。彦湖追求的是一种高远的志向,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不是偶然的。

        他在修为方面、人格的历练方面、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方面,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应当是一个时代人的理想。是我心中真正的学者书法家。是这样的感觉,不是忽忽悠悠的。今天说老实话,我看彦湖的东西,感动我的就是他不是一招一体在哪里,他已经打破了多种书体的界限概念,什么篆书、隶书,融于一融,他把篆书的章法用到行、隶、草书,都有影子,那种空间、墨色的变化,微小的呼吸、中锋行笔、要命的中线,那条淡淡的在线条中的墨线,这是什么东西啊?我觉得这是真正的书法。而且真正在传统中,整体的把握,叫的响。所以,我觉得我学不完。我为有彦湖这样的良师益友感到终生的自豪和骄傲!

        今天,请来了我们省资深的名画家、名作家,名学者,他们又从不同的角度,从其他的领域,从一种站在大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待书法,来看待彦湖的创作。我想,可能更会有点意思,就书法而谈书法,没意思,都是书法家说书法,都是套词,自幼喜爱书法、成绩骄人、屡次获得全国大奖,这套东西有意思吗?没有意思。有一点人淡如菊的感觉、超然物外的感觉,有时我们称彦湖为老夫子,他说话从来不像我这样,他温文尔雅。可能各位和我的感觉一样,我们的地界有这样的书法家,都是一种骄傲。

        我想,彦湖是从我们这片热土出去的,衣锦还乡,回到家乡,和各位父老乡亲做一个汇报,我想彦湖的成功是我们这个地域的成功,不仅仅是我们书法界的成功,也是文化界的成功。

        刚才,谈到“春游”,“春游”这个动意,这里就饱含了彦湖对于我们家乡的文脉传承、文化传承以及对老一代书画家、老艺术家、老文化人的一种依恋,一种怀念。前不久,周老爷子走了,其实,我感慨非常多,彦湖在他的书里也提到了,一往情深。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感谢我们的领导,尤其张守智主席、蒋力华部长,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省文联、市文联,还有省书法家协会,对彦湖这次展览所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各位参加这次研讨会!谢谢各位!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