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罗兰·梅尔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2-07 16:46:16 来源:网络

          问题一:童年的记忆。
          答:我成长于德国南部美丽的巴伐利亚乡村,那儿有阿尔卑斯山脉、河流、湖泊、以及许多森林。孩提时代,我就喜欢在开阔的乡野里玩耍,从那时起形成了对美丽的大自然的深深的爱恋。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喜欢在没有技术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自然的材料创作。
          问题二:学习艺术的缘起和学习时期的回忆,主要受到哪些艺术家的影响?
          答:我在乡下的校园里长大,父母都是教师。我在一个修道院寄宿学校度过了三年,高中以后,我开始师从巴伐利亚一位著名的雕塑家M.拜尔先生学习木雕及石雕。1972年,我完成了学业,并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毕业生奖。之后我进入慕尼黑艺术学院,并获得了木雕与石雕硕士学位。
          我对安迪·戈尔兹沃斯与帕特里克·道格士的大地艺术十分敬仰,当代艺术家诸如亚历山大·卡尔德、马克·迪·苏维洛、奇里达、利伯曼、里查德·塞拉、野口勇等我都特别喜欢。
          问题三:早期的作品。
          答:1984年至1995 年,我的工作室与另外两位艺术家在同一个社区。我们一起实施在公共空间的雕塑创作,每年都会在我们工作室外的草场上举办雕塑展览、实施地景艺术工程。一次展览一般邀请10位艺术家在该草场进行创作,作品完成后留在该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展示。这个计划被称为“艺术草场”计划,一直持续了12年。通过这种方式,我接触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与其成为朋友。那时候我自己创作了《卫士》(橡木,高5 米)及《建筑》(橡木、铁)等作品。
          问题四:参加的若干重要的展览及代表作品。
          答:2000 年 法国巴黎:华西雕塑公园
          2002年 德国慕尼黑:Künstlerhaus个展
          2003年 中国厦门:“音乐与海”
          2004年 澳大利亚悉尼:海边雕塑展
          2005 年 ,美国纽约:金斯顿雕塑双年展
           2007年, 中国北京:奥林匹克艺术之梦特别邀请展
          问题五:现在的艺术观念及主要创作方式。
          答:因为接受过强化教育,加上多年来对传统与非常规材料的实践经验,我的创作有非常扎实而深入的基本功。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一直在世界各大洲旅行、工作,对不同民族的人民及其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参加过的无数次艺术创作营活动也使我有机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一起探讨各自的创作手法及生活方式。我的艺术创作大部分针对公共空间,反映了我对自然的力量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思考。
          问题六:谈谈波依斯和基弗。
          答:我参观过许多波伊斯的展览,在他的许多原作中,我能看到他所创造的“社会雕塑”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我认为,波伊斯为21世纪的艺术家打开了一扇大门,让艺术有了一种全新的联系,同时使知性的观念进入了艺术作品的中心。今天的人们将波伊斯复杂而革命性的信息切割、修剪为一句简单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事事皆为艺术”,这未免令人遗憾。
          在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上,我第一次见到基弗大型的绘画作品。我为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力量与魅力而震撼。我认为,在对德国近代历史的重新评价中,基弗是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之一。
          问题七:谈谈德国知识分子和你本人对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的看法。
          答:这些哲学家一直在关注生命的感觉、存在的问题、思维图式以及假设。直到今天,许多当代艺术家还将这些命题注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雕塑也因此成为了一种“物质的思考模型”。
          问题八:尽可能简洁地谈谈对德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看法。
          答:在德国有11所艺术学院,许多艺术学校。教授们是蜚声国际的艺术家,试图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未来职业。 德国有覆盖范围很广的当代美术馆网络,高级别的国际性艺术展览,国际艺术博览会以及充满活力的画廊。虽然如此,只有少数艺术毕业生(据统计仅仅是3%!)能够以艺术职业为生。
          对我来说,要辨认出“德国艺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有时我在国外会听到别人这么评价我的作品:那就是地道的德国艺术……
          问题九: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吗?包括哲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在欧洲各国中,德国人形而上的精神气质与中国文化的玄学部分最容易沟通,知道中国的易经、老子、庄子和禅宗吗?
          答:2003年我受邀到中国,参加“大海与音乐”展,从而得以了解中国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关注来自中国的信息与报道。但是至今我依然对中国文化还未能有足够的了解。过去的年代里,来自中国的各种人生哲学进入了西方生活,但是我认为,西方人不能仅仅简单地接受或采用这些基于中国几千年文化与传统的哲学。
          关于老子、庄子及禅宗,我有一些常识性的了解,但还没有机会深入学习这些很有意思的主题。
          问题十:对2008年的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艺术家说点什么。
          答:受邀参加“奥林匹克艺术之梦—北京国际雕塑特别邀请展”,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我很高兴能为北京举办的这个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做点贡献。2007年12月份,当我去参观奥运公园的时候,我为那些雄壮的高级别建筑而震撼。他们为建设21世纪指明了方向。我相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会和我一样激动。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