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2-04 15:00:30 来源:网络
        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访谈

        作者: 王兆生
        癸末端午,“非典”过后的南京,人们轻松地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笔者如约前往南京河西莫愁新寓郁金里,拜访81岁高龄的印坛前辈石学鸿老先生。石老消瘦而又瞿铄、温文儒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因与石老相识有年,便坐定闲谈细聊起来。很自然地从端午节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说着石老拿出一本有江泽民主席题字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书给我看,并讲北京成立圣陶古典学校,专门讲习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南京也予继承发扬。我说明了此行访谈目的——解读石老的艺术人生。

        王:先生出身金陵石氏世家,名学鸿,字云孙,号志勤、别号雪痕、雪斋,室名厥庐、石交堂、翠竹楼、印雪斋。敢问先生的名、字、号何意?

        石:中国古代取名传统习惯是这样的。特别是文人、殷实之家。按我家《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排行辈序,我是“学”字辈。祖父因我是长孙,五行缺水,寄于厚望,故取名“鸿”。以寓鸿鹏万里。宇云孙,乃是祖父字云轩,是晚清民初金陵词人、名医、收藏家。我是其孙,且云与鸿相辅,故为云孙也。号志勤。我九岁皈依三宝,燃指掸师摩顶赐法名“志勤”。《尚书》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爰以此自励。

        王:曾闻先生是春秋望族之后,先生门眉高悬“厥庐”匾额。“厥”指何意?请教之。

          石:厥庐之“厥”字,是我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序编号字为“厥”字。“厥”字说文释发石也。苟子《大略》云:“卞和之璧,井里之厥也。”  《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从始祖石碏,公元前750年起至今已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家谱2500年还要早200年。在祖国大陆很难寻到,可谓稀世珍宝。1996年《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有报道,全国亦有不少石氏后裔到我家寻根问祖。  《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始祖石碏为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古文观止》第三篇为“石碏谏宠州吁”。文中大意:石碏当时劝谏卫庄公“爱子教之以义方”,论功行赏,勿妄加封。以避骄、奢、淫、逸而误入邪途。而卫庄公拒谏,导致内乱,州吁弑君纂位。

          《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始祖石碏源出今甘肃武威市石闽乡,古匈奴地。汉置武威郡,清属凉州府治。从秦汉至明清,历代子孙均有名录,其有功名者兼记生平略传。后石氏子孙迁徙大江南北。我家这支是79世祖石起达赴闽越经商迁徙到新安郡蚺城(今江西婺源)。第83代祖石光叙来南京经营木材生意,定居南京上新河镇。时逢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大兴土木,石家经营营造(建筑)业而发家致富。曾祖石瑞瑾招为洪王府驸马,显赫一时。后太平天国失败,石家被抄杀、殉难十多人,家道中落,至祖父石云轩已是一介寒儒。传到吾辈已是第88代。

          《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据载早在唐代就有手书版本。宋、明、清历代都有修撰。我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是清光绪丙午年(公元1886年)善继堂重修。《宗谱》一部四本14卷。装一精美锦匣内,上有《武威石氏蚺城宗谱》题签和始祖石碏黑白木刻画像。《宗谱》为木活字版,宣纸印刷,古版线装。每本长40厘米,宽23厘米。内页刻工精细、字体端庄。

          第一本:内封面、新序、目录、序、传、录、原姓、世系。
          第二本:长房、二房、三房。
          第三本:四房、祠墓图。
          第四本:纪传、附录。

          每一本均有题签,并钤有“忠纯后裔,孝谨旧家”“厥”印文。当年善继堂印刷12部,取《自今以始蕃衍盈升克昌厥后》之意,井以此12个字编序。我珍藏供奉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为第11部即“厥”字号。故室名曰厥庐也。

          《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是我先祖瑞瑾公赴江西婺源善继堂请领。先祖父云轩公于1894年(甲午)、1897年(丁酉)、1900年(庚子)、1903年(癸卯)、1906年(丙午)五次赴江西婺源善继堂送验,铃有查验核对戳记。1947年秋,全家聚于南京朝天宫西街寓所,祖父亲授与我,爰刻“武威石氏善继堂蚺城长房学鸿藏”朱文小玺,钤于各本。“文革”破四旧时被抄散佚,后为秦淮区李府巷居委会主任慧眼识珠,保存下来。几经周折,终于1986年请回,又刻“石氏厥庐什袭珍藏”朱文印钤于各本。这就是我珍藏供奉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石老示意北墙上方)。

          王:望着北墙上方供奉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石氏始祖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敬。这厚厚的《宗谱》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昭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炎黄子孙血脉相沿。有宋以来,修宗谱成为尊祖、敬宗、归族的重要教化工具。到明清时更为流行,成为华夏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在当前倡导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宗谱文化亦是重要的文化宝库,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然而在当前人们祟尚姓名自由化与传统取名习惯相碰撞时,石氏后人还沿用古法吗?

          石:按续修宗谱习惯,通常在重大修撰中,才续定后代辈份排行。《武威石氏蚋城宗谱》记载:宋绍兴年间修撰时,已续定第71代至110代,共40代人的辈份排行。其辈份排行用字如下:“德用彦宗永,思文添起之,继世光廷瑞,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贞毅允珍儒,台衡为国辅,孝谨衍孙枝”。我是“学”字辈,按序排行正好第88代。别人家起名字,任其自由;但我石氏必沿用《宗谱》中确定的辈份排行用字取名。我儿女是“礼”字辈(第89代),我孙是“诗”字辈(第90代)。我想以后会沿袭不断的。我以为取名也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据我所知,孔子、孟子家庭后人依然按祖制辈份排行字取名的。还有《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由我在1986年进行续编。

          王:取名习俗,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子孙繁衍,伦理纲常,长幼有序。请问先生,何谓“石交堂”?

          石:“石交”谓友谊深厚。余刻金石,金石之交,纯洁牢固。《史记》云:“弃仇雠而得石交”。明王世贞《四部稿》云:“白石翁(沈周)生平石交独吴文定公(吴宽),而图以赠文定行者,卷几五丈许,凡三年而后就”。

          “石交堂”是黄宾虹师所命名也。我21岁时黄宾虹先生特为我绘“石交图”。我即装裱成长卷。“石交图”画心二尺;引首二尺,由胡小石先生题署“石交图”三字;拖尾二丈。陆续得到李宣龚、夏敬观、王福厂、廖忏庵、陈柱尊、柳诒征、仇述庵、陈彦通、龙榆生、卢冀野等数十位名家题咏,异常珍贵,后佚失。但余酷爱金石,不改初衷,以石交友,其乐融融。现“石交堂”匾金陵羽翁(王一羽先生)篆书也。

          王:又何曰“翠竹楼”?

          石:1988年l0月16日戊辰九月初六,偕老妻朱淑明自南湖移居奠愁新寓郁金里新居三楼。越数日逢重九赴菊花台雅集。友人赠竹数十种,归作盆栽。经年一月正值小阳春季节,新篁秀发,青翠宜人,遂以翠竹名楼。有诗为记:

          翠竹楼前瞰莫愁,石城桥畔布新猷,
          诗书画印勤探索,偕老同心共白头。

          王:久仰先生盛名,先生可谓:春秋望族之后,金陵世家子弟,劲承家学,少惠良师,弱冠而立,名播江浙。诗书画印无所不能,晚年多作巨印,尤以铁线篆、朱文玺印著称于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刊载入编数十种辞书、图录。个人刊行《石云孙印存》、《石学鸿书法篆刻》。现为中国更多

        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先生2009年4月21日上午8点46分在南京家中辞世,享年90岁。石老生前保管着世界上最长的家谱,比孔子家谱还长200多年。

          昨天下午,石老的灵堂已在家中布置完成,石学鸿先生的二女儿朱晓明告诉记者,老人一年多来身体一直不好,心脏病、肺病越来越重,春节就在医院度过,4月初刚刚回到家中休养,“他走得很安详……”

          石老生前好友、学生胡剑明感慨地告诉记者,前些天石老的好友,江苏省文史馆俞律、常国武两位老先生刚刚联名送上了嵌名联祝寿——“学士亦才人,当入儒林文苑传。鸿鹄非燕雀,乃栖笔阵石丛中。”

          “我周日下午把裱好的寿联送到了石老家中,他看了很高兴,挂在中堂。近一年来他的身体一直不好,难得看到他这么开心。”胡剑明告诉记者,这也是石老生前看到的最后一幅艺术作品。

          俞律先生昨晚已得知石学鸿先生辞世的消息,他向记者评价说,“石老的书法、篆刻艺术成就很高,尤其是篆刻作品,虽说是石头刻的印章,看起来却有弹性,有‘铁线’的美誉,但他长期以来做人低调,知名度看上去不高。”

          “我印象中,父亲生前最后一方印是为启功先生创作的,当时他眼睛已经非常不好了,本来想推托,但还是认真地完成了。”朱晓明告诉记者,2008年初至今,石老几成半盲,再也没有进行艺术创作。

          胡剑明告诉记者,石老曾担任南京图书馆编目主任,22岁时就兼任中国公学金石校勘学教授。有一年,齐白石应邀来南京办画展,石学鸿负责接待。逢日本侵略者向齐白石索画,齐白石用二尺宣画了几只螃蟹。画好后本请石学鸿的老师题款,老师却推荐了这位高徒,于是,石学鸿便在画上写下“此中有真意”五个篆字。老师解释说,齐白石先生画螃蟹是在讽刺日本人的横行霸道,而“此中有真意”就是与画呼应,“看你能横行几时”。

          石老年轻时在文化界的名气已经很响了,于右任、张大千、梅兰芳、陈之佛、胡小石、徐悲鸿等都请他治印。还在徐悲鸿、胡小石、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支持下,在南京创办了新安印社。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为后人称道外,石老还有一件镇宅之宝。

          2006年12月,本报记者曾前往石老寓所——“厥庐”,实地采访他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比孔子家谱还长200多年,号称世界最长。

          当时,老人起居室的北墙上供奉着精美函套包装的家谱,打开拍照前,石老当时还恭敬地铺了块毛巾。这部家谱从石氏一世祖春秋卫国名臣石衜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曾祖父石瑞瑾已有2700多年的跨度,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