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中石 书法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

        作者:核实中..2009-12-02 16:18:26 来源:网络

        真正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伴随着电子产品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法最终会变得不能成为一种与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的技能,而变成一种修身养性、保存传统文化的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很广:

          一个酷爱书法的孩子,十四五岁时,决定访求名师学艺。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西门里路北古庙中的武岩法师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武岩法师已80高龄,看了孩子的习作后,摇摇头说:“你还不会写字!”

          “你要拜我为师,可以。”老法师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到我这儿学字,笔墨我供应,纸要你自己出。我这儿有好宣纸,五块钱一张,你每次带钱来就行。”

          孩子觉得失去学习的机会很可惜,又担心如此昂贵的学费负担不起,回到家,把老法师的话原原本本给母亲复述了一遍。母亲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儿子去两次———老法师轻易不收徒,这回答应了,机会难得;五块钱就五块钱吧,全家节约一点,去两趟摸个窍门儿,过后就不去了。

          孩子想着家中日子清苦,学习格外用心,每次都是在细心“研究”了老师的笔法之后才敢落笔,如此下来,进步竟比每天苦练要来得快。原打算去两次就打住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大约经过半年,老和尚教孩子学习真、草、隶、篆各种字体,让他领略了中国书法的各种风格流派及其笔法奥义,然后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向某一个方向深入发展了。”不久之后,老法师悄然离去,云游他方。老法师走后,孩子从母亲口中得知:老法师其实一个钱也没要,第一次交的五块钱,第二天就送回来了;每次交钱,实际上都是老师和母亲串通好,做戏给他看;那五块钱,半年里只是在三个人手中循环。

          以后,这个孩子历经数十载成为中国书法名家,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感慨万千地说:“我的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而且懂得教学法。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对学习机会也一样。武岩和尚之所以要我交五块钱,就是借此给我施加压力,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这使我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可以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我现在仍在吃那时垫下的老本。所以我觉得武岩老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这是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少年时代拜师学艺的故事。那个当年酷爱书法的孩子,现在已经是77岁的老人。

          采访欧阳中石先生约在8月4日下午三点,首都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黄建平院长和另外一位老师陪同采访,距离约好的时间还有20分钟,我们到那位老师家坐等。黄院长说,欧阳先生是个非常守时的人,他保有着旧式学人的作风,对他来说,到得早也许并不是表达敬仰的方式之一。

          我们在三点整叩响欧阳先生的家门。抬眼看到门上别着一张字条,大意是天气炎热,请来访者将访问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同行的老师说欧阳先生很少接受专访,一来年事已高,教学和研究工作却仍然繁重;二来老先生从来低调为人,个人展览不搞,出名炒作的事情从不参与。这一次采访也算是破例没有规定时间,而且,欧阳先生推辞了下午的活动专门接受采访,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我们预先把话题定位在中国书法文化的普及和教学之上,这是从事书法教育二十多年来他最热衷也最愿意谈的主题。

          采访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也看过欧阳先生近期的照片,但留在我印象中的形象还是多年前偶然的机会看到他上台表演京剧《击鼓骂曹》中的片断,那时的老人极有风采。也是那一次,得知欧阳先生还有一个被梨园弟子公认的身份———京剧奚派艺术的掌门人。现在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奚派传人,大多亲聆过先生的悉心教诲。而眼前来开门的欧阳先生只是一位非常家常的谦和老人,和舞台上气宇轩昂的祢衡判若两人。

          欧阳先生的书房也和预先的猜测不同,没有书画世家常见的条幅楹联,两壁图书之外最抢眼的是拍摄于1991年的两张登台唱京剧的剧照,那应该是欧阳先生京剧艺术生涯的一斑。欧阳先生自己解释说,一个“均衡”的人,应该是在很多方面都能有所发展的人,世间千般学问皆有相通之处,能博采众家之长并且融会贯通,取它山之石而攻玉,是学艺之人渴求的高境界。之所以把大半生的精力投注在书法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也源于这样的认识。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出乎意料的紧凑。很难想象77岁的老人在谈话中清晰的逻辑和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时时爆出的智慧火花把一段短暂的访问也照亮了。

          ■学习书法绝不是要成为“写字先生”

          安顿:今年是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开办的第20年。来之前我查过一些资料,发现这些年来这个专业培养的很多人,都曾经在书法领域中占有领导者的位置,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各地的书协,那些在学术上、技艺上处于领军地位的人,相当一部分出自这所学校。但是,如果从书法艺术的普及性来说,这又不是一个能够马上立竿见影让人在谋生或者解决现实的工作问题方面特别具有决定性优势的专业。那么,20年前您为什么会想到创办一个这样的专业呢?

          欧阳中石:创办这个专业的时间是1985年。在决定创办这样一个专业面向社会招生之前,我们想得最多的是通过这样一个专业来解决什么问题。当时我们有一个思想非常统一,那就是要招收那些在社会上漂流而又非常渴望学习、需要解决学历问题的人。当时没有专门的书法学校,很多有这方面的爱好又想能学到更多东西的人投师无门。所以我们第一步开办的是成人教育的大专班,再后来有了本科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最早的很多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他们没有学历,他们需要一个标准的认可。所以我们在当时非常受欢迎,招收的学生基础水平都很不错。这些人从这里毕业之后,成为各地书法家协会的骨干。

          到现在我还保存了当年的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第一期毕业了90多个学生,现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专业上都很有成绩。

          但是如果说到这个专业和谋生的关系,我觉得书法专业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想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写字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

          我从小时候就心无大志。大学毕业的时候,专门搞逻辑。许多年来,我有时候教逻辑,有时候教数学,有时候教语文,还有时候教化学,都教过了。最后,又转到书法这边来了。

          写字这个事,我从小时候就知道这是知识分子必须过的一关。是基础课,但当时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看。后来,在社会的熏陶之下,在前辈的带领之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是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得好,我们的文化就可以承上启下;如果这一关过不好,我们文化的发展就困难。当然,现在有了印刷,有了计算机,但也代替不了手写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我们搞的是书法文化。我把书法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面来看,这样,才能把它的位置看清。它的价值也显示得明白。否则的话,不清楚。

          最近,我的思想又有些新的思考。计算机出来了,中国的多少古籍一下子容纳到光盘里头,读书上方便得不得了,谁也不愿趴在桌子上写字去了。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和印刷出来的东西、计算机展示出来的东西不一样。一个人手写的时候,可以把没有声音的变成有声音的,把没有光泽的变成有光泽的,把没有生机的变成有生机的,变成一个活的东西来感染人。这个能力是好多项目不能代替的。我们从创办这个专业到现在20年了,每年都在招收学生,每年都有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写字,学习书法的最终结果也绝对不是成为一个“写字先生”,他们学到的是一种文化。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全能的,学习书法的人既可以作文秘工作,也能胜任博物馆馆长的工作。只学技法太简单了,我们强调内容、内涵,强调文化,强调加强国学的学习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学习。因此,我始终把它看成一门有着深厚内涵的学问,不简单地看做一项技艺。


          ■书法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

          安顿:这些天,我在看一本书,《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惊讶,这么有趣的、关于中国文字的书竟然是一位瑞典学者写的,而我们每天都在用汉字,要了解汉字的历史,却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著述。从1985年到现在,20年当中,书写的方式改变了很多,比如电脑的普及。我们很多日常工作是用电脑来完成的。用我自己做例子。在家里写作的时候有台式电脑,外出工作的时候,我会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我完成的稿子直接通过网络发送给编辑,编辑把稿子上传到我们的工作平台,整个过程都不会出现纸张,那么就更不需要写字了。我出门会带上一枝笔,但是,用的机会非常少。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到电脑上查字库,只需要会拼音就可以了。这些年我几乎没有真正用笔在纸上写过什么完整的东西,写信,用电子邮件,写各种比如协议书、授权书、合同等等,都是现成的打印稿,拿过来签上名字就生效。真正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也在想,伴随着电子产品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法最终会变得不能成为一种与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的技能,而变成一种修身养性、保存传统文化的方式?或者说,在今天来看,书法,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

          欧阳中石:书法是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它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我觉得我们的汉字实在太了不起,它在远古的时候就摆脱了语音上的阻碍,在纷杂的语音中跳出来,找到了一个可以传达自己想法的信息,找到了一个形体,这个形体就是客观事物的形体,它把这些事物的形体勾摹出来,体现在自己的手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口音,在看到的形象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才有可能彼此交流思想。这一点是突破了声音的限制,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把它变成一个符号,记录下来,很容易取得了大家的共识。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始终和汉字纠缠在一起走了过来,汉字在历史上,立下了不可代替的功劳。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要描摹一个形象,多难呐。画个马它就有四条腿,马和牛都是四条腿,不能全用四条腿来说,我们的祖先想了个办法,马横过来看,牛竖过来看,牛脑袋上朝上长两个角,这是它的特点。那羊呢?羊的角向下了,这一上一下,区分了牛和羊,一偏一正区分了马和牛,太高明了。

          有许多抽象的事情你怎么表现呢?有个鸟画个鸟,有个“走”怎么画个走哇?画个走它也不动弹呐,不是录像啊。我们的祖先想出了办法,画成两个脚,这两个脚并在一块儿,是站立,一前一后这是走道,很清楚。所以我说,我们的祖先也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办法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的汉字是科学的结晶,而把它体现出来,又是一种艺术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曾经把汉字分成若干个部,每一部找一个代表,比如木字边,草字头,这是部首。一共有多少部首呢?我们列出来二百来个。这等于说把汉字做了一个分类,分类在人的认识上是一种进步。康德把认识的事物,划出了十大范畴,是了不起的贡献;门德列夫做出个周期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我们把汉字分成二百来个部,难道不也是个了不起的贡献吗?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感到自豪的,我们应当很好地珍惜它、尊重它。尤其在历史的行进中,由这种字体改成那种字体,由那种字体再改成另一种字体,与时俱进,一直在修改中,这说明它伴随着我们的社会在向前发展。

          将复杂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言简意赅的汉文,比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这种情况可以忍受的话,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忍受呢?我们得说这么多话,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话,大家都明白,文字太简洁了,这是一个很高的成就。再比如“与时俱进”,就好得很。我们不能这样呆着,我们要和时间,和宝贵的时间一块儿往前走。说出来啰嗦得很,可是一个“与时俱进”全解决了,这就是我们珍贵的文化。

          我们古代的文化,历史悠久,说起来的时候我们很自豪,而那些东西,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是用手、用笔一点点抄写下来的,就是这样将文化保留下来的。

          我们中国的汉字、汉文化有着非常博大精深的历史。写个字,怎么起笔,怎样布局,要一丝不苟。不在乎这个字写得什么样,在于经受这个思想的过程。我们看到有些好孩子、好学生,他一切都规范,他写的字也一定是规范的。所以我觉得,小时候受一些规范性的教育很重要。我们现在提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认为,教育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这就是素质教育,写字是其中一项。至于写到什么程度,还在其次,关键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经过书法训练的人既可以作文秘工作、也可以做博物馆的馆长,这才是我们这个专业长久存在的目的和任务。

        ■汉文字书写的意义所在

          安顿:如果单纯从写字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书法艺术,那肯定是肤浅了。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的确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务实,或者也可以说急功近利。学习一种技能,很多时候是要看效果的,所谓效果,也就是对改变自身处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等现实问题能有多大帮助。学书法,达到一定的高度,应该是比较慢的,那么它在现实中的被需要程度可能也会相应降低,至少和学外语、学电脑、学管理之类的专业比较起来是这样。相比之下,学书法的人当中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生活上没有忧虑,自身渴望陶冶性情的“有闲阶层”,但这部分人毕竟是社会人群中的少数。很多时候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停留在认为它是一种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产物,而这种认识也会造成更多人对它的忽视。那么,您会不会担心书法艺术后继无人?


          欧阳中石:这就说到了汉文字书写的意义所在。我有这样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作字,就是写字,作字行文写的是字,而表达的是文,作字行文,干什么?文以载道,如果我把话就说到这里的话,我们的印刷,我们的电脑,都可以做到,也可以写字,也可以把字显现出来,我要说的是后边两句话,以书焕采,焕发出神采。用书的办法,使这个字焕发出它的神采,还要切合时代的要求。

          对于我们的汉字,我从三个方面来说它的意义,是记录,是交流,可以用它来记录,可以用它来交流,还有一个比较大点的用处,是广而告知,可以写大了,摆开大家看,咱们有这个传统习惯,要写大了,给更多的人来看,一个要看它的内容,一个还要看它的艺术表现。我们写文字,也就是把我们的心扉打开,让大家欣赏,让大家理解。当然,我希望自己拿出来的东西,是美的,文是美的,诗是美的,字也是美的。字有什么美不美呀,差多了,而那个美与不美有的并不需要大拆大卸,只需要在重要的位置上一点点就了不起,就可以有的扔在大街上没人看,有的就确实可以倾城倾国,那是很了不起的。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用别的办法也可以解决,而“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这一点上就是手写大有可为了。所以,我觉得作为汉字的书写,把它做成一门学问是应该的。虽然它做出来的作品是一个艺术的结果,围绕着这个艺术,又有很大的学问。比如写的字是哪个字,写的什么文,你得研究研究写什么文吧,如果文不对题,就会出笑话。我看到一个朋友家,他们刚结婚,他的一个朋友送他一幅字挂在墙上,我一看就笑了,我说怎么他敢写这个词,而他也敢挂这个词,写的什么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很好吗?可是,这句话是苏东坡写给分别的,咱们都长久,老活着,我也见不着你,你也见不着我,可是天上月亮,你也可以看见它,我也看见它,咱们两个虽在千里之外,你通过月亮,我通过月亮,交换我们的感情吧。这送给一个新婚夫妇行吗?人家刚结婚就分居两地,这就不行了,能随便乱写吗?所以,我们必须学文,必须要有文学的知识,必须要有历史的知识。


          我们不能随便写一个词,不能随便写一段话,我们必须要有字有文,文以载道。我们的时代现在需要什么呢?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怎么反映?因此,写字、作文,一切都要为时代服务,我们的书必须跟上时代。

          所以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们要想把写字这件事情、把书法这件事情,做成一个不被抛弃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学科,非常为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一个学科的话,那就得好好学习。要通古今,知高低。我提倡书法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联系着文化的多个方面和门类的综合素质教育。书法文化是传统文化。现在一说到“传统”,好像就是说,它是旧的,这个理解不全面。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诞生,通过逐步完善到今天,还一直存在并且还在发挥作用和影响的文化门类,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它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反而到了今天,更加焕发出了光彩,被更多的欣赏者和学习者所欢迎、推崇。我带的那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包括20年来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也在一起推动着这个事业,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更多的人通过写字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儿,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科学性,理解汉字之中严格的规范性,并且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逐渐学到一种胸怀和品质,对我们国家的文化能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就真的成功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件事,这从我们每年的招生情况就能体现出来,所以我从来也不担心中国的书法文化后继无人。

         欧阳中石档案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当代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中小学时就读于济南,后在济南市永长街穆光小学任教。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次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学习。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81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在国学、逻辑、音韵、戏剧、书学、语文教学法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一生著述甚丰,硕果累累。尤致力于书学教育工作,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首次创立国内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书法专业大专班,1994年又创建成人教育书法本科班,199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1998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招收书法项目博士后。自此,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拥有完整书法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府。欧阳先生的书法,诸体兼精,尤以行草能入东晋堂奥,妍婉秀美,潇洒俊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