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专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

        作者:核实中..2009-12-02 15:07:46 来源:网络

        今年恰逢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诞辰110周年,昨日,他的妻子、已经84岁高龄的廖静文女士,作为银星集团在江北东方港湾修建的徐悲鸿小学的名誉校长,为出席该学校的动工仪式现身山城。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白发苍苍的廖静文透露早已把悲鸿先生价值连城的1250幅作品捐献给国家,自己一直过着很清贫的生活。近日,她将一直珍藏在自己身边的最后两件徐悲鸿画作拿出来公开拍卖,用卖画的钱完成先生的遗愿。

        和悲鸿在重庆生活了8年

        重庆商报:重庆在您这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城市?

        廖静文:的确是永生难忘的回忆。当年我从长沙来到重庆,认识了47岁的悲鸿,他给我第一眼的印象是两鬓有些花白,有一张苍白憔悴却轮廓优美的脸。后来我知道他妻子爱上了别人离开他了。我们经常一起到嘉陵江边散步,互相依恋,在重庆一共生活了8年。

          重庆商报:中国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徐悲鸿纪念馆,我知道在江北,也就是当年您和先生一起生活的盘溪附近,政府将会修建一座徐悲鸿重庆纪念馆,既然您和先生与重庆都有很深的渊源,你对这个纪念馆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廖静文:我们在重庆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人厚道的他把大部分收入都拿来资助穷学生和收藏书画作品,个人生活非常艰苦。后来我们结婚时连一床新被子都没有。没电灯,没自来水,过着农民一样的生活。有一次中午吃饭的时候,郭沫若来找他,说发起了一个宣言,就是呼吁推翻***的专政,让他也在上面签名。后来特务就来威胁他,让他把签名划掉,后来又以丰厚的金钱来诱惑他,但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拒绝了。所以我认为,在重庆的纪念馆,首先是反映当时的艰苦生活,还有就是要体现他的人格魅力,他不仅在艺术上有非凡的成就,在政治上他也是不屈不挠的爱国者。

        为我画的肖像画最有价值

          重庆商报:悲鸿先生的画很多都价值连城,但有一种说法,就是先生最好的画都在新加坡,是吗?

        廖静文:是这样,当年他为支持抗战到新加坡去筹款,带了很多画去。不多久就碰上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他的很多画都带不走了,他就把一部分画埋到地下,只带了小部分画走。当时从新加坡回中国只有最后两艘船了,后来在行驶途中,一艘船被炸沉了,而另一艘先生搭乘的船却侥幸逃脱,后来有人说,如果当时那艘船也炸了,中国美术史将会被改写。但遗憾的是,留在新加坡的画再也找不到,但那只是悲鸿最后作品的一部分,他的很多代表作还是在中国。

        重庆商报:在您眼中,悲鸿先生最有价值的一幅作品是什么?

        廖静文:去年北京拍卖了一件悲鸿送给郭沫若的画,拍了1705万。如果从价值上说,他的很多画作都是无法估价的,北京徐悲鸿美术馆里的彩墨国画《愚公移山》就是代表之一。但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是他亲笔为我画的肖像画,他曾经说要为我画20个像,但后来因为他病了,很多都没有完成。他当年在重庆给我买了一件紫红色雨衣,他找来一张比桌子还大的布,要在下雨的时候,把布铺在嘉陵江边,让我站在上面,画这样的一幅画,但当时有了构图,终究没有画成,是我心里最大的遗憾之一。

          拍卖所得不花一分

        重庆商报:听说,您最近把悲鸿先生的两幅画拿出来公开拍卖?

        廖静文:悲鸿去世当天我宣布,将他250幅原作,他收藏的唐代至近代的1000多幅墨宝全部捐给国家,我只留下两件作品,一件是写生素描小册子,一件是他画的“六马图”,画得都非常好。我原来想,把它们一直留在我身边,我和先生相濡以沫那么多年,我总要留点纪念。我把画都捐了以后,过的也是一般的生活,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干什么都需要用钱。我现在已经84岁了,腿脚也不方便,我希望尽最后力量完成先生遗愿,因此我把放在身边最亲切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这钱我绝对不会用在自己身上一分一厘,我会把它花在最需要的工作上面。

        重庆商报:悲鸿先生的遗愿是什么呢?

        廖静文:是徐悲鸿基金会,按悲鸿生前的愿望,要让基金会发展美术教育,鼓励和培养有贡献的年轻美术人才和教师,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基本功、重视素描,现在的状况跟他年轻时不一样了,搞纯艺术的人少了,搞国画、油画的人少了,搞设计的人多了,有的人不注重传统,完全西方化。悲鸿的艺术思想是艺术要创新,但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的传统。

          重庆商报:我真的很敬佩您,但也不理解,就是您原本可以过很好的生活,为什么要把画全捐了?

        廖静文:悲鸿很多画上都写着“静文爱妻保存”,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要把对我的无尽的爱寄托在这些画上,悲鸿影响了我一生,也改变了我一生。他死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手中那么多他的画怎么办?他自己的画和他收藏的画如果不能好好保护,我对不起他啊。因此我选择了一个能让他的画流传后世的最好的方法。

        奔马图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画家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巨大的历史画面渗透出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

        廖静文小传

        廖静文192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社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

        1946年1月,她与徐悲鸿结婚。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她将徐悲鸿的全部遗作和藏画、文物都捐给了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她再次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57年夏,她完成大学学业,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开始徐悲鸿传记撰写工作,并应聘到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1982年,一座崭新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矗立起来。同年,她撰写的26万字的长篇传记《徐悲鸿的一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记者手记

        52年前的9月26日,徐悲鸿先生突发脑溢血在京离世,留下年仅30岁的妻子廖静文和一双幼小的儿女。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廖静文从黑发到白首,在徐悲鸿纪念馆,她默默地守了50年…… 

        昨天第一眼见到廖静文,齐颈短发衬着端庄的脸庞,目光坚定慈爱又安详。握住她那双同样纤瘦的手,凉凉的。她患有多种老年病。跟随了她18年的陈秘书,是一位也有着极佳风度的中年女性,她担心老人身体,曾多次提醒采访时间该结束了,但老人固执地冲她摆手,“让她问吧!

        跨越时空、超越生死,廖静文女士对徐悲鸿先生真诚、近乎痴迷的爱和付出深深感动着我,在采访时,我的泪水几次都差点夺眶而出。望着这样一位羸弱的耄耋老人,想到她在今后的岁月里,仍将为离开她半个世纪的爱人而奔走、努力,敬意油然而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看到廖静文回忆起徐悲鸿先生时眼中闪烁着的泪花,我第一次读懂了这句词。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2(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