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深圳雕塑人获全国大奖——获奖者之一孙振华认为,雕塑评论的缺乏制约了中国雕塑的发展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0:06:10 来源:网络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雕塑就是静止的舞蹈。从古代希腊到现代欧洲,从米开朗琪罗到罗丹,从断臂维纳斯到思想者……翻开厚厚的西方艺术史,雕塑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与绘画一样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国,与热闹的绘画界相比,雕塑一直显得有点边缘。

          7月26日到8月15日,首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在厦门举行,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用“中国”命名的雕塑艺术大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雕塑专项展览。深圳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上出手不凡,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获得了展览所设的四个大奖之一的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而在大展颁发的“中国雕塑大展评委会提名奖”中,深圳雕塑院青年雕塑家戴耘的作品《新物种系列》以得票第一列10名获奖者之首。

          深圳艺术家获两项大奖

          用砖做的可口可乐、罐头、汽车……砖已经成为深圳青年雕塑家戴耘的独特符号。在本次中国雕塑学会和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上,戴耘的“红砖物品”再一次脱颖而出,获得评委们的青睐。本次雕塑展是一次集专业性与学术性于一身的大型展览,参展的211件作品是从一千多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大展选择了各种类型、多种材料、不同理念的雕塑作品,老中青三代雕塑家作品集于一堂,各民族、各地域的雕塑作品竞相亮相。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不同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同时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据悉,本次展览在进行厦门首展后,还将在长春、西安、广州、北京等城市进行巡展。展览将于2009年10月在北京举办隆重的闭幕式和颁奖仪式。

          本次大展颁发了4个特别奖项:授予潘鹤、钱绍武教授“中国雕塑终生成就奖”;授予深圳雕塑院孙振华博士和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博士“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在这次大展上,还评出了本届5名中国雕塑艺术大奖、10名中国雕塑大展评委提名奖和15名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

          评论界声音太少

          “这次展览之所以设置雕塑史论研究奖,就是在中国雕塑理论薄弱的情况下,鼓励大家积极在此方面做出贡献。”谈到雕塑理论界的清冷,孙振华不由摇了摇头。孙振华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雕塑史论博士,师从著名学者史岩先生。1985年,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美院雕塑史论的博士招生简章时,就被“开创性学科”这样的字眼吸引了。当他真正着手准备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开创性学科”的基础果然是一穷二白,他翻遍了图书馆和书店,也没有找到一本参考书:“当时只找到了一本史岩先生编著的《中国雕塑史图录》和一本史岩先生上课用的油印讲稿。”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雕塑就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而在中国,雕塑始终被视为工匠的技艺,缺少绘画那样的文人传统。其实,古人为我们留下的雕塑作品并不少,但其文献资料却比较缺乏,历史典籍中关于雕塑家、雕塑活动、雕塑作品的记载和评论以及古人关于雕塑的理论思考严重不足,现有的文献资料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各种典籍中,与中国绘画史所拥有的汗牛充栋的画论、画史根本无法相比,系统的雕塑史专著更是根本没有。一直到解放前,史岩这一辈学者才开始中国雕塑史的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振华的毕业论文《雕塑文化论》出版。在今天看来,这本书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学术视角上都是比较超前的,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谈雕塑的起源、发展和规律。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引起了一定关注,当时却没有太多的回应,让孙振华产生一种孤掌难鸣的无奈。事实上,这种无奈时至今日仍然伴随着整个中国雕塑理论界。

          孙振华说,目前的雕塑理论现状当然比以前好了,不过,与绘画等艺术热烈的评论气氛相比,雕塑界评论的声音仍然太少,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雕塑发展的巨大障碍。“这个圈子里一方面人太少,另一方面大家的知识背景不同,很多人都是从技能方面来谈雕塑,而很少涉及文化思想。”

          一个雕塑家首先要是思想家

          对技术的强调和对观念的轻忽是困扰中国雕塑界的另一个问题。与观念艺术在绘画中的大行其道相比,中国雕塑界仍然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显得比较保守。孙振华认为,与绘画相比,雕塑的确是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艺术门类,但一件传世的作品,其思想和观念的表达必然是最重要的。一个伟大的雕塑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比如罗丹,他的作品中总是渗透着对生命、时空、宗教的哲学思考。而中国雕塑界总是难以摆脱工匠气息,这对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障碍。

          来到深圳以后,孙振华的研究重点转向公共艺术。社会的转型使得雕塑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具有了公共性,成为与市民交流、对话,体现公众意志、审美的艺术品。这时候的雕塑就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要表达观念和思想,雕塑工作者的修养与主观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

          把雕塑家从行货里解放出来

          “整个20世纪,中国有一些画家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但在雕塑方面就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21世纪,我们要振兴中国雕塑,就要梳理、总结过去的得失,争取在新世纪让中国雕塑为人类的文化作出一点贡献”,这是孙振华的宏愿。事实上,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努力。今年下半年,他将和四川拍卖行举办一场大型雕塑专场拍卖会,计划选出100到200件作品,从市场角度推出一批雕塑家,“把优秀的雕塑家从行货里解放出来”。同时,他还受邀担任今年的宋庄艺术节雕塑策展人,准备在雕塑展上推出一批还未受到特别关注的雕塑家。

          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雕塑理论家与评论家,孙振华认为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有责任让这个行业走得更好。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还要完善公共艺术制度,通过市场为艺术家找出路,通过学术展览加强与市民的交流。孙振华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雕塑的需求将逐步增加,我对雕塑的前景是看好的。”

        来源:深圳商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