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笔走龙蛇书豪情——书法家唐双宁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1-28 16:27:34 来源:网络

        导视

        解说:怀着万丈豪情,他几乎走遍长征路。

        同期:从江西瑞金跨过于都河,到湘江战役,到翻越老山界,到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到遵义会议……

        解说:一腔激情化于笔端,笔走龙蛇挥毫泼墨。

        同期:我觉得真正光芒万丈的是毛主席的书法。

        解说:不以成就而自傲,不以功名而自居。

        同期:区别就在于‘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解说:胸怀赤子热情,心忧历史之责。

        同期:怎么向历史交待,怎么向子孙后代交待。

        解说:敬请收看本期《画里话外名家谈——书法家唐双宁》

        正文

        解说:2006年8月6日,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书法展:《唐双宁书毛泽东长征诗词》。一幅幅动人心魄、笔走龙蛇的狂草书法,将人们的心牵引到了那可歌可泣、英勇壮烈的岁月。

        镜头:切换到演播室。
        同期(记者):首先我们祝贺您的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同期(唐双宁):谢谢!

        同期(记者):几十年来,您几乎走遍了红军长征的大部分路段。在您的展览中,我们也采访了一些观众,大家都反映从您的作品中,仿佛真的感觉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那种气势、那种壮烈,可以说您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那么您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

        同期(唐双宁):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而我们那个年代,心目中最崇高的英雄大概就是长征英雄。那时看的电影是《万水千山》,就跟现在的年轻人崇拜影星、崇拜歌星似的,但那时候没有条件,后来长大了我就利用公出或者休假的机会,分次的把中央红军长征的大部分路段基本都走了。从江西瑞金跨过于都河,到湘江战役,到翻越老山界,到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到遵义会议、到四渡赤水、到扎西会议、到乌蒙磅礴、巧渡金沙、到会理会议,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打下腊子口,最后实现吴起镇的会师,后来的会宁会师,这些大部分路段我都走过。
          走完这些路段以后呢,我很深的感触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红军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我觉得人要有点精神,所以呢我就想,怎么能表达这种精神,我又有个书法的爱好,所以我就产生了创作书法的冲动。怎么能用笔,用书法的形势,把红军那种“万水千山只等闲”、那种“不到长城非好汉”那种境界,怎么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就创作了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诗词的一些书法作品。

        解说:唐双宁行走长征路,是带着思考,带着探索的,沿着英雄的足迹,曾经的惊心动魄、万丈豪情,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唐双宁的心胸,而对艺术的喜爱和敏感,也让他在长征的途中常常灵光闪现,获得书法艺术的灵感。

        同期(唐双宁):首先被红军长征境界所感染,产生创作冲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在遵义会议之前,我们的共产党主要听从于共产国际,听从于外国的教条,而我们现在在书法创作上呢,恐怕也主要听从古人,古人要听,我不是说不听,但是不能机械教条的去听,所以遵义会议打破了共产国际的教条,我觉得书法创作上,也要打破古人的教条,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发展,这是我悟出的最大的一个想法吧。
          再有一点呢,一幅书法作品,包括它的章法、包括它的字体结构,包括它的笔法,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它的章法布局通篇的布局,当然你具体的技法也要学,主要的还是章法的通篇的布局,可能比某一个具体的技术性更重要,这是我又悟出的一个道理。
          另外呢,就是艺术来源于实践,比如毛主席长征的那首诗里有两个军字,这两个军字就是我在四渡赤水那里的一个灵感,四渡赤水的时候红军在赤水河两岸来回走,我就想哎哟军字也能写成这种连绵环绕的形式,就是一个灵感,所以说艺术来源于实践。这都是走长征的实践,对艺术创作的一些启发。

        解说:唐双宁不仅在实践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他还遍读诗书、思索内涵,并形成了自己对书法的一些观点。

        同期(唐双宁):苏东坡就提出来过“功夫在诗外”,把它延伸到书法,也可以说功夫在书外,这首先涉及到一个书法定义问题。什么叫书法?我也查了很多辞海辞源,有很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我不是很满意,所以我给书法下了一个定义,我认为书法是以汉文字为书写对象,以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一种艺术,这是我给书法下的定义,我认为这就是书法。那么这几个定义都是互相关联的。这里面首先以汉文字为对象,那就和国画区别开来了,以笔墨纸砚为工具,和其他艺术形态区别开来了,以书外功夫为基础,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以书外功夫为基础,并不排除并不否定书内功夫,而且首先要有书内功夫,如果你字也不认识,笔也不拿,那你怎么成为书法家。所以首先要有书内功夫,但是我觉得书内功夫是集中应有之意,无需我多谈。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不缺书内功夫,缺的是书外功夫,所以我就特别强调艺术外功夫为基础,所以你看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毛主席长征这首诗,和这些书法作品,如果他没有长征的实践,没有那种经历,他写不出那个诗来,也写不出那个书法作品来,这就是书外功夫最好的证明。什么叫书外功夫,这个我在清华,给他们讲课,问到这个问题,我就脑瓜一想,我就讲了一句话,我说书外功夫可以概括“读完卷书,行万里路,师万人长,抒万般情,经万件事,拓万丈胸”,我是当时不经意这么讲的,回来一想,这六个万啊总体概括得还比较准确,受到了社会的认同。

        解说:书法世界真草隶篆洋洋大观,真如站,行如走,草如飞,人们公认为草是最难的,而草书是书法的顶峰。草书又分章草、今草、狂草,而狂草又是草书的顶峰。那么,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唐双宁是怎样与草书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同期(唐双宁):我喜欢草书作品,要说起来还是我们那个年代,那个时候呢,文化大革命应该说是对文化的大破坏,但是唯一保存下来的文化就是人人用毛笔写大字报。那个时候呢,那些帖啊碑啊看不到了,但是能看到的是那种书法艺术,那时候用毛笔写毛主席诗词,那个时候到处都是。所以我跟有的媒体讲,这个光芒万丈,那个光芒万丈,我觉得真正光芒万丈的是毛主席的书法。就属于一种原始的审美的朴素的一种感觉,就认为那个字非常美,就是下意识的潜意识的,那时候也谈不上书法创作,就是打上了一个美感烙印。后来逐渐逐渐由写拓字本那种工具,慢慢发展成要艺术创作。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同期(记者):很多人练习书法,包括我周围也有正在练习书法的朋友,都是从楷书、隶书入手的,大家都公认的把楷书、隶书作为书法的入门,而您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按部就班的来练习书法。

        同期(唐双宁):从楷书练起,这是老祖宗的告诫,古人这么讲,很多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也不反对。我觉得要思古不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成长的道路。你可以从楷书练起,也不一定要从楷书练起。特别是后学书法的人,如果你现在才从楷书练起,你什么时候才能练出来呢。但是如果你具备这种悟性、具备这个条件,做一些跨越也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这个问题我跟沈鹏先生交换过意见,他也很赞同我这个观点,就是允许从楷书练起,但也不一定要千篇一律,如果你具备这个条件,可以有所跨越。
          因为我没有临过某一家的帖,但是我大量的读帖。读了很多的,最主要的是毛主席书法,还有张旭、怀素,他们的作品我也都读过,读帖比较多,临呢可以说我没临过某一家的帖,也可以说临过百家的字帖,在书法创作的时候,草书是有很严格的规范的,不是随便写的,那个字就该怎么写,是约定俗成的有个固定的写法,就是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究竟用什么字的结构放在这里,更能够和谐,更能够让观众产生美感。我也就借助草书词典,挑选适合的,变成自己的写法书风,放在我的作品里面。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临了百家字帖。
          读帖和临帖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就是,临只能做到形似,临的像,读帖呢,是掌握它的精髓,掌握帖的灵魂,通过读变成自己的东西,加工创造,然后再把它写出来,这能到神似,有自己的面貌,恐怕最大的区别在这里。

        同期(记者):在人们的观念中,书法的成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练习的,而您是位大忙人,您是怎样抽出宝贵的时间来练习书法并且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呢?

        同期(唐双宁):像我们这些人就这个样子,每天基本是十二小时工作制。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业余时间,我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写字,这里边啊,亚当·斯密提出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资本论》里也讲过,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谓简单劳动就相当于体力劳动,所谓复杂劳动相当于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艺术创作当然是复杂劳动了,所以呢就是时间不能简单的算术相加和物理分配。当时我去英国的爱丁堡,亚当·斯密的墓就在爱丁堡,我瞻仰亚当·斯密的墓,我就突然想到,这个复杂劳动又可以分为一般复杂劳动和特殊复杂劳动。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比如逻辑思维劳动,需要调查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形象思维劳动,艺术思维劳动,我觉得就是特殊复杂劳动,也不是一点时间不需要,但是总体上不需要多少时间,有时候一个灵感,一个闪念,用个几分钟,一幅作品就出来了,比如曹植能写出七步诗,而有的人一辈子也写不出一首诗来。区别就在这里。

        解说:唐双宁的书法恢宏大气、气韵生动,如龙蛇飞舞般颠狂不羁、又好似行云流水清新秀美。笔到之处随意而动、连绵缠绕,却又势如破竹、气贯始终。赢得了书法界同仁的好评和肯定。著名书画鉴定家、书法家杨仁恺先生就曾评述唐双宁书法“曲铁盘丝,长枪大戟,豪放不羁,气度恢宏,与无法中而有法”,生动描述出了唐双宁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个人特点以及大胆创新。

        同期(记者):而我们的记者在这次展览中采访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时,他也评价您的书法作品是“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同期(唐双宁):至于你说得打破条条框框,首先说明要承认框框,承认法,古人几千年来进行书法创作,沿袭下来那些成功的做法,我们作为借鉴、吸取,首先要承认,我刚才讲的思古不离。但是你要停留在承认上、学习上、继承上,而没有发展,那你形成不了自己的东西,你这个书法艺术生命力就不行,临王羲之临的再像,你也是王羲之第二。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是要往前发展的,艺术也是要往前发展的。所以我承认框框,在继承框框的基础上要发展、要打破。

        解说: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唐双宁先生对毛泽东书法的喜爱由来已久,不仅细细揣摩研读书风、章法,还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从中领悟出毛泽东书法的意境和人生智慧。

        同期(唐双宁):郭沫若有一首诗,说毛泽东是“泰山北斗,诗词余事”,是说诗词只不过是他的余事,业余爱好,那么诗词是余事,书法更是余事的余事、业余的业余,对他来讲。毛主席是个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大书法家。所以说呢评价毛泽东的书法,首先得评价毛泽东这个人,这个人是个综合性的。他的书法我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加深这个过程。我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交换过看法,比如毛主席的保健医生都跟我讲过,说毛主席紧张的工作忙完之后,坐在椅子上,就对医生说,你们没事都练练书法,你们这个医生太单调了,书法里面它有哲学。可见毛主席不仅仅停留在休息,停留在艺术创作上,他从里面悟出了哲学。他周围的人跟我讲了很多很多,我也体味了毛主席书法,看了一些书。所以我就把毛主席书法观,概括出四个第一,首先是草书第一,毛主席进城以前写的是行书,进城以后50年代以后开始向草书攀登。就说毛主席的晚年攀上了狂草的高峰。再一个,根据我的了解,他读帖第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跟我讲,毛主席休息的时候大量的读帖,读怀素的,大量的帖,通过读,再把自己的东西再创造出来,这大概是毛主席练习书法的一个习惯。章法第一,就是说他注重的整个通篇的章法布局,也就说从宏观上看问题,微观上不是不看,有条件也要看,但主要的是要从宏观上看,所以我在北京大学跟他们讲,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主要是看着三大战役能不能打胜,跟某排某个具体的战士的射姿是否正确,他不管,他管的是战役能不能打胜,我们书法也这样啊,他首先关心的通篇布局,章法的气势,通篇的宏观布局怎么样,某个具体的着笔当然也要好好练,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慢慢修补也不是不行,首先注重宏观,其次注重微观,这是他的一大特色。最后一个书外功夫第一,就是我刚才引用郭沫若的诗“泰山北斗,诗词余事”,书法更是他的余事的余事,他还有很多丰富的经历、渊博的知识,所以他有书外功夫作支撑,所以他书外功夫第一。

        同期(记者):那么您在书写毛泽东诗词的过程当中,是怎样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呢?

        同期(唐双宁):融入自己的情感,首先是我对他这个人服气,当然对他晚年的政治观点我也不同意,但是就他这个人来讲,你想想,那么丰富的经历,那么渊博的知识,在中国革命那么困难的时候,他能领导着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这个人非常了不起。我对毛主席的认识可以说有个过程,70年代以前我是盲目的崇拜,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概有些怀疑有些疑惑,80年代以后,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读过他的书,毛主席走过的路我也都走过,所以我现在对他有一种理性的崇拜,加上这么一种感情,再加上我对书法的爱好,所以我对他的诗词写了很多。这次在中国美术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就把他关于长征的八首诗词,有的是全部的,有的是解句,把它写出来,在美术馆作了个展览。应该说是情和行,带着感情也把它融入笔端,把它表现出来。

        解说:唐双宁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他写毛主席诗词,经历了长征路的实践、饱读了毛主席的文章、走访了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将自己的情感理性的融入笔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他的书法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展览的第一天,观众就达到了三千人,而整个展览期间,参观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人,中国美术馆方面表示这是建馆以来个人书法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同期(记者):您自己对这次展览的感受是什么呢?

        同期(唐双宁):首先,这么多人来参观我的展览,我感到很高兴。其中我听到有些,是不是老红军我搞不清楚,至少也是老战士,他们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边唱着一边看,我当时确实挺感动的,我还看到一进三楼、一进电梯,为了弘扬这种精神,我的一篇文章,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搀扶着一位老头杵着拐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在那看。我觉得这些已经超出了书法艺术的范畴,这是我开始想到了,没有想到这么充分。所以能够让那么多的观众,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留言,他们正在统计,我现在也说不清楚,反正我看到那么厚厚十几大本的留言。我觉得观众都是很动情地,在这一点上我当然很高兴也很满意,也借这个机会对这些观众表示感谢吧。

        解说:说到这次展览,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场原本没有开幕式的展览,唐双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这段花絮。

        同期(唐双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个部门都把它作为宣传的主题,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办了我的一个毛主席长征诗词的展览,我也同意了,这个展览也举办了,但是我也有顾虑,因为我毕竟是搞金融工作的,所以我提出来呢,不搞开幕式,所以给大家发的请柬呢,只是写6号至17号举办展览,有的人还不习惯,就说那你到底是几号几时是开幕式啊,我说不举行开幕式了,你们来看就行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就跟我商量,你还是搞一个开幕式,我就坚持不搞,后来临到5号晚间的5点,他还跟我说你不搞开幕式,这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我说哎哟你还跟我上纲上线,那咱俩妥协一下吧,我说搞一个见面式吧,那一天文怀沙老先生,九十多岁了,激扬慷慨抑扬顿挫讲了那么多,最后给我提个问题,说我搞不清你这个开幕式和见面式有什么区别。他心直口快,以为我这是搞名堂是不是,最后我跟他讲,开幕式要分尊卑贵贱,要设主席台,有的坐台上有的坐台下,见面式是大家自由择席而坐,开幕式要领导讲话群众倾听,见面式呢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开幕式要讲官话套话,见面式可以讲心里话,我说区别就在这里,区别就在于‘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同期(记者):您今后还准备举办这样的主题性展览吗?

        同期(唐双宁):我的本意是不想举办了,但是也说不好,拭目以待吧。

        解说:唐双宁先生并不局限于自己是一位金融家或书法家,他从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现实,有着深深的历史责任感。

        同期(记者):您曾经向文化部提议应建立一个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您提这个建议的初衷是什么?

        同期(唐双宁):因为我休息的时候喜欢到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炎黄艺术馆去看一看,看完之后,有一次我突然有个想法,中国有这么多的馆,国家大剧院也在建,纪念馆博物馆也多了,但唯独没有一个与我国独有的艺术书法为内容的博物馆,其他的博物馆也应该建,但那种艺术形式是全世界共有的,你看美术馆,美术中国有国画,外国有油画,而书法呢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但中国恰恰没有书法艺术馆,我就想,假如有朝一日,日本人建了,美国人建了,那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向历史交待,怎么向子孙后代交待,这个突发一个灵感,一个想法,我就提笔给文化部的领导写了一封信,那么孙家正部长很认真地作了批示,据说在中国美术馆的二期工程上,正在考虑专门辟出一个馆来做书法艺术馆。

        同期(记者):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同期(唐双宁):沈鹏先生听到这个建议以后,非常兴奋,非常激动,有一天,2003年的12月,下着大雪,当时他还患病,冒雪找到我家,到我家来跟我商量这个事情,就是看看怎么进一步推进,这个书法艺术馆建起来,对于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说是大有益处。

        同期(唐双宁):我是业余爱好,我不是书法家,只不过我在这个书法业余当中的所思所想,无保留得给观众讲一讲,因为不是专业,所以说的有不妥当的地方,也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解说:唐双宁先生不以成就而自傲,不以功名而自居,处事严谨、待人谦逊,正像他的书法,于狂放中现出柔韧、于缠绵中露出刚毅,时而势如破竹、时而连绵婉约。彰显出大家风范!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