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胥建国

        作者:核实中..2009-11-09 17:59:07 来源:网络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雕塑作品,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比如深圳的拓荒牛、广州的五羊、大连老虎滩的群虎、沈阳站前的太阳鸟,还有绍兴咸亨酒店前的孔乙己、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拉车的骆驼祥子。这些雕塑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增添了很多姿彩和亮色,但是也有一些雕塑作品常常让市民匪夷所思,搞不明白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城市雕塑中缺乏文化个性、缺乏艺术想象力、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症候也逐渐成了一个公众性的话题。
        2002年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刚刚结束,现在已经开辟成雕塑公园,吸引了很多爱好艺术的人去参观。城市雕塑又一度成为市民的话题。我们找到了这次雕塑展的艺术总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胥建国老师,向他请教了关于城市雕塑的有关问题。胥建国拥有博士学位,可以说是中国学历最高的雕塑家,聆听他的讲述,无疑是上了一堂中国城市雕塑课。

        记者:我国也是雕塑艺术的大国,为什么却不像古希腊、罗马那样有自己的城市雕塑?

        胥建国:西方城市雕塑的历史要比中国长得多,首先东西方文化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一开始就有一种城邦的概念,城邦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制本身是奴隶制之下的民主制,相对于奴隶,它有公民,有公民就要有公民聚会的一些场所,就有了城市的一些概念,比如市民平等。在中国,则很长时间都是一种家天下的概念占统治地位,不可能有公众、平等这样的概念。中国所见到的城市和西方所见到的城市就完全不同,西方的城市中有贵族有平民,而中国的城市是在与政治、经济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形成的,在过去,中国的艺术都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中国的城市雕塑在两千多年间根本就没有它生存的土壤。中国的雕塑史实际上分为两个分支,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就像我们看到的乾陵、昭陵等,像秦始皇陵在地下有大量的兵马俑雕塑。另外一种宗教雕塑,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的与陵墓雕塑并行的一种大的雕塑艺术模式。到元明清时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都在逐渐走向衰微,开始转到建筑雕塑和架上的小型的、欣赏性的工艺品雕塑。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雕塑随着文化的衰落也在走向衰落。到了20世纪,西方的民主、科学的观念引入,带动了我们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观念、艺术手法的创新。

        记者:城市雕塑在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胥建国:我们在30、40年代已经开始了人物的纪念性的雕塑,放在城市里边,包括孙中山等的像,但这些都是出于教育与纪念的目的,还不是代表公众的审美意识,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不是让更多的人享有艺术权利的。中国真正的城市雕塑的兴起是在50、60年代,真正得到发展是在80年代,而繁荣则在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这就是中国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从发展到繁荣的时期。

        在50、60年代中国的城市雕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纪念性的雕塑,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面的浮雕;另一类就是主体性的雕塑,比如农展馆、军博的雕塑,从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精神,这种雕塑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真正进入城市的城市雕塑是在1983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成立了国家城市雕塑规划组,现在叫城雕委。开始搞了一些城市雕塑的展览以及设计方案展,从组织形式到活动方式上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准备作用。

        记者:目前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如何?

        胥建国:中国目前的城市雕塑通常在城市的中心广场,这在北京以及其他大中小城市都能见到,这是一种共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共同需求,这种雕塑通常都是主题性的、标志性的雕塑,它揭示了城市文化、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一种文化形象,通常这种形式比较广泛。表现形式有的是具体的,以一个或一组人物,有的是以动物来表现;还有的中心广场是以抽象的、采用金属的、不锈钢的材料,揭示一种时代的拼搏啊、奋发向上啊、腾飞啊的主题,体现一种整体的时代精神。目前应该说,在大中小城市的中心广场,我们还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王府井的祥子拉车的青铜塑像,就是很好的作品,它从特殊的角度,反映了王府井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再现了在老北京的大街上特殊的场景,把这种场面演化成艺术的东西,可以让老百姓去近距离接触,可以让人更好地去理解传统文化。这种作品在国内其他城市也有很多,基本上都是以揭示当地的民风民俗,以雕塑的方式传达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历史造型。前两年我们做了一组《深圳人的一天》的雕塑,其中有市长,有清洁工,有打工妹,有搞科研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深圳人的概貌,把一段时空以艺术方式保留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现在,这组雕塑仍然保留在深圳市区。

        近几年很繁荣的一种形式就是雕塑大赛、雕塑公园的建立,这种方式是中国近几年雕塑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组成部分,其中像长春、天津、杭州,去年的北京延庆,今年的北京的国际雕塑展,以现场打制、异地加工的方式相结合,同时辅以研讨会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这既能充分展示雕塑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思想,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一个让更多的人欣赏、评论他们作品的机会。而且把这些作品放置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间,造就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这种模式是中国雕塑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城市发展不是雕塑家个人意志能够决定的,它实际上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从属于城市整体建设,那么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起到在建筑和民众之间的一种协调的作用。比如说,国贸非常高大,那么人走在下面会觉得非常压抑,如果在周围放置几件雕塑,那就会在高大的建筑与渺小的人之间,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空间的缓冲,打破建筑这种冷漠的、直线条的东西,使人获得一种亲近感,舒适感。政府对城市雕塑有一个宏观的调控,不同的街区,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雕塑。中关村的雕塑可能是从事科技的一些人员提出一种理论,把一种结构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某个角度来说,提出这种理念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好的观念不等于就是好的作品,这中间就看艺术家怎样去理解和反映这种理念。从整体来说,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在多种原因、多种条件下艺术家个人思想的展示。

        记者:现在我们的城市雕塑还存在哪些问题?

        胥建国:中国的城市雕塑在2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也在不断走向繁荣。但是在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雕塑家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之间的协调问题。中国有几千年的雕塑文化,怎样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当今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怎么才能把古代那些非常优秀的东西转化出来,为当今这个时代服务是当前城市雕塑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我们这20年一直在开放,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和城市雕塑艺术,很显然,中西方的城市雕塑在文化背景、城市环境背景、包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理解,对雕塑语言、形式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就存在一个学习、借鉴到真正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特色的过程。对西方现代雕塑的语言转换,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并不是说放一个抽象的雕塑在我们的城市里就艺术了。另外我们对当代的文化精神挖掘得还不够,我们这20年走的是学习西方的路子,现在面临的是如何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打造中国雕塑文化是中国每一位雕塑家、中国每一位雕塑爱好者以及对雕塑支持、理解的人的共同的责任。 艺术是多元的,但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共同的。人类的理想和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的文化是什么,现在的雕塑文化是什么,我想这是直接涉及到前面一系列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之所以出现一些粗糙的、水平不高的作品,有艺术语言的问题,有艺术形式的问题,有制作加工的工艺上的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整个城市环境、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没有深入正确的理解,并且能不能把这种理解反映出来。

        记者:您觉得什么样的雕塑才算是优秀的作品?

        胥建国:不能从单一的方面来评价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城市雕塑是随着我们的城市发展、城市文化的建设,以及公众对审美、对文化的需求,当然还有经济的提升,以及其他很多因素共同进步的。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一种特别重要的形式,对于揭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揭示时代的风貌,是一种特别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在80、90年代,中国的城市不断发展扩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城市雕塑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我们培养学生的机械化和模式化,使之缺乏科学的、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培养。于是我们培养雕塑家的速度和质量与社会的需求就出现了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城市雕塑作品不是很理想,因为有些作品并不是雕塑家的创作,他的艺术思想、加工方式可能都比较粗糙。以前,我国的雕塑家往往从事架上雕塑和展览性雕塑的创作,当雕塑进入城市这个文化空间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以往的几千年没有这个课题。在陵墓和宗教雕塑方面,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城市雕塑对我们是全新的。一方面我们学习西方的经验,汲取他们对城市雕塑的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的雕塑家的素质,尽可能地整顿雕塑家的队伍,包括市场管理等,但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雕塑作品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与这个环境中的人群的审美需求相对应,不是说任何一件作品拿到一个环境里都是好的作品。即使是大师的作品也不能任意摆放。城市雕塑需要雕塑家不仅要对自身的雕塑艺术有很深的造诣,还需要雕塑家对城市的因素,比如色彩、尺度、园林、建筑风格、道路,具体环境的功能,场所的特点,以及周围具体环境中的其他材料有所了解,这些都是与雕塑有关的相关因素。如果一个雕塑家不能认清这些因素,那么即使作品本身是非常优秀的,放在特定环境里也不会协调。所以一个雕塑家要进行城市雕塑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也是中国雕塑、中国城市雕塑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任何一个艺术创作,是雕塑家对人类共同精神的一种揭示和一种追求的表现,艺术家要有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够真正反映出人类共同的精神和情感,他的雕塑,具体的尺寸多大,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色彩、材质,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群的文化需求是一种先决条件。艺术家要尊重这些因素,而且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出这些东西。

        记者:您好像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城市雕塑的影响?

        胥建国:是的,我读了这么多年书,研究的就是这个。我一直在向中国传统雕塑学习,在学习西方现代雕塑的过程中发现,西方现代雕塑有很多的形式、语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我的艺术产生影响的、并且是我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直追求的还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把这种理解和认识用我的作品反应出来,包括在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上,这一直是我的追求。中国的意象的创作方式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推理式的,逻辑性比较强。中国的意象雕塑可以从秦代、汉代的陵墓雕塑上表现出来,有很多巨大的石块上面只刻了一些简单的线条,但是简单的线条就把栩栩如生的鱼、牛、羊刻画了出来,而西方几千年的雕塑史上没有发现这样的作品。中国的青铜器、彩陶文化都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是通过大量的对事物的观察、体验、感受,形成一种心悟,有一句话叫“搜尽奇山打草稿”,走遍了名山大川,但最后画出来的却不是黄山、峨眉山、华山,而是画家心中的巍峨的山脉,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的雕塑家可能都失去了这种东西。这是因为,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衰微,艺术家在引进西方的模式来进行创作的同时,本民族雕塑的优秀传统和方式被大家忽略,从我个人来说,我的理想就是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目的是让中国的雕塑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繁荣世界的雕塑艺术。从我个人的创作理念和我个人所提倡的创作观念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我个人一直在遵循这种方式来进行创作。不管作品好与坏,这都是我一生中要积极探索的一条路子。我也相信更多的雕塑家将在这条道路上对中国的雕塑艺术产生大的推动作用。正是中国的意象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才能给世界雕塑艺术的繁荣,提供一个他们所没有的而又非常重要的方式。

        记者:那么您认为现在中国的雕塑家队伍的素质怎样?

        胥建国:中国雕塑家的队伍主要是美术学院的师生这些专业人士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队伍,几十年来创作研究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的底蕴。这种文化的承继性是当今雕塑艺术繁荣的主力军。雕塑在走向繁荣,创作在走向多元化,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另外还有一些喜欢雕塑艺术的人,他们也要通过这种立体的方式来揭示和反映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状态可能和学院里的人有所不同,他们要考虑生存,考虑创作的物质需求,他们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从现状来看,他们都非常努力,对艺术的追求也非常执著,他们的作品有些也是很优秀的,他们的探索精神应该得到肯定,他们对新艺术的反应更为迅速,他们也是雕塑家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雕塑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发表论文、开研讨会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实践。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