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雕塑 人物访谈
      分享到:

      形具神生 大象无形——周鹏生山水雕塑释读(作者:陈培一)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6:10:34 来源:网络

        我与周鹏生君相识较早,大概近十年了。那时,我在文化部的一家杂志主持编辑工作,就曾编发过记者采写他的稿件。因他的作品不是俗流,为人也极为厚道,所以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近年来,我与他又有了多次交往,故自认为相知较深。

        周鹏生君是湖南宁远人,湖南省雕塑院雕塑家,虽年近花甲,却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看起来与青年小伙无异。他善谈,也健谈。只要谈起他的作品来,他就会滔滔不绝甚至于喋喋不休。他为人又极谦逊,逢人便请教,而且不厌其烦。耳顺在望之年,却仍然保持着天真烂漫的童心,动辄就激动,就兴奋。有一件事,颇为有趣。去年,陈云岗君看到了他新出版的画册,给他编发短信祝贺,中肯的简评中颇有几分嘉许。周鹏生君喜不自禁,将云岗君的短信转发了好些人,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分享他的快乐。

        这就是周鹏生,一个真诚执着、襟怀坦白的周鹏生。



        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起源较早,在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线的历代石窟中,就出现了山、水的形象。至今可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本,就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只不过这些早期的山水只是画面主体的装饰部分,不是绘画的主题。到了唐代,山水画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为世间所重,有了南北二宗,有了专门的画论,也更有了山水画的名家巨匠。唐之后的历代,山水画更是被文人墨客们推倒了极致,成为最主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山水雕塑与山水画艺术同步得到了发展。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创造了“山水塑壁”,时人称之为“塑圣。”唐代的明器中也出现了类似如盆景的山水雕塑。宋代的郭熙在杨惠之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影壁”。有关于山水的雕塑除了出现在庙宇寺窟里神佛造像周围的装饰物之外,还有建筑构件上的木雕、石雕、砖雕,还有摆到桌面上来的玉山子、牙雕、竹雕等类作品。可见,中国的山水雕塑也源远流长。

        不知何时,各种各样的怪岩奇石进入了宫廷禁苑,后来又进入了私家园林,逐步形成了叠石造园的园林艺术,与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江苏的太湖石也好,安徽的灵璧石也好,福建的九龙璧也好、广西的英石也罢,都不过是自然造物的利用,而非人工所为。所以,奇石虽然是立体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品,虽处山水之间,但却不能将之看作是雕塑,也就算不上是什么山水雕塑。

        长期侵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周鹏生君,有感于祖国的秀丽山川,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与启发,萌发了独辟蹊径创作山水雕塑的念头,将奇石与雕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他如今可以说成就蜚然。周鹏生君是个多面手,雕塑的创作内容较广,具像的架上雕塑和立于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都搞得不错,但他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和大家所认可的还是他的山水雕塑。有人说周鹏生君是中国山水雕塑的创始人,我以为不妥。准确地来说,周鹏生君是中国当代山水雕塑的奠基人,他的起步较早。现在已有不少的雕塑家开始涉猎山水雕塑题材,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周鹏生君的作品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而生成,所以,要解读他的作品还要从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入手。

        之一,形。形不仅仅指作品的形体、形状,而且也包括作品的形式。鹏生君的作品颇似英国亨利·摩尔的东西,故有的媒体报道直呼其为“中国的亨利·摩尔”。我以为这只是看到了作品的表面,而没有认识到其实质问题。亨利·摩尔是在一些不规则的类似于中国太湖石的形体上凿出自己的“孔”与“洞”,他的美学内涵在“孔”与“洞”而不在形体之上。鹏生君则是用一些抽象的、非具像的人体进行构造组合,他的追求在形体而非“孔”与“洞”。乍看上去,二者相类似,其实各有洞天。鹏生君的作品,好象就是一些与太湖石相似的、奇形怪状的形体,仔细品味确是一个又一个生动人体的组合。非人体而又似人体,似人体而又非人体。北宋苏东坡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主张,开启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不似”的艺术效果的先河。承传千载到了近现代,艺术巨匠齐白石先生赫然擎起“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的大旗,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共同标准。鹏生君的山水雕塑,就是以似人体而非人体的形状组成起伏跌宕的岩石。似人体而非人体,似岩石而非岩石。妙与不妙就毋须多言了。

        之二,神。《荀子》云:“形具而神生”。形是神所依附的载体,只要有形就必有神的存在。如果说一件作品黯然无神,则必定是形体的塑造没有到位,存在某种程度的缺撼。神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能通过作品体现出来,能让读懂它的观众感觉出来。形而上的“神”必须借助形而下的“形”来显现,“神”是“形“之外的东西,是“形”的灵魂;“形”是“神”所依托的具体的、物质的客观存在。鹏生君的山水雕塑作品,可以说“形神兼备”,“似与不似”的作品“形残而神全”,表现了自然山川的风雨晦明、疏密深远、纵横吞吐、阴阳浓淡、水云聚散及蹲跃向背,彰显了自然山川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神韵。

        之三,气。“气”是中国文化艺术所独有的美学概念,什么“气势磅礴”“神通气贯”“气韵生动”“气势属连”等等,都是“气”的阐述。雕塑讲究的是“气度”。“气”是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在这种界限之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但是,量变积累的结果,总会要超出这个界限,发生质变,破坏原来的度而建立新的度,彼事物就转化为他事物,实现了形式的转换与空间的拓展。这也就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真谛。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气”也是指形而上的东西。“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也是自此之后的艺术品评标准之一。鹏生君的山水雕塑作品,不仅融入了自己孤拔冷峻、超然物外之逸气,而且体现了自然山川周匝天下、环流六虚之气魄。作品的体块处理婉转自如,线条的处理流畅舒展,起承转合得宜,可谓气象森然。

        之四,意。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灵魂,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我认为,“意”首先是“写意”,就是作品是否正确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否是由衷的流露。鹏生君的山水雕塑作品,抒发了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无限赞美之情,寄托了他对大自然的来自心底里的感恩之情,是一种由衷的自然阐发,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勉强。其次,“意”是“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象”。只要是作品神完意足,何必在乎形的似与不似,又何必在意何种形式与语言。再其次,“意”是“意境。”“意境”的深邃与否,往往是衡量作品内涵是否丰富、主题是否深刻的重要尺度。鹏生君作品表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孤傲出世的“意境”,世俗的饮食男女形体经过他的大手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还有一点,颇为值得一提,那就是他的作品名称。他的每一个作品的名称,都是经过反复咀嚼的,非常的富有诗意,当然也文采飞扬。如《峰陇相属》《叠巘清嘉》《峰穴窈然》《不尽烟岚》《山水含清晖》《烟络横林山沉远》《岩峭岭稠叠》等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艺术这个东西本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制式,也没有标准的解读方式与答案,面对周鹏生君的作品,任凭大家去发挥想象吧!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57(s)   5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