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名家课堂访谈实录:雕塑家石村

        作者:核实中..2009-11-20 15:40:58 来源:网络

        座谈时间:2008年9月21日晚7点-9点

        地 点:名家讲座聊天室。
        活动组织:大正、晃悠、不讲古、豆儿、感恩的心、小拽、路人甲、李文、黑马雕塑

        策 划:大正

        主 持:彭越

        特别鸣谢:

        雕塑杂志:http://blog.sina.com.cn/m/diaosuzazhi

        雕塑在线 http://www.diaosunet.com

        景观基地 http://www.viewbase.cn/

        中国雕塑网 http://www.diaosu.cn/

        法国魔方 http://www.cubefrance.com/

        吉林美术信息网http://www.artjl.com/

        东方文化艺术网http://www.eastart.net/




        彭越:我是今晚的主持彭越。这次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西安美术学院的石村教授做客名家讲坛。欢迎石老师的到来!



        彭越:从7点开始主要由主持提问。中间会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各位网友可以准备一下自己的问题,从晚上8点开始是网友互动时间,各位可以自由提问,提问的内容围绕雕塑。最后由石村老师选出两位幸运网友,可获得《雕塑》杂志一本。



        嘉宾--石村:大家好,我是西安美术学院石村



        彭越:石老师好,各位网友好。下面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石老师。



        石村,1955年6月出生。197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陕西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首批获得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多年来,有几十件雕塑作品参加全国、全省美展,其中:《石锁》--参加全国第四届体育美展,并获得“迎奥运”全国体育雕塑展览优秀奖。



        石老师的博客:http://www.diaosunet.com/member/user1/51/index.html



        彭越:石老师在今年《雕塑》杂志第2期发表了一篇论文——《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下面我的提问主要围绕“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这一话题 “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这一观点提出的缘由是什么?时代发展到今天,艺术多元化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大约30年,为什么我们今天仍还要提出“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也就是说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彭越:请石老师回答。



        嘉宾--石村:我之所以提出“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这个观点,主要还是针对当前雕塑创作实践和雕塑批评方面存在的混乱现象,



        嘉宾--石村:我感到有些批评家其实对雕塑语言搞不懂,是门外汉,所作的评论偏差太大,所吹捧的作品、树立的榜样对广大青年雕塑实践者有很大的误导



        嘉宾--石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任何事物也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外沿,一个艺术品种必然有别于它“品种”的本体语言,这是常识性问题。发展也好,多元也好,也应是在本体基础上去发展,在肯定雕塑本体语言的前提下来讨论和研究“雕塑”的发展,才有谈论的基础和意义。



        嘉宾--石村:如果我们脱离了雕塑语言本体来“评论”和鼓吹,就只能把事情搞糟。在这方面我们美术界许多人太自以为是,我看其它行业很少有门外汉来为人“指点迷津”的。



        嘉宾--石村:因此,我提出“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是为了达到“言归正传”,也才会对雕塑艺术的发展创新有真正的帮助。



        嘉宾--石村:这是我对你上述问题的一个解答。。。。。。。。



        彭越:我们的雕塑发展,尤其是公共艺术发展,对雕塑作品好与不好的决定权确实由许多的“门外汉”来掌握。前不久天津有个事件,机场的一件雕塑由于某位领导一句话就拆除掉了。



        嘉宾--石村:这还只是来自于行政领导部门的外行,还有一些是在雕塑圈内的外行。



        彭越:谢谢石老师!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认为在许多雕塑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的表现魅力已经渐渐丧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这和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嘉宾--石村:不客气



        嘉宾--石村:雕塑艺术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她是立体的、可四周观赏的,而非平面感的,而且还要依靠强烈的形体空间关系来体现视觉美感。造型要尽量简洁,凝练概括,以少胜多,表现思想内涵要尽量含蓄



        嘉宾--石村:因为雕塑材质的相对永久性,所以要求表达的主题要含蓄,要能跨跃时空界限,要靠近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而我们当前的许多雕塑已背离了这些特点,表现魅力渐渐丧失。



        嘉宾--石村:造成这个现象,有外行评论家的误导,也有雕塑家自身的浮躁,谁都不愿意被人家说成是“保守”,便不顾一切地去求“新”求“变”,最终迷失了自己。



        嘉宾--石村:而这种浮躁状态在美术院校的教学方面也比较严重,在“改革”的口号下,对雕塑教学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造”,一些规律性的、雕塑表现语言本体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越来越讲的少,讲“观念”的越来越多,似乎人人都不甘落后于“新观念”,似乎人人都很前卫,很“创新”,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假象,这对青年学生误导很大,影响很大。



        嘉宾--石村:其结果就是导致雕塑教学在貌似“创新”和“宽松”的情况下,一些基础教学削弱了,一些语言本体的东西不被重视了,有的雕塑系在学生毕业创作前连一堂构图知识课都不上,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减少了。



        嘉宾--石村:这样一代传一代,后患就必然埋下了。



        嘉宾--石村:谢谢



        彭越:石老师在学校教课,对雕塑的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



        彭越:我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艺术的语言本体的讨论和上世纪80年代对艺术本体语言的讨论有什么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吴冠中等人提出了类似的说法,艺术应回归其本体,提倡艺术应追求“形式美”,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对我国艺术多元发展的禁锢背景下提出来的,关于艺术的本体问题,艺术形式问题以及艺术的内容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的美术期刊上争论不休。



        嘉宾--石村:这次讨论和80年代关于艺术本体语言的讨论有所不同,主要还是背景不同。



        嘉宾--石村:80年代吴冠中等老一代艺术家提出这个话题,主要是针对文革对艺术的禁锢,

        特别是只强调政治内容而不重视艺术表现语言特点的问题很严重,因此吴先生等提出回到艺术本体,提倡“形式美”。



        嘉宾--石村:而我们今天不是因为禁锢,而是因为经济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干扰,



        彭越:是的



        嘉宾--石村:来自那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某一类艺术(不是全部)样式被我们有些理论家夸张性的宣传和推崇,导致我们美术界认识和行为都有些“犯糊涂”了。。。。。。。。



        嘉宾--石村:之所以说是某一类因为在西方那些所谓的前卫艺术也并不是人家的全部



        嘉宾--石村:在国外,我们看到的有写实的 变形装饰的 抽象的装置的 等等等等。。。。。而现在被介绍到国内的却只是抽象的和装置的这本身就有误导在求新求变口号的掩盖下,有些已严重偏离了雕塑艺术的自身轨道。



        彭越:是的,西方的艺术大师不管他的作品多么现代和前卫,他们却非常强调对其传统的学习,像亨利·摩尔就是这样的,他的作品那么现代,但他对自己的学生却要求必须学习传统,就像先学会了走,再学会跑一样。



        嘉宾--石村:这也才引出“回到雕塑艺术语言本体”这样一个话题。



        嘉宾--石村:谢谢。。。。。。



        彭越:雕塑是有着很强手工制作,需要高超的对雕塑材料理解以及运用的,技巧性很高的一门艺术,任何优秀的雕塑作品都能让人欣赏到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成功的表达,



        嘉宾--石村:是



        彭越:然而雕塑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包括这几个方面,还有艺术家所赋予雕塑的精神、气韵等方面,那么雕塑的语言和雕塑的精神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彭越:请石老师作答。



        嘉宾--石村:任何艺术都是文化的载体,雕塑艺术也不例外,她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要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情感、审美和理想追求,她不是一个形式的空壳



        彭越:形式要和内容、精神结合,古人讲气韵生动嘛



        嘉宾--石村:雕塑由于它的三维表现语言增加了表现上的难度,雕塑家要做一件作品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因此他不会有很大的量,它的创作过程既要有深入的构思,还要有富有表现力的形体造型语言。还要考虑到材质的运用。



        嘉宾--石村:这就是雕塑的精神。雕塑的个性化语言的神韵和魅力同时还要能折射出对人类美好愿望的追求,这是一件优秀雕塑作品所应具备的,是一个整体。



        嘉宾--石村:谢谢 这个问题回答完了



        彭越:我们可以看到雕塑发展到今天,产生了许多“非雕塑”的雕塑,如一些观念雕塑,利用现成品做的雕塑,以及一些“三维”作品,那么您认为雕塑的界限是什么?雕塑和一些“三维”的非雕塑的区别在哪?



        嘉宾--石村:我认为“非雕塑”肯定不是雕塑,要不何谓“非雕塑”。



        彭越:愿听石老师详解。



        嘉宾--石村:“雕塑”这一名词自产生之初起,就是因为有立体“雕刻”艺术品和“塑造”艺术品的存在而给予的称谓,这个称谓也是为了区别于其它艺术品种和对象的,这样一个名词概念当然也就有了自身的界定。



        嘉宾--石村:我也不同意“观念”雕塑的提法。雕塑只有表现形式不同,如架上的和环境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观念雕塑”。



        嘉宾--石村:利用现成品组合的作品只能称为另一个名称,叫“装置”。叫装置并不掉价,她是一个新品种,或许也能发展得很好,何必非要叫做“雕塑”,太不自信了。



        嘉宾--石村:至于一些“三维”的东西,更不可以都划到雕塑中来,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都是三维的,如桌椅、板凳、口杯、暖瓶、电视、冰箱、机器、楼房……这些实用物品有三维特点,但绝不是雕塑。



        嘉宾--石村:雕塑是利用三维造型特点,充分抒发作者思想情感、世界观、人生观,并能透射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情感和精神的、脱离物质实用性的审美造型,而且这个造型是作者运用或“雕”或“塑”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因此,雕塑必然是三维的,但三维的并不都是雕塑,它们有根本的不同。



        彭越:通过石老师的回答,我对雕塑和装置这两个有些模糊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雕塑的概念是上世纪才引进到我国的,近代我国雕塑的发展自20世纪起就受到西方雕塑的影响,一批批前辈雕塑家去往法国、苏联、日本等国家学习,引进了西方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以及教学体系,今天我们的雕塑学习主要场所仍是学校,学校的雕塑教育模式是西方式的,学生的作品中的“‘洋味’越来越重,民族味越来越少”,您怎样看待这种情况?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应用我国传统雕塑来促进现代雕塑的发展?



        嘉宾--石村:我们国家的民族雕塑历史悠久,特色突出,但雕塑教育,在历史上一直不发达,仅局限在工匠中的师傅带徒弟式自生自灭状态中,西方的学院式美术教育较我们早,也形成了整套现代雕塑教学体系。



        嘉宾--石村:我们的老一代艺术家学习了这套体系引入国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近现代雕塑教学。一开始洋味重在所难免,但逐渐应该在教学中加大对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研习,否则往前发展就缺少了文化基础和土壤。



        嘉宾--石村:在加强对本民族雕塑传统研习中还应逐渐建立起自己雕塑教学的一套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当然,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



        彭越:好,谢谢石老师的作答,从中我获得了一些答案。下面,我们休息几分钟,8点开始网友互动。谢谢各位啊~~~~



        嘉宾--石村:谢谢大家。。。。



        感恩的心:石老师辛苦了



        嘉宾--石村:不辛苦 谢谢大家



        大正:石村老师,我05年给您打过电话滴 你的声音很慈祥啊



        嘉宾--石村:慈祥???o(∩_∩)o... 谢谢哈



        彭越:好,请网友们自由互动吧,讲座结束前我们邀请石老师选出两位幸运网友。



        嘉宾--石村:谢谢捧场哈。。。。。



        不讲古:石老师辛苦啦~



        嘉宾--石村:不辛苦 和大家一起交流很高兴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3(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