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孙振华大谈雕塑现状

        作者:核实中..2009-11-18 14:31:24 来源:网络

        “雕塑”社会热点

        孙振华:一个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大众文化,并且参与其中,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
        当时,如果我去迎合一些媒体,放大超女纪念碑事件,其实也是一种策略。这其实是双向的——你在利用媒体,媒体也在利用你,你通过媒体把你的事情放大,那么就要同意让媒体消费你。

        在媒体时代,就是一种互相消费的关系,但是这个东西很快就要过去的,比如说我的某个言论在网上挂着,别人再怎么骂,再怎么痛恨,可能三天、五天就过去了,又会去找别的热点。网络都是这样的,需要不断的寻找热点,什么木子美、芙蓉姐姐啊、一会又是什么虐猫事件,永远会有事件诞生,各领风骚三五天。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讲,你借助一个有名的公共事件,有可能让你的思想放大,这是一个契机。媒体是一把双面剑,如果说我们总是传统的思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东西就是好,孤芳自赏,你固然这么做也可以,但是你做十年、二十年,可能永远不会产生多大的反响。就是这样。

        “超女纪念碑”这件作品是有很多含义的,有些人反对它,是将一个艺术的东西和超女这个事件本身混在一起了,他因为反对超女,以至于反对雕塑,其实雕塑和超女还是有距离的,是两回事。

        比如说我们让超女用昂首挺胸那个经典的革命动作,本身就是比较搞笑的,有一点恶搞的意思。对超女,对传统苏式纪念碑雕塑有点恶搞,就绝不是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去鼓吹超女,以一种粉丝的心态去做超女,这中间是有批判的成分在里面的。在过去那个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大一统,穆希娜的“工人和集体农庄社员”的那个模式代表了一种流行、统一的风格;与之相似,超女时代来临也很可怕,大众文化一窝蜂,它会在一个短的时期内,让上亿的人都去看超女。这个过程和穆希娜时代一样,把每个人的精神个性都埋没了。就在这一点而言,大众文化跟过去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一个模式,一种声音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超女纪念碑把它表现出来,我觉得是很深刻的,因为它们都是在用一种方式,推行一种流行,只是手段不一样,一个是通过权力在强制,一个是通过媒介加娱乐在推动,它是另外一种强制,这其实这都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

        公共雕塑的维护

        孙振华:公共雕塑老是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原来我们总是说是中国人的素质问题,后来发现国外也是这样。一个东西有名以后,就是很多人去要折腾它。有的人是想把它拿去卖掉,深圳可能更多是把它卖铜,捡垃圾的把雕塑弄去卖点了。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塑都被偷了好多次了。用什么最有效的办法来制止这种行为呢?好像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雕塑是个公共事物,放在一个公共空间,过去有人说不要去摸。但对于一个雕塑家来讲,他喜欢自己的作品被人摸,铜的东西摸光滑了,也是一种很好的效果,其实也没关系。你如果把铜雕的五官都摸得不清楚的话,那要多少年啊!

        公共雕塑的维护其实是有赖于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深圳假如说外来人口比较少的话,我相信深圳的雕塑在全国是保护的最好的,深圳居民假如都像园岭居民那样,谁去破坏它啊!可能有些人比较穷,没饭吃了,把雕塑拿去当铜卖,换几个盒饭吃,他觉得很值,反正他也不知道你花了多少钱。你就是把他抓到又能怎么样呢?如果你说搞个什么绳子围起来,我觉得这也没意思,这就失去了公共艺术的意义。公共雕塑就是要和市民对话、交流、甚至包括触摸。

        独立的职业雕塑家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孙振华:雕塑家向独立的,职业雕塑家发展,应该是一个大趋势吧!以后会越来越多。以后像我们这样的雕塑院啊、画院这都是属于官办机构,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少。将来越来越多的肯定是雕塑家作为个人在活动,这肯定会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个好现象。雕塑家由过去依赖国家,靠国家养起来,变成靠自己面对社会,直接服务社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认可,包括自己也因此能够生存下去,这肯定是一个跟国际比较接轨的事情。将来靠政府来养一批艺术家,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在我们的改革中可能是要逐步要改掉的。

        谁是他们的老师,中国的雕塑教育

        孙振华:我在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谁是他们的老师”,这篇文章是替年轻人说话的。我们好些老先生,他们不认可这些年轻雕塑毕业生的创作,认为看不懂。我觉得对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拿原来那种架上雕塑的观念来要求他们已经不行了。他们现在做的很多东西,包括像戴耘,他这是哪里是学的,过去哪有用砖来做雕塑啊?所以总的来讲,我觉得,过去的雕塑教育始终就是那种代代相传的师承关系,到今天其实会限制、障碍雕塑的发展。而在今天的当代社会,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那些社会或者媒介时代给他们的教育,是无形的东西,可能是过去雕塑的学生所得不到的。现在雕塑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向老师学,他们还在动漫啦、网络啊、电视啊、海报啊好多方面学到了东西,所以他们现在做的很多作品才那样鲜艳,有这种颜色,也比较卡通、幽默,这样的东西对过去的人来说,打死都想不到的。

        来源:美讯在线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